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公式,帮你预估餐后2小时血糖

2021-10-21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家庭医药 2021年21期
关键词:控制目标糖化空腹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周 颋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患者需要坚持在家监测血糖,以根据其结果来调整药物。可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很多患者不愿意或者经常忘记测血糖,有些人则认为测糖化血红蛋白就可以,因为它反映的是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只要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就不需要平时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当然是一个误解。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好,并不等于平时血糖就一定控制得好,因为血糖一直是处于波动状态的,有些人的血糖波动还非常大,甚至是高低血糖交替出现。如果是这种情况,虽然糖化血红蛋白可达标,但同样可对血管造成损伤,导致血管发生炎症,对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所以,糖尿病患者不但要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血糖还要控制平稳。我们做个动态血糖监测,就可以看到血糖的波动情况。如果没有做动态血糖监测,又经常忘记测餐后血糖,这里笔者就给糖尿病患者介绍一个能预估餐后2小时血糖的计算公式,大家可以试试。

PBG(餐后2小时血糖,单位为mmol/ L)=1.5×HBA1c+0.5×FBG(空腹血糖,单位为mmol/L)-4.1

需要注意的是,本公式适用于使用口服药或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好选择最近1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空腹血糖为最近1周的平均血糖。

举一个例子:一个患者近1 周的平均空腹血糖为7.5mmol/L,HBA1c为8%,那么他的PBG=1.5×8+0.5×7.5-4.1=11.65mmol/L,明显偏高。国际上的多项临床前瞻性研究都发现:餐后高血糖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而心脑血管并发症又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当然,PBG是点血糖,受饮食等因素影响较大,公式计算出的PBG是大致平均范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随机检测的点血糖,有条件者还是需要自己监测餐后血糖,这样会更可靠一些。

最新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又将“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作为糖尿病患者的一个控制目标。

TIR指的是24小时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需要医生针对每位糖尿病患者的个体情况给出一个血糖的目标范围,通常为3.9~10.0mmol/L)的时间或其所占的百分比。以一位普通的糖尿病患者为例(无其他疾病和糖尿病并发症),通常建议血糖控制目标为3.9~10mmol/L内。如果24小时内,其血糖有20小时在这一范围,则TIR为83.33%(20÷24×100%)。

虽然监测血糖的手段已经很多,但是难免有“死角”,TI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死角”,很好地反映患者血糖的整体情况,从而帮助延缓糖尿病进展,减缓并发症的进程。对于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TIR增加5%会带来显著的临床益处,建议糖尿病患者将TIR的目标定为>70%。

TIR尤其适用于胰岛功能较差的糖友,如1型糖尿病患者;也适合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用于病情观察及治疗指导;更适合那些血糖正常、糖化正常,但仍有不适症状或并发症在悄悄进展的人群。当然,TIR需要通过佩戴动态血糖监测仪来获得。

猜你喜欢

控制目标糖化空腹
采血为何要空腹
实现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的全方位管理方法
血糖控制目标应“因人而异”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空腹喝水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米酒酿造的糖化条件优化
电驱动车辆动力学综合控制目标优化研究
有些食物别在空腹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