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探究

2021-10-19傅潇

河北画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大学生

傅潇

重庆工程学院

一、网络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网络上传播的信息难辨真假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高效和便捷。比如网上购物、网上点餐、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但是由于网络自由、开放的特性,容易出现虚假错误信息,信息的真假难以辨别。在网络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由于网络上传播的信息难辨真假,导致一部分人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实性产生质疑,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不友好的。应该正确看待这种现象,规范传播途径,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

现在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关注的,但认知程度存在局限性,接受态度相对被动。首先,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较少,甚至对传统文化书籍毫无兴趣。了解传统文化,阅读传统文化书籍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首选书籍为小说、杂志,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会选择文学性、历史性书籍。这样看来,大学生对小说和杂志的阅读兴趣远高于对中国文学性书籍的阅读兴趣。其次,部分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较浅。民族节日就是文化的生日,承载着中华文化血脉和思想精髓,应该高度重视传统节日,发扬传统节日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对参与西方节日比较主动而对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比较被动。情人节和圣诞节是颇受学生的欢迎,但是对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却淡然置之。因此,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较浅是必然存在的。最后,部分高校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熟知度低。古代建筑、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等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在建筑方面,一些学生对西方的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对我国传统建筑兴趣不高。在宗教信仰方面,一些学生选择信奉基督教而不是信奉我国的传统宗教佛教。大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熟知度低,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1]

(三)高校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重视

文化传承的坚实力量来源于高校,与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相比,高校拥有优质的平台,定期开展文化学术交流会,图书馆内传统文化资料齐全,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实际上,由于有些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比较偏重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往往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也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从而间接影响学生文化传承的热情。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平台,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各种各样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二、网络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创建公开课

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高校需要创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培养人的爱国情怀,培养人的礼仪道德,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助推作用。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中国高校MOOC、慕课网、学堂在线、爱课程、网易云公开课等网站,开设一系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公开课程,为学习传统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线上教学的出现,受众群体不断扩大,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继承。[2]

(二)组织相关活动

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会。邀请资深学者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展开讲述,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把最前沿的传统文化理论传播给学生,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对传统文化产生翻天覆地的认识。组织诗词大会。从诗词开始,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我们的心灵。比如主持人出题,十位同学分为两组。第一轮的题目为与“明月”相关的诗句,十位同学按铃抢答,抢答并回答正确,则该小组得一分,回答错误,则该小组扣一分,一共二十轮角逐,哪一组最后共计得分高,哪组就获胜。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唤醒心底最亲切也是最温暖的一份文化记忆,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比如参观当地博物馆、寻找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拜访民间艺人等。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真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对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是有帮助的。总之,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结合实际,对弘扬传统文化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创新文化传播途径

当今社会,我国出现了很多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途径相比于以前更加宽泛。为了让学习传统文化的受众群扩大,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创建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在平台中放入许多传统文化知识,以便于更多的人进行学习。在建设初期,这个网络平台需要进行不断优化,网页内容更加丰富,以便于更好的传播传统文化。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微信建立关于传统文化的公众号或者小程序,为文化传播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发表文章在公众号上面,经过观察阅读量,发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章,为传播传统文化添砖加瓦。运用小程序的功能可以设计小游戏,在消遣娱乐中也能够学到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同时把微博平台也利用起来,在微博上发布一些关于传统文化活动的信息,这样就可以了解到不同学校传统文化活动的信息,既展示了本校传统文化活动,也了解到其他学校传统文化活动,之后也可以借鉴其他学校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形式。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使学生从心底认为传统文化不是枯燥无味的,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利用学生日常使用的软件,多搭建这样的平台,很好地把学习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传统文化的纪录片、电影等,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增加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这样看来,新时代传播传统文化的途径越来越多,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方式,积极传承传统文化。[3]

(四)加快数据库建设

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对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益的。大学生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时,需要对优秀文化进行整合,从而建设内容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数据库。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传统文化的交流,对学校内部的传统文化资源共享。结合实际,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应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大学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当地和其他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整合,以便于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传统文化传承途径。建设数据库对于传播和继承传统文化来说,会很大程度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4]

(五)加强文化创新

优化文化环境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条件。为了文化创新,建立适合文化创新的校园氛围是必要的。比如开展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教授和教授之间,教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他们在交流中思想碰撞,从而为文化创新埋下伏笔。文化创新离不开文化资源。伦理道德、思想学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资源和多姿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传统与当代、资源和创新的问题上,怀着敬畏之心去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握其中的精髓,充分发挥当代艺术创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想象力、创造力,为传统文化资源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升华。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六)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

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应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相关活动。随着互联网日益不断发展,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和互联网是密不可分。利用互联网,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当代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大学生可以为民族文化建立网络交流根据地,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不断改进传统文化传播和继承方式,以便于增强传播力度。保护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作用,只有传承和发展好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重视和尊重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民族的大团结大和谐,使全国人民真正融入到一起,才能发扬我国完整的传统文化,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更好地走强国之路。[5]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灵,是民族力量的源泉。在网络的大时代背景下,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传播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大学生积极参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活动,为文化传承注入新血液,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文化传承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甚至对国家的发展和命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