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级日语听说”慕课的设计与建设

2021-10-26韩兰灵时春慧刘艳伟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日语外语学习者

韩兰灵 时春慧 毕 杨 刘艳伟 于 亮

(大连理工大学开发区校区外语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4)

一、引言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以下统称慕课)是指由主讲教师负责的、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由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互动、邮件和考试相互交织的网络教学过程,兴起于欧美,并在 21 世纪的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慕课热”。2013年是我国的慕课元年,国内从中小学教育领域一直到高等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慕课建设的高潮,慕课的发展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数量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并成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战略举措。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明确“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因为学习者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与之相应建设“金课”的政策得以发布。在今后两年到三年时间内,建设五大类型“金课”,即一流课程,基于慕课的线上课程便是其中一个类型。慕课平台除了全球领先的edX,Coursera以外,我国有“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平台,邻国还有日本的JMOOC、韩国的KMOOC等。

二、研究背景

1.外语慕课建议与研究现状

外语慕课建设也如火如荼。根据教育部2018年初、2019年初两次认定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结果,外语类在线开放课程共有44门入选,占所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门数的3.4%。[1]2020年国家首批一流课程中,外语线上一流课程超过百门以上。从外语课程类型来看,慕课平台中多数是以培养语言知识技能和社会文化为目的的通用外语课程以及满足学术研究等需求的专门用途外语课程。特别是日语课程,内容偏向基础知识与文化方面。截至2020年12月,在外语学习主流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 智慧树、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UMOOCs),共开设日语类慕课46门。“大学日语”是目前注册量最大的一门课程,截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已开放5轮课程,累计学习者50余万人。[2]其授课目标是打下日语基础,学会日语发音,掌握基本词汇和初级语法等,完成学习之后可以达到国际日语能力考试N5的水平;注册量其次的是清华大学的《日语与日本文化》,于2017年6月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以来,截至2021年春季,累计报名人数达到21万余人。其授课目标是在日语基础学习的过程中介绍和分析日本社会文化,完成课程之后可以达到掌握日语自学基础的程度。国外平台edX仅有一门早稻田大学户田贵子教授建设的有关日语发音基础的课程《Japanese Pronunciation for Communication》。综合来看,日语慕课的代表性课程,参与学习人数较多,积极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但是从内容上来看多数课程重视基础语言技能,这与“金课”提出的“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黄开胜,周新平(2017)对国内有代表性的几大慕课平台中外语类课程的开课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虽然各学科慕课种类众多,但是政府和大学主导的在线平台中外语类课程的数量仍然较少,课程类型、内容的分布也不均衡,与社会需求尚有差距。大学慕课平台的利用率和认知度尚不够高。提出继续优化外语在线课程的建设和使用势在必行;[3]蒋艳,马武林(2017)我国大学英语慕课建设要避免“重技术团队、轻教学团队,重视频设计、轻教学设计,重前期建设、轻后续教学”等误区;[4]齐晨宇,王海华(2018)以CNKI为数据来源,选取2013年—2018年国内学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外语类慕课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对外语类慕课论文的总发文量、被引频次、高产机构和文献作者以及主要发表期刊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外语类慕课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不断完善,第一,重视课程设计;第二,加大实证研究力度;[5]韩艳辉(2019)探讨了慕课建设“头重脚轻”的现象,分析了面授思维的惯性对慕课建设产生的影响以及学习支持服务意识与能力缺失的问题。[6]

另外,对已经建成的大学外语慕课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慕课在教学设计上没有体现出外语课程的实践性特征。例如《生活英语视听说》缺乏自动评分系统,也缺乏作业同伴互评等环节,师生交互主要靠主持教师及其团队成员和部分志愿者(学员)进行,主讲教师压力空前大。“日语与日本文化”没有人机交互,也缺少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对学习者而言就是缺少运用外语实践的机会。

综观近年来的文献,宏观的设计理论研究较多,虽有实证研究,但多局限于某一课程中某一小节的设计,整门课程的设计规划、教学环节设计及具体实施步骤涉及较少,可借鉴性不强。基于日语在线课程资源的匮乏与课程过于基础性的现实情况,建设类似“中级日语听说”实践类外语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2.日语慕课的需求分析

在外语学习“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力历来被认为是四项基本技能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提高的技能之一。长期以来“听说”能力的培养在日语教育界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教师对听说能力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学理念亦有待更新。[7]

大连理工大学开发区校区日语课程设置包括“综合日语”和“日语听说”两门必修课程群,面向日语零起点的学习者,总计600学时,在大学的前两年集中完成。通过两年的日语学习,学习者要听懂日方软件专业教师的授课内容,或赴日进行专业学习。日语课程的工具性显而易见,既体现在用日语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又体现在专门用途上。而整个日语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也体现出跨文化交际与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人文特性。依托学校实际,两年的日语课程不能支撑学习者的长期应用需求,可以发挥慕课优势,建设优质慕课来支撑日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对于做好新时期日语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团队高度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外语应用能力,在师资培养、团队建设、教学资源、评价体系、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模式。

2015年团队依托“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建设了“初级日语听说”在线课程,教学视频时长1500分钟,通过省级平台开课,面向省内高校提供学习服务支持。建课以来面向校内学习者近600人实施了三轮SPOC模式教学实践。问卷调查表明学习者满意度达到86%,与未使用SPOC年级相比,在其他教学条件未变的情况下,使用该资源的年级的听力水平明显提高(P=0.0282),国际日语能力考试的成绩也有提升。在线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难易度的把握、对学习目标的帮助,对传统课堂的补充作用、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得到了学习者的较高认可。[8]学习者希望后续的日语听说学习也能基于慕课的SPOC模式开展。

三、“中级日语听说”慕课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目标为:通过视听素材和教学活动,帮助学习者习得日语国际能力考试N2级水平的词汇语法和阅读理解能力,熟悉多种生活场景及热门话题,并具备相应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等综合素质。

基于课程目标,慕课建设采纳了三个设计理念。

1.产出导向

以“产出导向(POA)法”为理念将所有教学活动环节与运用紧密相连,体现“学用一体”。POA(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即“产出导向法”,是由“输出驱动假设”发展而来,由文秋芳在 2014年正式命名。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认为,产出既是语言学习的动因,又是语言学习的目的。产出较输入性学习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产生好的学习成效。学习者一旦厘清了产出任务的深意和个体的缺项后,便会积极全力地开展广泛输入性学习,查缺补漏,顺利完成产出任务。教学整体流程包括驱动、促成和评价三大阶段,其核心要求教师应在每一步都能够合适地发挥中介作用和主导作用,进行正向的干涉行为。[9]

POA强调输出既是语言学习的动力又是其目标,而输入是促成输出任务完成的手段。其所倡导的教学流程与传统的“课文中心”教学流程有很大不同:教师要先设计产出任务,再根据学习者完成产出任务的需要,提供相关的输入材料。我们的课程在设计产出驱动时力求场景贴近生活,易于共鸣;输入材料方面添加音视频与文字材料,易于吸收;产出任务提供不同层次任务,满足不同学习者。

2.能力自评

导入“Can-do”能力评价量表,提高自我评价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慕课的特点是面向全社会的用户,而学习者所使用的基础阶段的教材并不统一,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学习目标难确定,能力达成度难于分享。为保证合理性和科学性,方便学习者确认各自的学习目标和能力达成度。“中级日语听说”课程借鉴“JF日语教育标准”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中国英语学习能力标准中的语言 “Can-do”量表,创新Can-do List,每章设有听说自我评价量表,全部听说活动都围绕着培养该能力展开。学习者对照量表实时评价学习情况,确认并分享达成度,培养自省能力。

3.多模态趣味化

在线课程作为知识信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有必要通过多模态理念的应用,满足课件内容的图文化、有声化、视觉化、趣味化要求。O’Halloran将多模态定义为“综合语言、视觉图像、其他符号资源,构建纸质、数字媒体和日常生活文本、事物、事件的理论分析与实践。”[10]在当今多媒体、多模态资源呈“爆炸”状态的信息社会里,各种网络音视频资源唾手可得,然而如果只是将这些视觉化的或者有声化的资源罗列起来,必将费时又低效。因此慕课建设一定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本项目团队自建了国内唯一大型多模态日语语料库,为慕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立体的原生态资源,涵盖文本语料、音视频语料、配音资源语料等。保证语言的地道与鲜活的同时,锁定在中级水平,不仅适合本校学习者使用,也十分方便具有相当水平的校外学习者选择利用。

四、慕课建设过程

依托“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始建设的在线课程“初级日语听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建课经验。2017年获批国家本科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后,开始建设“中级日语听说”慕课。团队从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整合、教学视频脚本撰写、制作PPT、出镜录制视频、后期剪辑,习题设计、讨论区话题设计,宣传片拍摄、课程上线,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其中教学视频拍摄与后期制作委托第三方技术公司进行。

1.课程概要

本课程适用于具有日语初级水平且以中级以及中级以上水平为目标的学习者使用,培养日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拓宽文化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适用于日语专业、非日语专业和社会日语爱好者。配套的教材为“新媒体日语视听说”,慕课选取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并以提高听说能力为目标设计了各种教学活动。语料均为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地道日语,形式包括文字、音声、图像、视频材料。

2.课程选题与结构设计

(1)首先,确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10个话题。团队研究了“JF日语教育标准”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中国英语学习能力标准中的语言 “Can-do”量表和日本国立交流基金“みんなのCan-doサイト”网站的话题与各项能力目标。Can-do网站上列举了A1、A2、B1和B2四个级别,共15个话题,包括「自分と家族」「住まいと住環境」「自由時間と娯楽」「生活と人生」「仕事と職業」「旅行と交通」「健康」「買い物」「食生活」「自然と環境」「人との関係」「学校と教育」「言語と文化」「社会」和「科学技術」。团队采用功能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对15个话题下的目标进行分析和总结,紧密结合教材和已经整合的资源分析「Can-do」网站的话题和语言活动是否符合“中级日语听说”的学情和教情。符合的能力目标则直接利用,不符合的则替换为符合当前学情教情的能力目标,制定My Can-do能力目标。

(2)My Can-do能力目标确定之后,整合促成目标实现所必须的教学资源。将选自多模态语料库和题库的教学资源重新整合,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

(3)课程共十章。每章的话题与基本构成如下图:

图1 教学内容构成

3.教学视频中的环节

(1) 导言

在导入环节向学习者介绍本课话题的主要内容、学习意义及学习目标。尤其在学习目标介绍环节,我们会以can-do列表的形式给出所需达成的具体的听说目标,目的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学习者可以对自己所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

(2)听前热身

本环节为正式听解与话题相关的读解材料之前的热身阶段。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通常读解与听解和会话相比难度要小,所以课程组决定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在本环节设置了阅读文章选择正确答案的题型,目的就在于让学习者通过阅读来理解并激活相关背景知识。然后再对照原文听录音,帮助学习者构筑与话题相关内容的音频印象。

(3)小试牛刀

经过热身阶段,并激活了背景知识之后,本环节让学习者做简单的听解问题。降低难度的目的是为了树立学习者的信心,方便之后的话题内容顺利开展。

(4)典型题材

本环节为讲义的中心环节,是聚焦听解过程,旨在培养理解说话人意图的能力而设置的版块。我们从包含了各类话题的丰富题材库中,精心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题材来学习。所选题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会话文和独白(讲述文),并逐步推进。为使学习者掌握推测、预测、自我监察等听解技巧,教师将结合话题材料进行详细的讲解。既有只需理解大意的问题,也有具体细节都要精听的问题。这部分需要学习者脚踏实地学习。

(5)重要表达

列出本章中出现的重要表达方式,配有中文译文帮助学习者理解。需要学习者在仔细确认并理解含义的基础上,跟着录音反复练习并掌握,为后续在实际场合应用做储备。

(6)原汁原味&配音表演

通过影视剧片段让学习者了解相关话题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提示学习者不仅关注日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要仔细观察非言语行为。这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更加“鲜活”日语的机会。该环节也是快乐运用所学日语的版块之一。旨在通过模拟配音体验(配音)来习惯日语的正确发音、自然的语音语调,积累更多语音形象,促进提高听解和会话能力。同时加深对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的理解,感受日本的生活和文化氛围。

(7)活学活用

这是另一个快乐运用日语的版块。首先设置填空问题。要求学习者根据上下文来推测空白处的内容,掌握预测的策略。之后给出参考答案,通过音频来巩固内容的语音形象。接下来的课题是将所学内容结合实际场景,创作原创对话。设定一个场景,让学习者根据所设场景独立创作对话。提供的动画供学习者模仿参考。

(8)确认Can do目标达成度

最后,再次确认在各章章首部分所列出的学习目标,方便学习者在此环节确认本章的听解能力和会话能力目标的达成度。旨在提高学习者的自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教学资源的建设

(1)权威“少纳言”文本语料库和日语口语语料库

少纳言文本语料库为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研发,可检索11种体裁的信息,共计1亿480万字。日语口语语料库是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情报通信研究机构、东京工业大学联合研发,共17盘DVD-ROM,包括3302个演讲的音声资料和文字资料,以及词性信息、话语结构信息和说话者信息等。两个语料库为慕课建设中“听前热身”板块和“小试牛刀”板块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和音频资源。

(2)自建多模态语料库、自建题库

本校自主建设的多模态语料库包含以企业、校园、爱情、家庭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等完整的视频语料,提供中日文检索,每个视频语料对应完整中日文字幕文件。[11]语料库为慕课建设中“原汁原味”和“配音表演”两个板块提供了资源保障。在练习题和测试的设计方面,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针对自建题库中的资源,逐一分析,按照“场景、话题、表达功能”进行分类,凝练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应用到慕课建设板块。

5.慕课的习题与考核

慕课的考核构成为:单元测验50分+课堂讨论10分+期末考试40分。实现教学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多样化,督促学习者多模态学习日语,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1)单元测验(50%)为听力客观题,题型为客观单选题。每题只有一次答题机会,系统自动评分。共10个单元,每单元5道题,每题1分;(2)课堂讨论(10%)在第二、四、六、八、十单元的课件内设置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话题讨论,在讨论区用日语回复。要求内容符合话题,回复数量达到5条以上可得满分;(3)期末考试(40%)涵盖阅读、听力和口语考题。客观题为选择题和判断题,满分为30分。主观题为配音题,完成配音后提交录制好的视频上传至平台,教师和助教评价,满分为10分。成绩等级分为: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分以上为及格,85分以上为优秀。

课程建成之后面向“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学习强国”四大平台,为社会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2019年秋季在中国大学慕课首次开课,已经完成三期,选课人数累计12623人。2019年春季学期,课程在学堂在线平台(旧平台)上线,2019年秋季学期在学堂在线新平台开课,已开设课程三轮,累计选课人数为5358人。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开课2轮,选课总人数1183人。同时也面向本校学习者开展SPOC教学。

图2 学堂在线的课程界面

五、结语

在调研国内外语慕课建设研究的现状,考虑社会学习者和校本学习者等各方面需求的基础上,团队建设了“中级日语听说”慕课。本文介绍了该慕课的完整建设过程。“中级日语听说”慕课从无到有再到运行,选课人数合计近2万人,尤其在2020年春季疫情期间,成为数个院校的学分课程,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对日语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作为一门小语种的实践类外语课程,团队积累了一般课程不常见的经验和教训,例如视频录制方不懂日语,脚本与画面不匹配的情况时有发生,需要格外细心确认;上线运行平台的功能限制,无法在正常的位置布置音频作业,只能在“单元作业”环节上传音频,学习者在完成“单元测验”时,需先在“单元作业”环节下载音频,再返回“单元测验”环节进行在线作答,导致部分学习者厌烦繁琐的操作或者因为没看懂提示说明而放弃继续学习的情况。另外,慕课的建设、应用、研究,三者应该紧密结合,课程需要在基于慕课的数据进行分析,面对学习者实施调查问卷,基于数据及时给与学习者反馈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持续改进课程。限于篇幅,这些问题将一并作为今后的课题加以研究。

猜你喜欢

日语外语学习者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赢在耐心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