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只是一个饭碗

2021-11-12丁晓平

名家名作 2021年12期
关键词:饭碗蓦然回首文学创作

丁晓平

前些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我曾说过一句话:“当我熟悉了文学的生产机制之后,我对文学失去了初恋的激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既是高雅的,也是世俗的。

从1990 年在家乡安徽怀宁县文联的内刊《怀宁文艺》发表第一篇诗歌作品开始,蓦然回首,我的文学创作活动已有三十年矣。古人云:“三十而立。”也就是在那一年,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我荣获了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因此成为轰动学校的重大事件,创造了学校乃至全县在这项赛事的历史。随后,正是凭着写作给我带来的荣耀,怀揣文学梦想的我,投笔从戎,走进了人民军队这个大学校,从一名水兵成长为一名军官,成为一名军旅作家、诗人,成为一名军事出版人。也正因此,当我回到已成为安徽省示范中学的母校—新安中学,看到校史馆里赫然张贴着我的照片和简介,那一刻,心中也不免升腾起一丝虚荣。我知道,这是写作赐予我的,是小小少年所做的那个“文学白日梦”所照耀的。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一语道破文学写作者的天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已届天命之年,对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我当然只能望其项背,但如此三境界,某些时候似乎也曾拥有过。

既然拥有,就当珍惜。我记得,大概在我刚刚读初中的时候,父亲去县教育局办事,路上偶遇一位用扑克牌算命的先生。从不相信鬼神的父亲,好奇地为他宠爱的小儿子算了一命(我是父亲母亲的末兜儿,出生的那一年,父亲已经45 岁),得出的结果就像到庙里求签的签文一样,是一首七言诗。父亲抄录回家,满心欢喜地告诉我,并让我小心翼翼地抄录到日记本上。可惜,后来我怎么找也找不到这首诗歌了,但签文中从未听说过的“文曲星”三个字却至今不忘。那时我年幼无知,属于懂事晚的孩子,但略懂文墨的父亲是懂得的,所以特别开心。显然,年过花甲的父亲从“文曲星”三个字中看到了关于儿子的某种希望或者期望。现在看来,父亲路遇的偶然的一次“算命”行动,似乎有些预言的味道。之所以在这篇文章中言及此事,主要是为了纪念并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如今,他们都离开了我,但他们赐予我的除了生命之外,还有善良、正义和高贵的灵魂,也是他们最早教会我最初的做人与作文的最浅显又最深刻的道理。

对喜欢文学的人来说,文学可以照亮生活,也可以照亮人生,还可以改变命运。

从事业余文学创作30 年了,我忽然觉得,文学好像一个饭碗。

文学只是一个饭碗,饭碗只是用来盛饭的。

古人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猜你喜欢

饭碗蓦然回首文学创作
成长与“饭碗 ”
“丢掉饭碗”的由来
庆幸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写信
感悟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Vocabulary Translation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对年轻人的两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