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尿流改道方式对行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后男性患者生活质量和性功能的影响

2021-11-05秦军山东省沂南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山东临沂2763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20期
关键词:性功能原位膀胱癌

秦军 山东省沂南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山东 临沂 2763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尿道改流方式对于采取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男性患者生活质量、性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3月80例膀胱癌患者且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对照组则实施回肠膀胱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两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性功能(ASEX、IIEF-5评分)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在生活质量各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ASEX评分显著降低,IIEF-5评分显著提高,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无显著变化,术后6个月各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治疗的男性膀胱癌患者,同期采取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对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及性功能的改善效果满意。

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是目前临床中治疗膀胱癌的常用术式,该方式主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势[1]。但是因为膀胱癌根治术会对正常排尿产生影响,所以术后常需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尿道改流,临床中关于尿道改流的,常见原位回肠膀胱术与原位新膀胱术[2]。本次研究中,分析了两种不同尿道改流方式对行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患者生活质量、性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80例行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及尿道改流术的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膀胱癌,具有良好的手术指征,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手术禁忌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年龄40~71岁,平均(56.15±1.52)岁;肿瘤TNM分期:Ⅱ期25例,Ⅲ期10例,Ⅳ期5例;肿瘤直径3~8cm,平均(5.12±0.61)cm。对照组40例,年龄41~72岁,平均(56.28±1.54)岁;TNM分期:Ⅱ期23例,Ⅲ期11例,Ⅳ期6例;直径3~8cm,平均(5.15±0.63)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行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根据规范操作进行。同期行尿道改流术,其中观察组实施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距回肠末端15cm位置,选取40cm带系膜的回肠为肠袢,借助吻合器常规吻合,恢复肠道的连续性并对肠袢进行消毒游离。沿系膜切开侧肠壁,将侧肠壁折叠呈W形状,应用3-0的可吸收缝线对肠袢缝合,作为新膀胱。经患者尿道置入三腔气囊导尿管,借助2-0的可吸收缝线连续对尿囊底部尿道近端做缝合处理,对两侧输尿管进行剪裁,在无张力的情况下同新膀胱回肠黏膜做吻合处理,给予患者留置输尿管架并且在新膀胱置入造瘘管,戳孔拉出后进行充分固定处理,确定不存在渗漏情况,可在腹腔、耻骨部位留置引流管,之后对切口进行逐层的缝合。对照组则是实施回肠膀胱术:距回肠末端约20cm的位置,截取15cm肠段为回肠输出袢,对肠端做吻合处理,且闭合肠系膜的缺口,恢复肠道原有的连贯性。利用3-0的可吸收缝线对回肠袢的末端做吻合处理,在距离闭合口3~5cm位置系膜对侧缘、双侧输尿管进行吻合,维持吻合口畅通。在患者输尿管的内部置入支架管,于右下腹做出瘘口,引出游离肠袢并将其固定在患者腹壁。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术后均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应用简易生活质量评分表(SF-36)评价生活质量;(2)术前与术后6个月应用亚利桑那性体验表(ASEX)、国际勃起功能问卷量表(IIEF-5)评价患者性功能情况。ASEX总分≥19分、任一条目≥5分或总3个条目≥4分为性功能障碍;IIEF-5设计勃起功能、性高潮功能、性欲功能、性交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值范围0~25分,≥22分为勃起功能正常。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使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SF-36评分比较

生活质量各评分维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SF-36评分比较(±s,分)

表1. SF-36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生理功能 心理功能 精神健康 社会功能观察组 40 74.15±5.62 75.21±5.59 75.02±5.61 69.26±5.24对照组 40 67.15±5.14 66.45±5.08 68.12±5.13 60.12±4.89 t 8.613 10.906 8.507 11.821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性功能指标比较

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ASEX、IIEF-5评分无显著变化,而观察组术后6个月ASEX评分较术前降低,IIEF-5评分较术前提高,术后6个月两组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手术前后ASEX、IIEF-5评分比较(±s,分)

表2. 手术前后ASEX、IIEF-5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n ASEX评分 IIEF-5评分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观察组 40 21.15±3.15 13.42±2.41* 9.96±1.48 22.62±2.76*对照组 40 21.09±3.12 21.01±3.09* 10.02±1.51 15.52±2.01*t 0.122 15.535 0.251 22.340 P 0.904 0.000 0.802 0.000

3.讨论

回肠膀胱术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尿流改道术,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及使用范围广的特点,并且术后的尿路通畅性较好,这得到广大医师的普遍认可。但是回肠膀胱术却需要为患者留置尿管或者进行腹壁造瘘,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还对术后性功能造成巨大影响[3]。相比之下采取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尿流改道方法则属于一种新型的方式,该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回肠膀胱术,更加的接近于患者生理功能,是更为有效的一种尿路重建手术类型,这一方式能够保留尿道括约肌并保持良好控尿功能[4,5]。

本次研究显示在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各个维度的评分上,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可能因为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方式充分保留了患者正常的排尿习惯,患者在术后无需定期导尿以及长期佩带尿袋,这大大减轻了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影响。此外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在术后6个月观察组性功能指标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指标改善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对于男性膀胱癌神经血管束的损伤较小,这有利于患者术后性功能的改善。

综上所述,对采取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的膀胱癌患者,同期采取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方式可以保留患者正常的排尿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改善患者性功能。

猜你喜欢

性功能原位膀胱癌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水热法原位合成β-AgVO3/BiVO4复合光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
Analysis of compatibility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未培养微生物原位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运动与性功能
米非司酮联合炔诺酮治疗复发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探讨
膀胱癌患者手术后症状簇的聚类分析
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青春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
miRNA-148a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