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粮减损等于再造“无形良田”

2021-11-03策划本刊编辑部关莹洁

电脑迷 2021年10期
关键词:减损储粮浪费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见习记者 关莹洁

节粮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日前,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大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主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与最广的一次国际农业盛会。全球50 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300 多名嘉宾与会,二十国集团以及有关国家24位农业部部长、6位国际及区域组织主要负责人发表演讲,16 位驻华大使出席会议。大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全球范围内人们对粮食减损问题的空前关注和合作意愿。与会各方认为通过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举,可以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

全球粮食系统面临压力

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等挑战,使得全球粮食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2020年全球共有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这类人群比2019 年多出了1.61 亿。除此之外,另有23.7 亿人虽然没有立即面临饥饿威胁,但却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与营养,这类人群比2019 年增加了3.2 亿,占到了全球人口的近1/3。难以置信的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全球竟然还有近1/3的食物被损失或浪费掉了。

数据表明,辛辛苦苦种植的粮食,并没有全部到达餐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全球粮食年产量近28亿吨,但仅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环节就损失了总产量的14%。可别小看这14%,这表示全球谷物每年的产后损失达到4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过去1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得到的粮食援助的总价值。不仅如此,零售、餐饮和消费环节浪费率也高达17%,年损失达4 000亿美元,相当于12.6亿人口一年的口粮。如果单纯增加产量而不解决粮食的损失和浪费问题,预计2030年全球仍有约6.6亿人可能面临饥饿。

粮食易损失的前期环节

我国14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研究出了杂交水稻之后,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据数据统计,我国粮食的总产量在2020年已经达到了6.69亿吨,位居世界第一位,这些粮食足够我国人民实现自给自足。但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粮食每年的产后总损失,大约也是3 500万吨。这么多粮食都是在什么环节损失掉了呢?

据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有关负责人透露,选种是降低粮食损失的第一个环节。非优良品种无法抵御病虫害、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如果在选种环节未能挑到优良品种,就意味着从播种开始就造成了巨大损失。在某些区域,通过品种改良可以达到增产20%~30%的效果,这也意味着在选种环节如果不严格,其损失也将在20%~30%。

同时,采收出现的各种意外,比如粮食过于成熟或淋了雨,带来的损失也不在少数。和人力采收相比,机械采收更方便快捷,但损失也不少。比如收获马铃薯的机械,可能会在收获过程中切坏马铃薯等,机收本身的损失率占总体损失的1%~2%。另外,在晾晒环节中,小农户缺乏相应的装备和场所而造成的损失,大约也占了全部损失的2%。收获后,很多中小库、企业库、农民自建粮库技术条件较差,不能实现恒温恒湿,也会造成粮食在储存过程中发生霉变,或者被虫、鼠破坏等。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现状来看,加工环节也被认为是粮食损失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尤其是这些年来出现的过度加工,用大量的粮食,获取少量的“精粮”。粮食企业、消费者追求更白、更精的粮食,如麦芯粉、精米等,有些号称“高精度”的粮食50千克稻谷仅仅能出25千克甚至15千克。虽然麸皮等剩余物并没有被扔掉,而是用作饲料等,但粮食中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纤维素等基本都在麸皮里,精粮可能只留下了淀粉而已。过度追求精粮不但非常不健康,而且单纯从人类粮食的角度看,这种损失也是不必要的。总体而言,这种过度加工造成的损失,占到了全部损失的25%左右。

在流通和消费的环节中,食品的运输、储藏、销售等领域的损失也不可小觑。有调研发现,部分企业每天回收处理的过期食品就有好几吨。这种情况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比如部分食品的运输采用非冷链运输,造成食品变质后被白白扔掉等。与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损失相比,餐桌浪费造成的损失解决途径更加复杂。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损失较高,而发达国家在餐桌浪费上造成的损失更高。这是因为社会越发达,物质资料越丰富,人们对粮食的爱惜程度也越低。

降损1%可增产125万吨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粮食丰收不再是困难的事。但如何减损,却不容易。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全球粮食损失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 700多万吨粮食,够7 000万人吃一年。农业农村部负责人则在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表示,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机收率分别达到97.49%、93.73%和78.67%。也就是说,今年夏粮机收损失率若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增加”粮食产量125万吨。

粮食损失和浪费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一国一家的事情,需要有更多国家参与进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为应对这一共同面临的挑战,各国都在积极行动,调动多方资源,主动开展减损治理。

美国致力于2030 年将粮食损失和浪费减少50%,将减损作为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法国、意大利率先将食品浪费的概念引入国家立法,在2016 年均制定出台《反食品浪费法》,通过“奖优罚劣”,打击食物浪费,提高剩余食物回收利用率。日本、韩国将健康饮食教育和消费意识引导作为重要手段,减少粮食和食物浪费。巴西通过制定公共食品政策,如国家学校供餐计划和粮食收购计划,推动粮食减损,并鼓励食品科技公司通过技术手段扩展产品用途,将新包装、新技术等与农业研究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收获后的损失。

科学储粮能有效减损粮食

我国在这方面也早已有所行动。在中储粮济南直属库,矗立着一个个体积庞大的粮仓。人们即便不进入粮仓,通过高清摄像头,也能清晰看到粮仓中的颗颗麦粒。中储粮济南直属库仓储管理处负责人介绍:粮仓自带中央空调,还有智能通风等绿色储粮技术。粮仓平均温度常年保持在15℃及以下,最高粮温不超过25℃,能有效延缓粮食品质变化。同时还安装了4 500个高清摄像头、28万个温度传感器,实时对粮情进行预警预测,能使中央储备粮综合损耗率从2%降至1%以下。以中储粮济南直属库为例,一个储存周期,粮食损耗减少1 600多吨,相当于3 000亩良田一季的粮食产量。

除了“大粮仓”,适合千家万户使用的“小粮囤”对节粮减损也很重要。为改善储粮条件,山东省开始引导农户淘汰传统的袋装、罐装等储粮方式,采用新式储粮装具,开展“小粮囤”行动。这些新式储粮工具上不漏、下不潮、密闭严,同时防虫、防鼠、防火、防霉变,还坚固耐用、搬动方便,能在3~5年内保持粮食品质基本不变。每个仓能存储粮食1 000千克,全省就是近10亿千克,相当于山东省政府储备规模的1/6。这些新式储粮仓全部投入使用后,将比传统方式储粮损失降低5 个百分点,全省每年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4.9万吨,按市场价格测算减损增收近1.2亿元。

“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近年来,我国通过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强粮食仓储设施的建设,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推广粮食产后减损技术,不断提升科学储粮减损能力。“十三五”期间,每年粮食产后仅流通环节就能减少损失约1 300万吨,相当于在粮食减损方面实现了“无地增产”。

相关链接

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减损共识

据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日前在山东举办的首届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取得了十项减损共识。

在各国合作方面主要取得了三项共识。一是行动减损。此次大会成功发布《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提出各国加强粮食减损的重点领域和合作方向,为各国开展粮食减损提供借鉴,得到参会各方认可。二是机制减损。参会代表呼吁,推动节粮减损国际合作机制化,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定期化,开展经验分享,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三是平台减损。宣布在山东潍坊设立国际粮食减损研发交流平台,与各国共建共享,推动开展有关科技、政策、法规及实践等方面的交流、创新和试验。

在生产加工环节主要取得了四项共识。一是生产减损。特别是要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推广精量播种,提升机械化、标准化作业水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二是收获减损。着力推进精细收获,强化集成配套,尽可能做到“颗粒归仓”。三是储运减损。完善仓储设施建设和装卸运输方式,推广安全高效节能储运新技术,支持引导农户科学储粮。四是加工减损。倡导适度加工,建立科学的加工标准体系,优化加工技术装备和工艺,挖掘加工副产物利用潜力,提高成品粮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在流通消费领域则达成了三项共识。一是流通减损。完善粮食运输物流体系,开发专用技术和装置,建设粮食接卸专用平台,开展物流标准化示范,特别重要的还有更大范围开辟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二是消费减损。引导节约理性消费,健全餐饮业服务规范、行业标准,提倡“光盘行动”,避免“舌尖上的浪费”,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是意识减损。粮食减损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提升各参与方的节粮减损意识,形成政府引导,农户、市场主体、消费者和社会组织等全社会共同参与、全环节协同、全方位共抓的格局。

中储粮:储粮如何实现节粮减损

粮食从收获到归仓都经历了哪些步骤?什么是低温绿色储粮技术?中储粮成都储藏院日前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出售粮食已经全面互联网化了”。据介绍,粮食收获以后,售粮人可以在中储粮的“惠三农”APP上进行远程预约,在预约时段到粮库来售粮。粮库在对粮食质量进行抽样检验后,结果符合国家标准的粮食均可入仓管理,避免了售粮中的损失。当然,如果粮食水分偏高也没关系,中储粮的工作人员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通过通风等方式将粮食中的水分降低在安全储存水分以内。

目前,我国储粮的主要仓型为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一些粮库储粮规模已经超过了100万吨,同时储藏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气凝胶、辐射制冷等一批新型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仓房保温、隔热、气密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除常规储藏技术以外,粮情测控、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等储粮新技术也得到了大规模综合应用。在储藏过程中,广泛应用综合储粮技术以及内环流、空调控温、氮气气调等绿色储粮技术,可以实现粮食的常储常新,确保安全储粮。

其中,氮气气调储粮可以很好地抑制虫霉的生长、繁殖,并延缓粮食品质的变化,减少传统的熏蒸剂、磷化铝的使用。低温储粮则对储存粮食的品质、营养的保持具有很好的作用。库点工作人员还会定期从粮仓内取出样品到实验室进行检验、分析,实时对粮食的品质进行检验监测。包括粮食的质量指标、粮食的储存品质指标和粮食的食品安全指标等。

如今,我国在储粮上已经形成北方地区以低温或准低温储粮为主,南方地区以控温和氮气气调储粮为主的技术体系。通过先进的储粮技术和精细化管理,中央储备粮科技储粮覆盖率超过了98%,不仅实现了粮食的常储常新,而且大幅度降低了粮食损耗。中央储备粮宜存率稳定在95%以上,一个储存周期的综合损耗降低至1%以内。

猜你喜欢

减损储粮浪费
不浪费
合作社成了『粮保姆』每公顷地减损500斤
节粮减损,讲好中国“粮”言
科学减损就等于绿色增产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损耗因素与减损对策研究
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全面完成“标准仓、规范库”创建
粮商心声:放开粮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