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训练的特性

2021-11-12

戏剧之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间舞柔韧性古典舞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我们都知道,中国民族民间舞来源于民间,扎根于群众,其原生精神是自娱自乐,当其从乡野走向舞台,上升为职业化的舞蹈表演艺术之后,对舞者的身体条件、舞蹈技能、艺术修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表演人才,使民族民间舞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民族民间舞开始从民间走进课堂,经过六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已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体系,教材、教纲等各个方面都日趋成熟,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表演和教育人才,诞生了许多令人称赞的舞蹈作品。然而,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功训练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教材,不少学校还处于摸石头过河的状态。这对民族民间舞职业化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制约。填补空白,选择和制定适合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功训练教程,已是刻不容缓。

一、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作用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合理性和优势

(一)文化背景

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都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尽管今天的民族民间舞源于民间生活,古典舞源于戏曲,但二者同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其内在精神和外在审美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远古时代就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拟鸟兽舞,这既是狩猎生活的反映,又是图腾崇拜的体现。在众多拟鸟兽舞中,龙舞流传较为广泛,时间较长。而不管是中国古典舞还是民族民间舞,我们都能从中看到龙的影子。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一脉相承,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哲理。

(二)审美特征

“形、神、劲、律”是中国古典舞审美的核心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就不难看出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审美上的相似之处。

形:中国古典舞讲究“拧、倾、圆、曲”,中国民族民间舞讲究“拧、倾、扭、摆、伸、曲、崴”。“拧、倾、曲”就不用赘述了,我们说说“圆”。古典舞的“三圆定律”深入人心,其实民族民间舞也一样,无论是平圆、立圆还是八字圆都频繁出现在民族民间舞的动作之中,比如蒙古族的圆圈顶碗技巧、藏族的锅庄舞等,很多民族民间舞的队形都是以圆为主要形式。

神:中国古典舞讲究一个“韵”字,包括气韵、神韵、神采、韵味。民族民间舞讲究一个“情”字,包括情感、情趣、情态、激情。二者都特别强调内在精神,古典舞的“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民族民间舞的“得意忘形”正好说明了这一共同点。

劲:无论是中国古典舞还是民族民间舞都具备附点节奏类型较多的特点,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的审美标准。胶州秧歌的抻劲儿、东北秧歌的艮劲儿都构成了动作本身的风格和特点。

律:指的是动作自身的律动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正是因为正律和反律所产生的对比性和起伏感,才有了古典舞行云流水、跌宕起伏之美。民族民间舞也有着丰富多彩的动律形式,以气带力、以力带律、以律带动、以动抒情。

(三)技术技巧

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训练除了对技巧性要求很高之外,其民族审美特性也非常鲜明,以拧倾舞姿为主。同样的,民族民间舞的技术技巧也伴随着各种舞姿,还常常带有道具,如傣族的双膝腿晃身跳、蒙古族的圆圈起伏跪转、藏族的击鼓踏翻。这些民族民间舞的技术技巧都可以通过基本功训练来奠定基础,它们在功能、动律上相似,审美风格也基本一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动作是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共通的,如飞脚、赞步、扑虎、叠肩、平转。这就更加凸显出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作用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优势。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训练的特性

通过对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的共性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作用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合理性和优势。通过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有助于培养出高、精、尖的民族民间舞专业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照搬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模式。因为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舞者能力的侧重点,二者都不尽相同。因此,从民族民间舞自身的特点出发,吸收、借鉴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有用成分才是真正可行的。具体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教材、整理教材、重建教材是值得我们长期研究和实践的。通过近几年民族民间舞表演专业的本科教学实践,我也逐步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下面主要从基本能力的训练和技术技巧的训练两个方面分析、研究民族民间舞基本功训练的特性。

(一)基本能力的训练特性

在教材的选择上一定要突出特性,有针对性地去训练,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更适合民族民间舞表演的优秀人才。其实,“基本能力”涵盖的内容很多,我主要从柔韧性、控制能力、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能力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其特性。

1.柔韧性

民族民间舞从民间走向课堂,再登上舞台的过程,正是舞者走向专业化的过程。柔韧性是一个专业舞者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不同舞种对身体的柔韧性要求各不相同。民族民间舞者的柔韧性应该以技术动作的需求为标准,不必强调极限性。中国古典舞针对柔韧性训练的教材很丰富,对于舞者柔韧性的要求很高,无论是躯干还是下肢,对柔韧性的要求可以说接近于极限性。那么作为民族民间舞专业的基本功训练,在选择柔韧性训练教材时就不能盲从,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追求极限性,还不如多花时间精力在柔韧性的训练上。躯干是连接上下身的总枢纽,展现出极为丰富的表现力,生发出多样的舞姿和技巧。我们以维吾尔族舞蹈为例,甩旁腰、甩后腰等等,这一系列动作都需要舞者具备良好的躯干柔韧性,否则根本无法完成这些动作,更谈不上民族风格了。需要强调的是,民族民间舞躯干的柔韧性训练有别于古典舞的柔韧性训练。除了对幅度的基本要求外,民族民间舞应该更加注重躯干各关节的反应速度和运动的精准程度,尤其是颈椎和胸椎。在训练中一定要突出胸腰的练习和波浪腰的练习,以及快、慢节奏变化下的拧、倾、抻、移等训练,全面提升躯干各关节的灵活性和表现力。另外,民族民间舞对圆周运动幅度的要求较高,甚至超过了对前后腰运动幅度的要求。腰的圆周运动对民族民间舞的划圆动律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如羌族的平圆顶胯动律,海阳秧歌的平圆、立圆、八字圆动律。腰的圆周运动训练对躯干的运动幅度以及各关节肌肉的韧性和灵活性有很大的训练价值。基本功训练中的屈伸状态下涮腰、弓箭步大涮腰等训练形式,都需要合理融入到训练当中。总之,躯干的柔韧性训练是民族民间舞训练的重中之重。

2.控制能力

在基本功训练中,通过控制能力训练可以增强肌肉的能力,同时还能保持舞姿的规范和重心的稳定。中国古典舞关于控制能力的训练更多的是针对一些大舞姿的训练,例如接近180 度的前旁腿、掀身探海、搬紫金冠等等,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则由功能性为主的训练发展成艺术性为主的训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组合训练,而是一种高级表现形式。而民族民间舞在控制能力训练中则不太强调“腿功”的大幅度。民族民间舞注重在动静之间形成动作的幅度、力的速度、步的流动,以实现最大幅度的重心移动及舞姿延伸。因此,在控制能力训练中除了对体态和舞姿进行规范之外,重心的把控是其中的重点。从垂直重心、平衡重心的控制能力入手,逐步向拧倾重心、移动重心过渡。在训练中要注意增强流动性,在流动的过程中通过步伐和连接动作,训练身体在运动状态下的控制能力,精准完成形象塑造。

3.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能力

民族民间舞来自乡野,根植于大地,有一种共性的运动规律,即“脚下步伐灵活多变、膝部松弛多起伏、重心向下沉”。这就明确了踝关节和膝关节训练的重要性。民族民间舞一向讲究脚下动作的速度和控制力,尤其是汉族舞,脚下动作流动性极强,如秧歌的走场步、花鼓灯的小碎步,对演员下肢小关节的灵活性要求非常高,特别是踝关节的灵活性和力量。在基本功训练中,要有明确的倾向性。小踢腿、小弹腿等扶把训练动作要突出其功能性,无论是哪个阶段的舞者,都要固守这一原则。各种小跳训练也要特别重视,不仅仅是量的积累,更需要多种角度、多种节奏,以及舞姿搭配的丰富多变。

民族民间舞的跳跃动作注重空间幅度上深蹲与高跳的对比训练,对舞者膝关节及周围肌肉韧带的弹性和力量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在日常训练中,尤其是扶把训练中,无论是双脚重心还是单脚重心的屈伸训练,都必须讲究下蹲的幅度,注重力与速度的变化,“慢蹲慢起、慢蹲快起、快蹲快起”需要在训练中交替进行。进入训练后期更要强化“深蹲”、“跳蹲”的训练,重点提升舞者的爆发力。

(二)技术技巧训练的特性

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源于对戏曲和武术动作的吸收和继承。古典舞的技术技巧本身极具观赏性,对演员的身体条件和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如蹦子、旋子、空翻等,没有长时间基本功训练的积累是难以完成的。同时,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也特别讲究神韵、神采,凸显出刚柔并济的东方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技术技巧产生于模仿,发展于杂耍,进化于舞台,它是民族民间舞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基本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又是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例如蒙古族舞蹈里的连续跳跃动作能生动地呈现人物形象,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国民族民间舞蕴含着丰富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技术技巧。例如彝族的仙人搭桥、朝鲜族的雀跳转、蒙古族的翻身勒马转等等。

既然民族民间舞自身有这么丰富的技术技巧资源,那是不是所有的技术技巧都应该进入基本功训练的教材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种类繁多,文化背景及审美风格各异,没有必要都出现在基本功训练中。毕竟基本功训练需要突出的是基础训练和共性训练,需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所以如何选择教材是研究的重点。首先,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的技术技巧有共通性,尤其是古典舞当中的一些跳跃动作,其实很早就在民族民间舞中出现与运用过。那么类似这部分有共通性的地方,在教材中理所应当成为选择的对象。此外,在众多的古典舞技术技巧当中,必须选择对民族民间舞具备普遍训练价值和具有审美特征的技术技巧,既要功能性强,又要极具艺术表现力。

民族民间舞源于乡野民间,“诙谐”、“幽默”、“喜庆”、“欢闹”、“狂热”是其常见的表现特征,所以,民族民间舞的技术技巧以灵活、敏捷的连续技术动作为主。如原地碎步转、点步转、点翻身、行进的平转、跳转、串翻身等,训练中讲究一定的频率和速度。另外,圆圈技术技巧也常常出现在民族民间舞的表演中。例如蒙古族的筷子圆圈跪转、藏族的圆圈躺身蹦子。无论是生产劳动、自娱自乐,还是节日庆典、宗教祭祀,圆圈技术技巧都能生动地还原当时的场景,也更具气势和艺术感染力。所以,圆圈技术技巧也是民族民间舞基本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圈平转、圈跳转、圈跪转、圈串翻身、圈扫堂、圈躺身蹦子。而反观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则更注重动作的发展变化和复合性。所以选择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一定要遵循民族民间舞的特性,而非一味地盲从,一味地追求技术动作的难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舞基本功训练的探索之路,是一条依据“古典”探索“民族民间”之路。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中,形态、功能、风格等各个方面都对民族民间舞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古典舞基训有选择的“借鉴”,再逐步建立民族民间舞独立的基训课教学体系,完善相关教材,我认为是行之有效的。需要强调的是,有了“拿来可用”的教材,并不等于可以“偷懒”。民族民间舞作为一个独立的舞蹈门类有着自己的审美原则和人才培养方向,只有不断地去挖掘民族民间舞的特性,才能找到更适合的基本功训练内容和方法。当然,找到完整的、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毕竟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是一个需要长期论证和实践的过程。我在文中提到的一些训练特性、训练原则,是通过我多年来的一线教学总结获得的,希望为民族民间舞的学科建设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难免存在理解和判断上的局限和偏颇。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从事民族民间舞教育教学的工作者都积极地行动起来,拓宽思路、努力探索,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就必将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猜你喜欢

民间舞柔韧性古典舞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柔韧性训练(二)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柔韧性训练(一)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论柔韧对少年蹦床运动员的影响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