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2021-10-19李宏

河北画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典籍读书人中华

李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这档节目不仅汇聚了众多优秀的中华文化典籍,还运用了时空对话的创新演绎方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节目通过戏剧、影视等相结合的展现形式,将典籍背后的故事呈现给观众,帮助观众读懂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典籍经典名篇,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让厚重的典籍变得通俗易懂,更易流传,兼具历史与现实意义,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立足中华文明 突出时代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直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类节目应立足中华文明,在讲述华夏故事、再现经典历史的基础上,突出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在节目策划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真正了解其与中华民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传播工作的基础上,突出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依托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中国典籍文化,在介绍典籍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古今对话的方式向观众讲述跨越时空的生动故事,为当代人指明前进的方向,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立足中华文明,突出时代内涵,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观众读懂典籍,让古老的文字焕发新生,启迪后世守护经典、学习经典、运用经典。

二、甄选节目素材 讲好中国故事

节目创作者要让作品成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甄选节目素材,强化精品意识,讲好中国故事,突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中华文化精神。

节目主创团队在创作节目过程中应始终具备“内容”意识。内容是节目的核心,内容的选择是节目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新时代下,中华传统文化类节目对主创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文化知识储备,又需具备“温故知新”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因此,甄选节目素材显得至关重要。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中,要选择既符合节目定位,又能在解读和传播的过程中体现深刻现实意义的内容,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为当代人提供精神动力。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甄选《尚书》《本草纲目》《孙子兵法》等众多优秀中国典籍作为节目核心素材。这些经典著作代表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蕴藏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节目通过既忠于历史又属于当代的创新演绎方式,让观众在一个个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中追本溯源、继往开来。

其中,《尚书》是节目的开篇之作,这样的选择体现了节目主创团队深远的用意。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通过记录尧舜禹、夏商周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我国上千年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其蕴含的经验和智慧,典籍中闪亮的文字能够帮助我们以史为鉴,提升自我,开创未来。《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节目通过对《尚书》这部典籍相关故事的再现和解读,帮助观众进一步理解了“家国”概念和“民本”思想,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此外,节目也希望借助这些具有深厚历史价值的经典著作,让观众知晓先人们创造文明、开天辟地的精彩故事。因此,第一期节目选择《尚书》有着特别的意义,希望观众能够从此走进这些值得一读的中国典籍,让它们照亮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

三、创新节目形态 贴合受众需求

创新是节目创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谓作品的“生命”,应贯穿节目创作的全过程。在节目的创新过程中,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更新、优化节目创作理念与表现手法,将节目内容与呈现方式巧妙结合,更加贴合受众需求,以便进一步扩大节目影响力,使节目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保证节目高质量内容的基础上,新颖的节目形态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类节目若能在节目架构和呈现形式上有所创新,更加贴合当代受众需求和信息接收习惯,将会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真正做到让经典“活”起来。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大胆创新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多舞台、多空间的演出场景,通过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的方式讲述典籍故事,赋予古籍中的文字新的生命,让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能走进典籍,使心灵和智慧得到滋养。《典籍里的中国》由开场戏剧、嘉宾介绍典籍、典读会、历史戏剧、嘉宾评论等环节构成,还特别加入“当代读书人”一角参与戏剧演出,带领观众以当代人的视角对话先贤,品读典籍,解读历史,让厚重的典籍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种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典籍背后的故事深入浅出、声情并茂地讲述给观众,贴合受众需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真正的传承。

(一)开场戏剧

节目将主持人撒贝宁化身“当代读书人”,穿越时空,与“古人”一起参与戏剧演出。开场时,“当代读书人”通过一个与本期节目典籍相关的新闻事件引出本期节目主题。随后,舞美背景画面的时空切换将古今连接,让“当代读书人”与“古代读书人”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实现了古今互动的效果,是古今学者思想的一次交流与碰撞。

例如在《楚辞》这期节目的开场戏剧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在读书的过程中将2016年9月中国贵州大窝凼的“天眼之父”南仁东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相对接。屈原曾经脚踏中华大地,抬头仰望苍穹,发出惊世《天问》,而两千多年以后,南仁东设计并建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古今事件的巧妙连接通过创新的演绎手法在节目中得以完美呈现。这是一次跨越了两千多年的发问,这也是一场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求索,“中国天眼”就是以南仁东为代表的当代人留给后人探索宇宙未知、寻找答案的眼睛。这种毕生求索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这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应当代代相传。

(二)嘉宾介绍典籍

开场戏剧后,访谈间的嘉宾学者带领观众一同品读典籍。嘉宾在历史戏剧开始前先向观众介绍本期节目所讲典籍的历史背景和内容概要等,并分享和解读典籍中的经典语句,让观众对典籍有初步的了解,帮助观众识读典籍,使厚重的典籍变得通俗易懂,让节目更具吸引力与亲和力。

(三)典读会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不仅有对于典籍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的介绍与解读,还向观众展现众多节目主创人员对于典籍的理解与感悟,“典读会”就是这样一个新颖的环节。在众多节目主创人员参与的“典读会”中,节目的艺术总监、导演、总编剧、戏剧主演等围坐在一起品读典籍,研究剧本,分析角色,并大声诵读典籍中的经典名句,将典籍的精华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样的创新表现手法既能帮助观众了解典籍故事,同时也利于演员进一步理解角色,将历史故事更加完美地呈现于舞台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戏剧播出之前,特别增设了彩排现场的画面。这些看似“边角料”的部分实则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戏剧主演通过讲述参与演出时的切身体会,能够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历史典籍的厚重,并对每一期节目的历史戏剧环节更加期待,进一步带领观众走进典籍,理解角色,通过典籍背后的故事汲取前行的力量。

(四)历史戏剧

历史戏剧环节是整期节目的重头戏。为了让节目呈现出更好的艺术视觉效果,节目采用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两种舞台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加之跨时空对话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在历史空间中,节目团队运用影视化的拍摄手法,将典籍里的故事生动直观地呈现于荧屏之上,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帮助观众走进历史,品读经典。

在历史戏剧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置身历史场景之中,向观众讲解故事背景,帮助观众走进典籍。“当代读书人”在历史戏剧中是观众的代表,他以当代人的视角帮助观众了解历史,并带领“古代读书人”走进现代,见证后人对于经典的传承与发扬。这种古今时空穿梭的舞台表现手法是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类节目形态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历史戏剧传统演出形式的一次突破。

例如,在《楚辞》这期节目历史戏剧的结尾,屈原在“当代读书人”的带领下穿越到现代,目睹了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祝融号”火星车着陆火星表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遨游宇宙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瞬间。让屈原见证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可谓本期节目的一处点睛之笔。两千多年前屈原仰望求索,如今中国航天人探星揽月,节目通过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意在展现中华儿女在逐梦太空的新征程上坚定无畏、奋勇向前的精神。节目巧妙地把屈原的诗篇《天问》延伸到伟大的中国航天事业,体现出屈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正在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承和践行,也让观众真正走进和领悟了经典。

(五)嘉宾评论

历史戏剧结束后,访谈间的嘉宾学者一起交流观看感受,带领观众回味经典,温故知新。嘉宾们的精彩评论是对节目主题的进一步阐释和升华,让观众懂得这些优秀的历史典籍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认真品读,也应该积极地与世界分享。

(六)衍生产品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制作了《有“典”意思》系列短视频衍生产品。该视频产品在“一部典籍,两人读,读来,有点意思”的创作理念指导下,通过古今人物对话的艺术表现形式再现经典,用“短、快、精”的呈现方式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概括提炼相应节目的精华内容,展现当代人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

例如,在《史记》一集的《有“典”意思》视频中,“当代读书人”主持人王嘉宁对话“古代读书人”司马迁,短视频用寥寥数语就向观众完美呈现了司马迁如何写就《史记》这部巨著的感人故事。短片中,司马迁质朴的话语饱含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视频用短短几分钟就让观众看到了司马迁重于泰山的伟大历史功绩。剧尾部分,“古代读书人”司马迁将《太史公书》第一篇《五帝本纪》赠予“当代读书人”王嘉宁,意在表达“千秋功过,皆在青史,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的主旨,也让观众把“炎黄子孙”这四个字的意义铭刻在心。

中华传统文化类节目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典籍里的中国》节目通过创新的表现手法使厚重的典籍变得通俗易懂,让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了起来,使经典通过荧屏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用先贤的智慧为当代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中华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新时代下,我们更应对中华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表现手法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让先贤的精神继续为时代所坚守,帮助受众在学习历史和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汲取智慧,勇往直前。

猜你喜欢

典籍读书人中华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我是快乐读书人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