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工笔人物画创作中“云”图像的应用

2021-11-06孙佳

西部皮革 2021年19期
关键词:设色样式纸本

孙佳

(景德镇学院,江西 景德镇333400)

1 在传统艺术创作中出现的“云”图像的样式与意义

许慎《说文》中提到:“云,山川气也。从雨,云象回转之形”。一言蔽之,最早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属性。随着历史脚步的推进,“云”似乎有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意味,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自然属性。被前人从文化精神范畴、视觉艺术乃至图像的高度升华为形而上学的历史实在,这种历史是最真实的反映,是潜藏在古人的视觉艺术创造之中的,样式颇丰,意义非凡[1]。

在我国早期艺术类别当中,“云”的图像运用就已是相当丰富,例如织绣、陶器、青铜器、漆器帛画、壁画等等。“云”在视觉图像艺术上最早是以纹饰登场,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商周时期,也大量应用在青铜器制造上,比如饕餮动物底纹,极具神秘且变幻莫测而通神人之意。到了战国时期,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也促使“云”的图像由原来“云雷纹”样式转向“弧形纹”,可以说,在造型和审美趣味上较原来显得更加活泼生动且不拘一格[2]。如此时的漆器上“云”图造型,线条流畅,婉转生动。到了秦汉时期,“云”的图像备受统治官方垂青,汉武帝时期,宫殿建筑装饰上就大量运用“云纹”图案,最有特色的还属汉代马王堆墓室帛画中“云”图像的样式,首尾呈现羽毛状态,顾形会意,表达羽化登仙之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云”的图像又呈飘带状,由于佛教艺术盛行,飘带“云纹”被大量运用,如敦煌壁画中的飘带“云”图,常衬托飞天形象而出,亦有祥云瑞气之喻。到了隋唐时期,“云”图也随着封建思维高涨,渐渐转变为相对写实样式,接近自然形态,饱满、优美[3]。它的形状有时候由几条弧线勾画而成,有时以婉转回纹组合而成,有的带状,有的对称成形,从图像背后,我们也能窥视出当时人们的普遍审美情趣与意识追求。最后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的如意“云”图,它是由如意云纹和灵芝纹结合而成,如此样式,常在壁画、建筑门窗、瓦当、陶瓷、服饰等上运用,如永乐宫壁画中就常出现如意“云”图围绕于菩萨神仙周围,含有如意和合之喻。

总之,在古人的视觉审美世界中,“云”可以说是圣造之物,它可以通人神托天命、可以歌情怀颂帝王、可以兴佛道托气象。正是这样的历史实在,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视觉图像,承载着东方的浪漫天真,也包含着对自然的唯美解读[4]。

2 对“云”图像的运用、理解和表现

云本无形,其本身的形态千变万化,无固定的样式,但在现代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也赋予了它们各式各样的形态,并频繁出现在各个朝代的不同题材的作品当中,如宗教画、山水画、人物画、风俗画等。由于文化底蕴不同,东西方绘画中云的造型方式也不同。传统的中国画讲究以线造型,而中国画的绘制工具是毛笔,所以,富有弹性的笔锋特性却可以将云朵柔和以及变化多端的特性巧妙地用线的样式表现出来。传统的西方绘画注重写实性,注重对象的体积感和光感。其“云”的主要图像样式更多是团、漩涡、柱和环等面的形式表现。

图1 孙佳《清风徐来》(2019 年)60×35.5cm 纸本设色

图2 孙佳《烟云》(2019 年)53×33cm 纸本设色

图3 孙佳《红玫瑰》(2019 年)65.5×40cm 纸本设色

图4 孙佳《天气·晴》(2019 年)60×46cm 纸本设色

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云”的图像呈现方式,基本是以线造型方式来表现,即吸收传统线造型样式,但又是打破了传统的“云”图像所承载的历史实在的呈现方式,再结合了西方写实性的造型特点,将“云”的图像刻画成类似气泡的形象,追求饱满、张力、剔透、虚空、梦幻、孤寂的现实意义[5]。

艺术创作中空间的设计,是建立在视觉张力的基础之上建构的。例如《清风徐来》(见图1)《烟云》(见图2),“云”在艺术创作中变成一种图像视觉载体,通过变换其骨架,解构其形体,再通过组织排列,试图营造实体和虚体的矛盾空间,表现图像本身的视觉张力,达到在二维平面上的一种饱满和谐。

客观世界是由不同的肌理和外在形态物质组成,在这些创作中,“云”的形象都处于静态,空虚且剔透,这是对质的追求,通过创作去表现“象牙塔”里的精神界域、造型特点、生活现状,如青春祭系列的《红玫瑰》(见图3)《天气·晴》(见图4)。敏感、虚无梦幻的“云”构建了一种自由的想象和敏感,表达90 后新生代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孤寂的敏感与小心。

3 结语

在日益繁华而浮躁的现代都市生活,面临着生活的种种压力,而精神理想的缺乏使我们在内心深处又难以安宁。或许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渴望拥有一片自由翱翔的“云”,它或许能够为你我的灵魂路途筑起一道温柔的港湾。这正是对“云”的图像解读,越读它可能越有不一样的答案。

猜你喜欢

设色样式纸本
国画纸本设色《荷》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韩景燕作品集
《岩高千尺虎》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王少桓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独白系列之三》
兰华生作品
郑庆余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