APP下载

菏泽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及历史贡献

2021-11-13王新春

黑龙江史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菏泽县委

王新春 陈 娅 苏 仪

(中共菏泽市委党史研究院 山东 菏泽 274000)

菏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这片火热的鲁西南大地上,英雄的菏泽儿女用青春、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谱写了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的壮丽史诗。回望建党100 年的风雨征程,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担当使命,菏泽的革命、建设、改革才能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一、菏泽党组织的发展历程

(一)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鲁西南地区的党组织处在初创阶段。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他们不断遭受破坏和挫折。并且受政治的、地理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分属于中共山东、河南、河北党组织的领导,其斗争往往是分散的、孤立的,缺乏统一领导。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斗争,也呈现出时断时续、此起彼伏的状态。

20 世纪初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菏泽的志士仁人在黑暗中奔走呼号,上下求索。1919 年,五四运动吹响了民主与科学的号角,菏泽的先进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随着中国共产党诞生,南华中学的“书刊介绍社”成为菏泽传播新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一批进步学生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1927 年,菏泽籍的徐鹏翥、刘仰月、孔庆嘉、曾广山等一批进步青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10 月,在省立六中(现菏泽一中)建立起全市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曹州支部,徐鹏翥任支部书记,刘仰月、郑尔拙任支部委员。

田位东作为鲁西南地区革命圣火的点燃和传递者之一,1907 年出生在菏泽城郊三里庄,与徐鹏翥、孔庆嘉等人一起成为菏泽市最早的一批革命者。大革命失败后,田位东回到家乡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在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下,一直在泰安、济南、青岛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32 年,田位东组织和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枣庄煤矿大罢工,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田位东不为所动,于8 月3 日牺牲在济南市千佛山下,年仅25 岁,成为鲁西南地区革命史上第一个为革命事业牺牲的革命者。

至卢沟桥事变前,菏泽相继建立了东明的夏营支部、寿圣寺高小支部、乡师支部、徐集支部、段庄支部、毛店支部、堤东刘庄支部、县高小支部,单县的县立中学支部、辛羊区支部、琴山区支部,郓城的大渚潭小学支部、汤垓支部等13 个支部,有党员200 余名,并先后建立了共青团鲁西南特支和菏泽、曹县、东明、定陶等县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这个时期,共产党员孔庆嘉、王石钧、于子元、梁仞仟、崔介、刘培岑、张化恪、高文甫等受党组织委派分别在定陶、曹县、郓城、菏泽、鄄北、单县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在党的领导下,菏泽人民的革命斗争此起彼伏,东明盐民暴动、抢坡斗争、“吃大户”、借粮斗争……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1937 年7 月,全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菏泽的东南、西南、东北和东部地区,先后建立了运西地委、鲁西南地委、湖西地委、巨南工委和昆张东汶地委。为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本区党组织分别隶属于山东分局、苏鲁豫区党委、冀鲁豫区党委、鲁西区党委等上级组织,几经变更,最后统一于冀鲁豫区党委领导。

东南部为湖西地区(今菏泽地区东南部及济宁、苏北、皖北边界地区)。在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下,1937 年11 月建立中共鲁西南工委。1938 年5 月改称鲁西南特委,同年7 月改称苏鲁豫特委。1939年5 月扩建为苏鲁豫区党委(亦称山东分局第五区党委)。1939 年8 月至11 月,湖西地区发生一起在全党有影响的重大历史冤案——湖西“肃托”事件,使根据地的发展遭受严重挫折。“肃托”事件后,1940 年11 月撤销苏鲁豫区党委,建立湖西地委,改属山东分局领导下的鲁西区党委。1941 年7 月复属山东分局。1942 年10 月划归冀鲁豫区党委领导,12 月改称冀鲁豫六地委。1944 年5 月改称冀鲁豫分局十一地委。1945 年10 月改称冀鲁豫三地委。1949年8 月改称湖西地委,归属平原省委领导。该地委先后由潘复生、唐亮、潘复生、郝中士、郭影秋、陈璞如、鹿渠清任书记。

西南部为鲁西南地区(今菏泽地区大部和河南省开封、商丘边界地区)。1939 年7 月建立中共鲁西南地委,属苏鲁豫区党委领导。1940 年4 月划归冀鲁豫区党委领导,改称冀鲁豫四地委,同年5 月改称冀鲁豫三地委。1941 年7 月改称冀鲁豫七地委。1942 年12 月改称冀鲁豫五地委。1944 年5 月改称冀鲁豫分局十地委。1945 年10 月复称冀鲁豫五地委。1949 年8 月并入平原省菏泽地委。该地委先后由戴晓东、张承先、刘星、戴晓东、赵淘、逯昆玉任书记。

东北部为运西地区(包括今菏泽地区一部、聊城、泰安、济宁和河南省濮阳等地市边界)。1939年5 月中共郓城中心县委改建为鲁西七地委,属鲁西区党委领导,同年11 月改称运西地委。1940 年11 月改称鲁西二地委。1941 年7 月改称冀鲁豫二地委。1944 年5 月改称冀鲁豫分局八地委。1945 年10月复称冀鲁豫二地委,1949 年8 月并入平原省菏泽地委。该地委先后由梁仞仟、申云浦、万里、段君毅、万里、郭超、万里、张承先、安法乾任书记。

东北部的运西东部为昆张地区(今菏泽、济宁、泰安地市结合部)。1942 年4 月建立中共冀鲁豫八地委(习惯上也称昆张地委),唐克威任书记,同年冬撤销,辖区并入冀鲁豫二地委。1946 年1 月建立中共冀鲁豫七地委,同年3 月撤销,11 月复建。先后由万里、杨海鹏任书记。1949 年8 月撤销,辖区分别归平原省菏泽、湖西两地委。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菏泽先后设立27 个县(市)委。各县委大都设在一县或数县的边沿地带,有郓城县委、郓北县委、郓南县委、巨菏县委、昆山县委、南旺县委、鄄城县委、临泽县委(1948年进驻菏泽城,改称菏泽县委)、郓巨县委、巨野县委、成武县委、定陶县委、单县县委、临河县委(1945 年改称单虞县委)、金曹县委、金巨县委、巨南县委、南华县委、东垣县委、东明县委、菏泽县委(1948 年改称安陵县委)、曹县(西北)县委(1943 年改称齐滨县委)、成曹县委、复程县委、曹县(南)县委、曹县县委、菏泽市委(后改建菏泽城关区委)。

抗日战争结束时,全区共建18 个县委、166 个区委、3275 个党支部,共产党员发展到12293 人。解放战争结束时,各边沿县委逐步撤销;并入以县城(镇)为中心设立的县委,全区党员人数达到24837 人。

(三)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菏泽各级党委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和武装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克服和改造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打牢党的政治、组织、作风、制度、纪律等各项建设的基础,为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坚强战斗力提供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的各个不同时期,通过整党建党、整风、党的纪律整顿以及培训教育等形式,在全市(区)先后开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讲”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

二、菏泽党组织的重要历史贡献

(一)重要战略区位优势

冀鲁豫边区,位于太行山以东,泰山以西,处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五省结合部,而菏泽地处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带。以菏泽为中心的冀鲁豫边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大的平原根据地,在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这里的军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菏泽曾两度成为冀鲁豫边区首府,是延安与华东、华北与华中的联络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在这里强渡黄河发动鲁西南战役,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光辉序幕。

(二)在抗战中做出重大牺牲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冀鲁豫边区的大批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日战争时期,菏泽处在日本华北、华中两路派遣军和国民党一、五战区的结合部,是重要的敌后战场,也是日军烧杀抢掠的重灾区。

抗战前,菏泽人民以农牧业为主,大多过着简朴宁静、安居乐业的田园生活。1938 年5 月,日军的铁蹄踏入菏泽,杀戮、蹂躏、掠夺便强加给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日本侵略者先后践踏了现菏泽市所辖全部县区,残杀居民,掠夺财物,凌辱妇女,强征劳工,摧残文明,人民生命和财产遭受空前浩劫。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伤亡人口37 万人,直接伤亡14 万人,间接伤亡23 万人,灾民14 万人,劳工5.8 万人。全市共荒芜占压及受灾土地面积203 万亩,毁坏房屋46 万间,损失粮食29 亿斤,畜禽1283 万头(只)。1938 年至1942 年,是日军肆虐最猖獗时期,万人乃至数万人的兵力对鲁西南合围、“扫荡”达5 次之多;日伪还与国民党地方顽杂武装、会道门土匪相勾结,对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中共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在艰难困苦的恶劣环境中,与日伪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作出了巨大牺牲。日军强迫数以万计的菏泽民工为其修建工事,先后在现牡丹区、曹县、定陶区、鄄城县修筑贯穿菏泽南北的7 条大封锁沟,并大量修建炮楼,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分割包围,由此造成的间接损失难以估量。这些数据,是无数人们的惨痛记忆和血泪控诉,也是日本军国主义在菏泽犯下累累罪行的确凿铁证。

(三)军民团结协同抗战、参加解放战争

在全民族抗战的宏大历史画卷中,菏泽人民在冀鲁豫边区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同样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殊死斗争。自抗战始,菏泽共产党人高举团结抗战旗帜,奔走呼号,发动民众,先后组建了八路军一一五师陇海支队、冀鲁豫支队青年挺进大队等9 支人民抗日武装,英勇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

十四年抗战,菏泽军民与日伪军英勇作战,牵制数千日军和上万伪军,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大“扫荡”,经历了数百次大小战斗,歼灭了大批日伪军。菏泽党组织也有很大发展,全市党员发展到5600 余人,创建发展了一支包括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在内的2 万余人的人民军队和2.5 万余名武装民兵,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战斗体系。

解放战争时期,菏泽是敌我双方主力部队作战“大拉锯”的主战场。从1946 年6 月至1947 年6 月的一年时间里,经过陇海铁路汴徐段自卫反击战、定陶战役、巨野战役、鄄南战役、巨金鱼战役、豫皖边战役等共歼敌10 万人。每次战役,菏泽人民都表现出了彻底的奉献精神。破路、挖沟,改造地形,配合部队作战;抬担架、扎云梯、运给养、送子弹,部队打到哪里,民工就支前到哪里;前方作战,后方男女老少齐动员,碾米、磨面、缝军衣、做军鞋,护理伤员。在大小千余次的战斗中,出担架3 万余副,大小车5 万余辆,做军衣数十万套、军鞋数百万双,使数千名伤员得到康复归队。

(四)培养大批高级将才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菏泽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陈毅、罗荣桓、杨得志、杨勇、万里、段君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老前辈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张霖之、申云浦、张玺、赵紫阳、徐达本、段君毅、杨勇、王秉璋先后担任冀鲁豫区主要领导人,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军治国的栋梁之材,曾经走出了共和国的一百多位将军。

经过革命锻造的冀鲁豫边区的优秀儿女,都有着苦难的身世和艰难曲折的成长故事。菏泽籍重要领导人有刘齐滨、孙继先、李坚、杨海鹏、张耀汉、杜子端、梁仞仟、袁复荣等。菏泽籍著名烈士有王登伦、孔繁阁、田海镜、支悦刚、任子健、孙自端、孙志谦、杨履谦、杨芳江、张崖、张恩桐、赵佩川等。

三、启示与感悟

(一)宝贵经验

1.坚持党的领导。冀鲁豫边区的革命斗争,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毛主席从战争全局出发,及时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确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包括冀鲁豫边区在内的敌后各抗日根据地,正是遵循上述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对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每当边区处在战略性转折或面临重大困难的关头,党中央和中央局及八路军总部及时下达方针、指示,为我们实现战略转变和克服困难提供科学的指导。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陈毅、杨尚昆等都对边区的工作做过具体的指导。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就能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就必然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2.充分依靠群众。冀鲁豫边区革命斗争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组织人民战争,才能发展和巩固根据地,才能获得足以战胜敌人的力量源泉。这里的人民群众为夺取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在刘邓大军每次战役期间,冀鲁豫区几乎每天都有上万副担架,上万辆大、小车,十几万民工出入火线。涌现出李汝泰式的“模范武工队”、李荣村式的支前“模范干部”、张华杰式的“模范担架队”、刘顺乐式的“模范担架队员”和梁玉一家那样的“运粮模范家庭”等等。正如邓小平赞扬的那样:“冀鲁豫是个好战场,到哪里都有粮食吃,都有翻身农民的支援。我军所取得的胜利是与边区人民的支援分不开的。”

3.团结是争取胜利的基本保证。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搞好党外团结,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最凶恶的敌人,这是壮大革命力量的重要途径。这在抗战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抗战初期,在冀鲁豫边区的鲁西北地区,我们相当成功地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著名抗日英雄范筑先将军合作建立抗日武装,打开了鲁西北地区抗战的局面,成为统一战线的一面旗帜,在全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进入解放战争时期,边区革命队伍的团结又进一步发展为跨地区的协作和支援。冀鲁豫边区军民除主要支援、配合刘邓大军的作战外,还曾配合中原突围部队挫败了敌人的围攻;曾大力支援陈粟野战军作战,博得陈毅同志好评;曾东援济南、南援淮海、北援平津,为战略决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后来又全力支援渡江作战,并先后抽调上万名中高级干部支援东北、西南等新解放区,迎接全国的解放。同样,冀鲁豫边区也得到了兄弟解放区的大力支援,如1947 年的黄河抢险复堤工程中,冀南解放区3万民工从数百里外赶来支援,太行、太岳、东北各解放区则纷纷捐款相助,形成了齐心协力保卫黄河的壮观场面。这种团结与协作是增强革命力量争取斗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二)深刻感悟

1.不要忘记革命先烈。2018 年7 月3 日在《菏泽日报》上刊发《书记的耳光》一文,被广泛转载、转发,引发了社会热议。《书记的耳光》通过一名“电台记者”的视角,回忆了38 年前跟随时任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到曹县韩集“红三村”,看望83 岁共产党员伊巧云老人的一段真实经历。周书记为什么去看伊巧云老人,为什么要问老人还有什么要求?为什么自扇耳光?就是因为,伊巧云老人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过突出贡献,作出过巨大牺牲。纵观菏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有无数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从1921 年到1949 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牺牲的烈士,有名可查的就达370 万人。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被国民党反动派屠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多达31 万多人,其中党员牺牲2.6 万人。党在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中,根据地就有4.8 万人牺牲,只有15744 人在烈士名录上留下了姓名。李大钊、彭湃、恽代英、方志敏、左权、杨靖宇、赵一曼、董存瑞等,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菏泽先后涌现了2 万多名革命先烈和英雄儿女。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3161 人;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6644 人;抗美援朝牺牲的烈士743 人;新中国成立后(不包括抗美援朝时期)牺牲的烈士785 人;时间不明的烈士862 人。一个个视死如归的英魂,让我们触摸到忠诚最本真的模样;一位位铮铮铁骨的英烈,让我们领悟到忠诚最触动人心的力量。

2.牢记为百姓造福。昨天的奋斗成就着今天的发展,今天的发展蕴含着先烈的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 月在菏泽考察工作期间对当地干部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道出了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殷切勉励和谆谆告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不要认为现在老百姓不好管,这不听话、那不讲理。大家都不要忘记了,我们的干部身份也是群众给的,不要认为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一句空话、是一句虚话,都是实实在在的。

3.科学运用组织。党的组织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党的发展的物质形态和运行载体,离开了组织工作,党的一切活动就失去了基础。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江泽民同志也指出:“从组织上巩固党,为政治路线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我们党从七十多年艰苦历程中得出的重要经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全党要按照中央的整体部署,在认真抓好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党的组织建设。”这些论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党的组织工作的重要性和历史作用的科学总结。正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在革命战争早期,我们党就科学认识到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著名的三湾改编,以建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而载入史册。近百年来,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特别是新时代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组织严密、组织有力是重要保证。

四、结语

冀鲁豫边区的革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冀鲁豫乃至全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教育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共和国建国初期,解放区的民主选举,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贫民民主”的先河,其中耳熟能详的“豆选”,便是当时在基层人民群众中颇为流行的一种形式。虽说当时是个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但人民对选出自己信得过、能代表人民办事的人,却表现出了很高的“权利意识”和很高的“政治积极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亿万中国人从翻身解放那一天起,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探索着“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的基层民主之路。

在全民抗战、争取解放的宏达历史画卷中,菏泽人民在冀鲁豫边区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战斗,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我们倍加珍惜这段革命历史,不忘传统、守住根本,自觉担起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政治历史责任。讲述红色历史故事,引导党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理想信念,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今后,我们将把挖掘、弘扬红色文化,融入菏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让红色基因在当代青年中落地生根,让红色文化在菏泽实践中开花结果。

注释:

① 秦洪良.党的历史就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史[DB/OL],中国日报网,2019-07-26 20:21。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03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0 页。

④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638 页。

猜你喜欢

菏泽县委
台江县委离退局传达学习十二届县委常委会第17次(扩大)会议精神
快递时代谈恋爱
黔西县委离退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赫章县委离退局组织离退休干部健康体检
安龙县委离退局召开县情通报暨老干部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