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线偏光红外线治疗仪在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疗效

2021-11-05邵金双于宏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天津3017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20期
关键词:偏光腓总肌电图

邵金双 于宏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天津 301700)

内容提要: 目的: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为目的,探讨直线偏光红外线治疗仪在DPN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时间2018年8月~2020年8月,纳该时期110例DPN患者作为疗效调查样本,统计患者病案资料尾号单双号予以分组,为Ⅰ组(55例)制定直线偏光红外线治疗仪联合基础治疗的医治方案,为Ⅱ组(55例)制定单一基础治疗的医治方案;比较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生活质量量表(SF-36)、疗效优良率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肌电图指标与SF-36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Ⅰ组的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各自MNCV、SNCV水平高于Ⅱ组,SF-36评分与疗效优良率高于Ⅱ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直线偏光红外线治疗仪医治DPN,可改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提升生活质量,疗效令人满意。

糖尿病(DM)是当下一类影响全球且发病率久高不下的慢性疾病,成为影响健康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因素,也被临床证实为各类严重病症的主要诱因。DM病期机体胰岛素分泌受到抑制,导致通过饮食等途径吸收入体的葡萄糖无法被及时转化为糖原,以血糖的形式存在,使机体处于高糖态,并由此引发各类严重并发症,如肾病、眼病等,侵犯患者生活质量。在DM的各类并发症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较为常见且典型。DPN患者多见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行动功能严重受影响,易产生病耻感与社会隔阂感,对患者身心健康皆造成重大打击。以往医治DPN多依赖于纯药物保守治疗,但整体效果难令医患满意,且长期用药也会导致不良反应风险提升,一定程度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而病情预后更加不可控,甚至可致患者肢体功能彻底丧失,形成恶性循环。随着循证医学在DPN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式疾病解决方案,“直线偏光红外线疗法”被提出。本次研究,基于循证证据指导[1],旨在探讨直线偏光红外线疗法在DPN中的强化治疗价值,一是为了更好地推广该项技术,促进临床相关领域研究更加多元化发展;二是为本单位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工作积累更多循证证据,坚定本单位使用直线偏光红外线治疗仪治疗DPN患者的信心。因此,本研究具备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持续时间为2018年8月~2020年8月,纳入样本量总计110例,均为DPN患者,以病案资料尾号单双号予以分组:Ⅰ组(55例)男女比例27:28,年龄47~75岁,平均(65.82±8.64)岁,病程3~15年,平均(7.62±2.09)年;Ⅱ组(55例)男女比例29:26,年龄46~78岁,平均(66.37±9.04)岁,病程3~17年,平均(7.70±2.13)年。研究已向伦理委员会进行报备,并获得许可;以上信息统计学处理,P>0.05,无统计学差异。纳入标准:确诊DPN;有良好依从性;明确本次研究内容,主观自愿加入并签字入组;可积极配合临床治疗措施;耐受治疗全程。排除标准:存在恶性肿瘤;患有其他严重脏器疾病;确诊其他DM合并症;认知障碍;严重全身性感染;中途失访。

1.2 方法

Ⅱ组采取基础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如降糖类、营养神经类、促进循环类药品,并严格依照剂量要求进行药物指导;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使其更加清晰地了解疾病,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用药期间配合系统的运动指导与饮食指导,并制定周期性的血糖监测,保证降糖药物的合理使用剂量;重视全程心理干预,提升患者依从性。

Ⅰ组在上组治疗原则上,加用直线偏光红外线治疗仪行外部光疗:设备购于北京蓝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型号MPET800;充分暴露患者病变部位皮肤,确保治疗片无菌下,贴于受累皮肤,并以专用绑带对其进行固定处理;指导患者保持利于治疗的舒适体位,打开治疗仪开关,开始计时,一般20min/次/d。所有患者接受为期1个月的系统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肌电图指标:经神经肌电图仪(企业:上海诺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NTS-2000)检测受测者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值。

(2)生活质量量表(SF-36):本次主要评估受评者的生理、社会、心理功能及躯体疼痛四项评分维度(各自满分为100分),将所测数据求均值,作为最终SF-36得分,该值越高,提示受评者的生活质量越理想[2]。

(3)基于姚丽丽等[3]所撰文献制定疗效标准:经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法(MDNS)为DPN病情进行评估,满分45分,分值与病重程度成正比;将治疗前后MDNS得分降幅等于及超过80%者评为“优”,将降幅等于及超过20%但不及80%者评为“良”,将降幅<20%者评为“差”;疗效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经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肌电图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肌电图指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Ⅰ组的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各自MNCV、SNCV水平均高于Ⅱ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肌电图指标比较(±s,m/s)

表1. 肌电图指标比较(±s,m/s)

组别 n 腓总神经MNCV 正中神经MNCV 腓总神经SNCV 正中神经SNCV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Ⅰ组 55 38.64±5.93 46.93±6.48 40.15±7.03 53.09±7.16 29.84±3.83 36.64±4.65 36.83±4.87 46.92±5.81Ⅱ组 55 38.52±5.71 42.38±6.24 40.09±6.85 45.68±6.83 29.74±3.66 31.86±4.20 36.48±4.69 41.02±5.13 t 0.108 3.751 0.045 5.554 0.140 5.657 0.384 5.645 P 0.914 0.001 0.964 0.001 0.889 0.001 0.702 0.001

2.2 SF-36评分比较

治疗前,Ⅰ组SF-36评分为(62.34±8.45)分,Ⅱ组为(61.08±8.08)分,两组对比,t=0.799,P=0.426,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Ⅰ组SF-36评分为(82.64±8.61)分,高于Ⅱ组的(73.64±8.13)分,两组对比,t=5.636,P<0.001,有统计学差异。

2.3 疗效比较

Ⅰ组疗效优良率高于Ⅱ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2. 疗效比较

3.讨论

DPN的患病率随着我国DM整体患病率的增长而同步上升。中国属于DM高发大国,关于DM合并症DPN疾病的预防,需要临床引起足够高的重视。笔者在研究期间,查阅临床相关资料发现,近几年有关直线偏光红外线治疗仪外治DPN的报道较少。故本次研究具备一定新颖性。在研究中,重点观察DPN患者的肌电图指标、生活质量与整体疗效,取得差异化结果,即治疗后,Ⅰ组的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各自MNCV、SNCV水平均高于Ⅱ组,SF-36评分与疗效优良率均高于Ⅱ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分析MNCV、SNCV两项指标,前者提示髓鞘损害情况,后者提示轴索损害情况;两项指标均是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重要评价因子,检测数值往往越高,功能越理想。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Ⅰ组患者的周围神经传导功能恢复情况较之Ⅱ组更佳,这一结果与张新菊等[4]研究基本一致。最终疗效方面,Ⅰ组较之Ⅱ组更优,这一结果与段影[5]的研究有一致性。正是由于良好的疗效获益,最终患者SF-36评分得到提升,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可以得出结论,基于传统药物等治疗基础上,加用直线偏光红外线治疗仪,能够切实改善患者预后。

分析原因,传统的药物治疗多是经控糖、强化神经细胞营养等一般方式进行保守治疗,虽然具备一定效果,但整体疗效表现难令临床满意,有学者表示[6],传统治疗理念更多的意义是在于疾病预防;若一味依赖药物干预,DPN疗效表现将难达预期。直线偏光红外线治疗仪的治疗机制在于“热效应”原理,人在接受640nm波长红光与880nm波长红外光的联合照射下,照射部位组织器官可更好地汲取光量子能量,再将光能物质有效转化为热能,起到加速血循环与疼痛物质代谢效能的目的,最终实现消炎止痛之效,有效解除肌肉痉挛症状[7]。与常规的药物、康复训练等结合,可发挥协同治疗作用,改善患者整体疗效。

综上所述,利用直线偏光红外线治疗仪医治DPN,可改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提升生活质量,疗效令人满意。

猜你喜欢

偏光腓总肌电图
基于3D技术和偏光技术的茜草鉴别研究
腓总神经损伤致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伤残评定结果分析
腘窝段腓总神经及其分支MR检查方案
让远光灯使用更安全
——微网状透光防炫目汽车前挡风玻璃膜的设计研究
让远光灯使用更安全
超声在腓总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