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

2021-10-19向虎

河北画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黄梅黄梅戏戏曲

向虎

安庆师范大学(龙山校区)美术学院

黄梅戏的传承同其他地方戏、其他“非遗”的传承一样,都存在有关传承方式的诸多问题,也都存在倡导“活态传承”的呼声。无疑,活态传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是传承的最高境界。除了文化基因之外,活态传承必须依仗特定的文化生态。我们已经远离而且无法复原黄梅戏当初孕育生发时的文化社会生态,但是我们可以在一定的空间范畴里维持这种生态中有利于黄梅戏生存的必不可缺的核心要素,也就是为其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对这样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应当秉持活态建设的方针,尽管这样的生态空间不一定是原生态的,而是修补、修复甚至重建的产物。

一、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现状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5月24日,湖北省申报的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黄梅戏虽然是统一的剧种称谓,却因地区不同,在艺术的形式与气质方面有很多不同,在音乐唱腔方面也有多样化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代表作《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但是不难发现,对黄梅戏有较高热情的人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并不能引起年轻一代的关注。近年来,经济与科技日新月异,慢节奏、面对面展示等特点,使得包括黄梅戏在内的大部分地方戏曲不但发展乏力,而是还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二、全媒体时代黄梅戏传播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一)黄梅戏与其受众类型的不匹配性

就目前来看,黄梅戏的有效受众主要还是中老年群体,在年轻群体中往往受到疏远和冷落。但是,这里有一个需要克服的悖论:一方面,中老年群体在选择媒介上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他们欣赏黄梅戏时更习惯运用传统媒体,并且具有极高的忠诚度;年轻人喜欢和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新型媒介,但是对黄梅戏而言他们又是低效甚至无效是受众。于是,两者之间出现了交叉错位,给全媒体环境下黄梅戏的广泛传播造成了障碍。

(二)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黄梅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以实现黄梅戏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黄梅戏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一方面,缺乏著名的专业演员。上个世纪,老一辈艺术家有严凤英、王少舫、黄新德、黄宗毅等,中年一辈有马兰、吴琼、韩再芬、李文、蒋建国等,但进入21世纪后,大部分演员由于幼年没有得到学习黄梅戏的良好机会,其专业知识与基本素养都不是很全面,所以著名的演员较少,专业人才供应不上。另一方面,缺乏导演、舞美人才以及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高端技术型人才。黄梅戏是通过“以歌舞演故事”的形式展现其艺术价值的,而好故事好表演要有优秀的导演、演员以及舞台效果作为依托,也需要能够熟练运用高新技术来展现黄梅戏的艺术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但事实是严重缺乏导演、舞美人才以及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人才。此外,还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从当前市场上从事黄梅戏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的人才来看,要么是只懂经济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商人”,要么是缺乏资本运作能力和经验,单纯追求文化艺术,不善于或无能力实现文化的产业运作的“文化人”,二者兼具的经营与管理者少之又少。

三、全媒体给黄梅戏传播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创造全新的技术基础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渗透,给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创造了全新的技术基础。从资源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保护,对原有的艺术形式进行不同程度的革新塑造,到整合各种渠道平台以拓展市场的增值空间,全新的技术构筑了黄梅戏与时代同步的技术基础。特别是通过媒体融合、行业融合、跨界融合,以互动共享的无障碍模式使观众成为黄梅戏艺术发展链条上的真正参与者。每一位观众都可以交流演出信息,对剧本、音乐、表演、舞台等作出评价,有利于作品不断完善提高,演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观众的需求。在全媒体时代,技术创新成为艺术演进的重要推手,将推动黄梅戏真正成为大众化的艺术。

(二)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艺术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实际上是人才和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这就要求黄梅戏在进行人才队伍建设的时候,一方面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表演、编剧、导演、灯光和服装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为黄梅戏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借助人才招聘制度、优胜劣汰制度等来推新作、出新人,保证黄梅戏发展后继有人,为黄梅戏更好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另外,要健全黄梅戏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黄梅戏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充分调动年轻学子的兴趣,进一步在高校开设黄梅戏等戏曲课程,采用创办黄梅戏教育学校、在音乐学院开设黄梅戏专业等形式,在青年学子中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黄梅戏接班人。最后,还要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同样重要。

(三)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作为“有戏的城市”,安庆自汉代以来就百戏盛行,至清中叶走向繁荣,不仅孕育出黄梅戏,也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众多的戏曲及与之相关的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岳西高腔、黄梅戏、文南词均在传统戏剧类中榜上有名;综合性的桐城歌亦在民间文学类中占据一席之地。现有市级以上戏曲和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16个,其中国家级4个。怀宁县石牌镇更是遐迩闻名的千年古镇,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明末清初以来,这里哺育出了“京剧之父”— —徽剧;这里不仅诞生了清代戏曲界“四大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京剧鼻祖”程长庚、“国剧大师”杨月楼,还催生出一大批黄梅戏艺术名流,史称“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

(四)音乐曲调由独唱向对唱和重唱拓展

这时男女声对唱加二重唱的黄梅歌占有一定的比重,先由男女各唱四句、两句或一句的对唱,再接二重唱结束,对板是黄梅戏声腔中最富特色,也是最优美多变的腔体之一。如吴琼和张辉演唱的黄梅歌《滕王阁》(丁永钢作曲),杨俊、张辉演唱的《白衣胜雪》(丁永刚作曲),刘国平、余叔华演唱的《这场阻击战我们一定赢》(马恒斐作曲)以及《瑶里古韵》(徐兴民作曲),《中国的月亮》(陈祖望作曲),《落花曲》(张子游作曲),《咏兰词》(夏泽安作曲)《美美的桃花水》(夏泽安作曲)等一大批新创作的黄梅歌都是这种结构形式。这种黄梅歌的旋律主要是在黄梅戏平词对板和彩腔对板的基础上加入新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这种结构的黄梅歌深受20世纪50年代时白林为黄梅戏《天仙配》创作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音乐的影响,这首唱段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一直传唱至今,成为了一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为今后的黄梅戏乃至黄梅歌创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男女对唱也是黄梅戏唱腔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五)守正创新,推进艺术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全媒体传播价值

1.传承精华,培根铸魂,守正最核心、最本质的艺术品性

黄梅戏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时期,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代代人呕心沥血、艰苦探索、不断创造逐步形成的戏曲瑰宝。中国戏曲几千年来所形成的艺术整体写意性、程式性和时空性表演体系,不能因为引进了现代舞台技术而被破坏,地方剧种的个性和风格只能在创新中强化而不是丢弃。在进行黄梅戏作品的创作时,必须坚持和守护其独特的美学样式、美学原则和固有的艺术品性,突出艺术内在精神的传承;要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倾注高度的人文关怀,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与民族心理;不能片面的肢解、盲目的创新,防止过度的商业化和功利化,而抛弃了艺术本身的正统正脉、艺术精粹。

2.紧跟时代变革和审美需求,不断突破创新

紧跟时代的步伐,反映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讴歌现代人的创业精神和精神风貌是戏曲的责任,是时代赋予戏曲的神圣使命。守正不是守旧,而是在守正的基础上要加强创新,从题材、内容、音乐、唱腔、样式等方面不断探索。要抓住时代脉搏,在继承和发扬其音乐本质和艺术内涵的基础上,注重创作的时代性,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吸纳流行元素,创造出适应当代民众口味和审美需求的优秀剧目。

3.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与手段

善于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现代技术与黄梅戏舞台艺术设计、表演的良性互动,增强艺术呈现的新业态、新模式。根据不同类型的受众,采取细分化和差异化策略,量身打造作品并精准投放,以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需求,扩大黄梅戏的市场影响。注重开放性和包容性,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国内外其他各种艺术智慧,不断推陈出新,促进黄梅戏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深刻提炼黄梅戏与时代的契合点,通过有时代特色的“歌舞演故事”来提升艺术对受众的感染力、影响力。

(六)打造快销形式新剧种,拓展宣传传承途径

新媒体时代,广大受众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艺术体验,黄梅戏传统慢节奏的形式很难让人们对它产生兴趣,更不要说传承,而与新媒体相融合,打造快销形式的新剧种,拓展宣传传承途径,将会有效打破这一僵局。黄梅戏以更加轻便的形式融入短视频平台(快手、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兴媒体工具中,使黄梅戏文化与符合时代潮流的形式相结合,以短视频、新闻报道等时效性强且节奏快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积累粉丝,以此来达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黄梅戏的目的。

四、结语

黄梅歌作为黄梅戏音乐第二次现代化探索的重要成果,用接纳现代音乐元素的手法,强化了黄梅戏音乐的现代品格,在解决戏曲音乐如何满足现代观众— —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上获得了成功经验。黄梅歌是黄梅戏音乐进一步向“歌”靠拢的产物,易学易唱的传统特点不但没有削弱,而且有所加强,这强化了黄梅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黄梅戏音乐能够再次在全国回响,在戏曲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一点已实属不易。但是,与第一次探索相比,这次探索在剧种特色强化— —亦即黄梅戏音乐艺术个性的锻造上,用力不够,人们对部分黄梅歌“离黄梅戏太远”之诟病并非苛求。

猜你喜欢

黄梅黄梅戏戏曲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之星 范璇璇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戏曲从哪里来
黄梅之星 朱婷婷
黄梅戏《中国梦》
《广西戏曲》
黄梅之星 赵长玖
黄梅戏《祝福》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