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悟空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内涵的嬗变

2021-10-19王悦

河北画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原著孙悟空西游记

王悦

中国传媒大学

孙悟空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在历史的不断变迁中,孙悟空形象作为一种价值符号,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例如电视剧八六版的《西游记》和徐克改编的《大话西游》系列。不仅在中国,国外也有许多改编的范例,例如日本和韩国改编的《西游记》,英国动漫《东游记》,以及好莱坞推出的《功夫之王》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孙悟空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认同与世界文化发生碰撞并擦出火花。然而,在孙悟空的IP形象经好莱坞改编后,反而冲击了国内的民族电影业。并且,虽然孙悟空形象被无数次改编,但其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底蕴的内涵并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相反,大量无节制无内核的改编使得孙悟空形象面目全非,这无疑是对孙悟空IP形象的践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孙悟空作为不断被改编的IP形象,说明其具有适应不同时代的包容力,其身上有普世追求的终极价值。电影史上对于孙悟空形象的改编见证了中国电影业以及改编领域的发展,也是不同语境和时代下不同意识形态的体现,对其研究有利于了解过去不同时代下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对未来影视改编行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孙悟空形象为主线,研究在不同的时代形象的嬗变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关注对孙悟空形象的解构,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一、文学作品中的孙悟空形象原型

(一)对孙悟空原型的争论

对孙悟空小说形象的溯源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从改编的层面更好地把握孙悟空形象,同时利于我们挖掘出其最初的价值内涵。关于孙悟空“籍贯”的问题早有争论,现当代的孙悟空原型之争始于董作宾的《读<西游记>考证》,该文章一经发表,便引发了大范围的对于孙悟空“故乡”源起的争论,这些争论分为实地说和虚构说两个派别,其各抒己见,一直争论不下。实地派是以李洪甫为代表的连云港云台山说、李国成的山西娄烦说等,而虚构说认为孙悟空的“故乡”就是我们从小对于孙悟空刻板印象中的花果山,对孙悟空“故乡”的考辨其实就是对花果山是否存在且究竟在哪里的探究。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胡适先生说过:“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赞同其说法的有陈寅格、林培志等人。而“印度传入说 ”主要是认为印度哈奴曼的故事和孙悟空的故事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哈努曼多次救助罗摩王子,并打抱不平,行侠仗义,帮其夺回罗摩王子的妻子悉多,最后收到了罗摩王子的嘉奖,使其长生不老,哈奴曼的故事流传于整个东南亚。不仅是在历史上相同,就连外在形象上也类似,哈奴曼和孙悟空一样具有腾云驾雾的本领,金黄色的毛发和尾巴,没有谁能够与之匹及,所以孙悟空自然而然地就被当成了哈努曼。

(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虽然关于孙悟空的原型众说纷纭,但孙悟空已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定格的价值符号,它代表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情感诉求,寄托了我们的全部情感。在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的所著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之前,孙悟空形象就已经出现,并且不断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因此吴承恩在创作时,也借鉴了大量前人关于孙悟空形象的经验,比如取经故事《诗话》和元杂剧《西游记杂剧》等。从其身份来看,在《诗话》中孙悟空是作为一个“猴行者”的形象出现。从猴行者到后来的孙悟空,其形象完成了一个逆转,具内在品质也有了一些微末的变化。

1.人物形象

孙悟空具有一副十足的“猴”模样;头戴凤翅紫金冠、身穿锁子黄金甲、脚踏藕丝步云履。这是关于孙悟空形象最为经典也是最为直观的经典形象描写,同样也是为我们最为所知的形象。孙悟空是由灵石所变,这块石头在原著中这样记载的,“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2.内在品质

孙悟空呈现的是神、人、猴三者的结合,他是一个拥有神的法力、人的感情和猴子外形的综合形象。在大闹天空时,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看清世间一切罪恶,识辩出一切妖魔鬼怪。金箍棒是他降妖除魔的第一利器。孙悟空的性格演变大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刚刚出世,大闹天空,索取金箍棒时,如初生牛犊般追求自由,不畏强权。他体内有着突破一切束缚的冲动。第二个阶段是与猪八戒和沙僧一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他收敛了自己的性格,却增加了刚毅、正直的品质。但孙悟空的品质却远远不止于此。他刚毅的外表下也有着柔情的一面,无论他人如何误解自己,他始终不离不弃,并坚持自我。

二、孙悟空人物形象的嬗变

(一)从丑陋猴王到百变神猴

自电影诞生以来,孙悟空形象就不断地被搬上银幕,并其不断地被赋予不同的形象,体现了不同时代下的多元的价值追求。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陆续出现了上百部关于孙悟空形象的影视作品,对该形象的每一次的改编都是对不同时代脉搏的把握和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反映。

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孙悟空是个白衣秀才的模样,而在《西游记杂剧》中,孙行者却贪恋女色,抢女为妻,这种颠覆人们认知的形象也是对当时社会底层某些现象的直接映射。在电影《孙悟空之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改变了一贯的石猴形象,也不是从生来就带着无比强大的兽性,取而代之的是从懵懂单纯的小猴子到最后成长为金刚大猩猩,体现出了对于其外貌形象的大胆探索。动画版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变成了身长、脸宽、尖耳窄腰得更贴合生活的蠢萌形象,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少年江流儿在世间闯荡,行侠仗义,最终重新认识自己并变回齐天大圣,体现了孙悟空对于自身人性本质的回归,最终确立了“身穿一副黄金锁子甲,头戴一顶凤翅紫金冠,足踏一双藕丝步云履”的经典的艺术形象。

(二)从野性自由到世俗情感

无论是在原先的神话故事还是在吴承恩的《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形象都是充满野性、充满斗志的正义形象。这也许是建立在大众的最深层次的元认知之上,创作者为了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创作了这样一类不食人间烟火,不过平常生活的艺术形象,充满了形而上的哲学意味。孙悟空从开始的桀骜不驯、大闹天宫到后来经点化后一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伏魔除妖,从来没有任何的情感纠结。但在改编的电视剧《西游记》中,创作者加入了一些生活化的表现,使其更加地贴地气,并不断挖掘他的人格化形象,更加贴近了人们的生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也是一部口碑之作。影片中的孙悟空削弱了“猴性”和“神性”,而加重了“人性”,于是有了“大圣归来”,这种情怀也唤起了无数人童年的英雄梦。

韩国以孙悟空形象改编的动漫影片《幻想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完全被颠覆,从一个战神般的“齐天大圣”摇身一变成为现代版的小男孩。不仅回归到了潜意识阶段,尤其表现在心理年龄上的不成熟,并且夹杂的许多现代化元素。孙悟空变成了一个活泼、好动、可爱的小孩形象,凸显了他的孩童天性。

(三)爱情元素的注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大话西游》是这个时代文化标志。伴随着经济的改革和社会的转型,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消解、戏谑一切宏大的叙事,抗拒借助集体和国家名义的意识形态宣教,质疑一切道德的美学观念。而九十年代的“大话”热,正是这种解构思潮的体现。在“大话”题材下,孙悟空形象被彻底颠覆,从一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孙悟空变成一只桀骜不驯、作恶多端的猴子,但所有这些颠覆仍然没有超出他作为“人”的局限,他的缺陷只是“人”的缺陷。

更重要的是“齐天大圣”向“情圣”的转变。在影片中,孙悟空和包括紫霞、青霞、香香、铁扇公主在内的多名女子都发生了情感纠葛,尤其是将紫霞和至尊宝细腻情感的描述发挥到了极致,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对于孙悟空形象的消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丰富了原著中的孙悟空形象,使其更加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对影片中的至尊宝、紫霞、白晶晶来说,爱情甚至比生命还重要,这正是电影所要传达的爱情观和人性的美与丑。

(四)“妖魔性”的还原与夸大

到了《西游降魔篇》,孙悟空不再有所谓的爱情观和人性美,自始至终都是他万恶不赦的“妖魔”的体现,无赖、桀骜不驯,不守信用是他的代名词。

影片以降服“魔猴”为主线,还原了原著中孙悟空的“妖魔化”特点,并且对其形象却进行了比较夸张的处理。矮小、丑陋、不羁是孙悟空的特点,演员黄渤饰演的孙悟空个头矮小、有一张其丑无比雷公嘴、而且牙齿参差不齐往外长、再加上他变形扭曲的脸部和畸形的身材,简直丑到了极致,这与观众心目中的孙悟空形象形成了相当大的反差。

而从孙悟空的内在形象来看,他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矛盾体,既具有现代化的幽默元素、又带有人性的丑恶的色彩。影片中的孙悟空凶狠残忍,例如他最后拔光师父唐僧头发的行为,体现出了孙悟空的手段极其狠毒。原著中虽然也有孙悟空的反叛情节,如大闹天宫、大闹龙宫等等,但是却没有这么极端。在原著中孙悟空的每次反叛都是有原因的,比如他因为贪吃蟠桃最后酿成了大闹天空的大祸,为了找一件称手的兵器而大闹龙宫。这些举动完全是一个不明事理的猴子的举动而已,算不上是一个可憎的恶魔形象,而影片中对于孙悟空的描述是他彻头彻尾是一个无恶不赦的妖怪,没有一丝值得同情可怜的地方。《西游降魔篇》中孙悟空的内在形象进行了极致的夸张和强化,凸显了“魔”的特性。虽然有些极端,但也为孙悟空另一方面性格的探索开了先河。

三、结语

本文通过追溯孙悟空的原型,对孙悟空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经典形象进行分析,并结合现代传播语境,寻找出一条对于这类民族特色IP形象的恰当的影视改编道路,并挖掘其内在价值。在经过孙悟空形象的原型探究以及孙悟空银幕形象嬗变的探讨中,我们不难发现改编成功与否的一些精细微末之处。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的改编必然有一种共同的价值内核和价值取向所在,来支撑起整个艺术作品。对影视作品改编而言,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以下三点:首先,是否忠实于原著。这里的“忠实”不是指单纯地遵循原著中的话,而是在充分地理解了原著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思想精髓。其次,是否以现代视角重审经典,并从中发现新的价值内涵。再次,是否能给观众以文化和审美的提升。成功的改编应该让观众以一颗敬畏与感恩的心去感悟原人物形象的精神内质,使观众得到真正的教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只有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去丰富和创新经典形象,并与当下的主旋律相结合,体现时代精神,才能使经典形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猜你喜欢

原著孙悟空西游记
你有孙悟空的毫毛吗?
我的妈妈是“孙悟空”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水家乡
琵琶记
绿牡丹(下)
雷伊大战孙悟空
标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