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基于2015 年CHARLS 数据的分析

2021-10-16刘亚娜谭晓婷

社科纵横 2021年4期
关键词:医疗保险居家养老保险

刘亚娜 谭晓婷 褚 琪

(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8)

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养老的重要方式。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是老年人最为重要的支持系统[1],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2]。为夯实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环境、整体提高居家养老保障及服务质量,需要科学合理地探讨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体系,提升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实现健康积极养老。

一、文献回顾与述评

(一)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的研究

1.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学者们从经济状况、健康指标、受教育水平、邻里交往等个人特征方面研究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3-4]。邓大松等研究发现身体状况、自我保障能力、心理状况与代际因素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老年群体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5]。也有从年龄[6]、配偶关系等方面进行的分析[7]。2.不同地区的老年人生活状况及生活满意度。龙书芹、风笑天对江苏四个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对其养老服务满意度有显著影响[8];张景秋等发现北京城市老年群体生活满意程度呈中上水平,娱乐、文体活动和社交等因素对老人生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而空巢、医疗和物业管理水平等有负向影响[9];胡斌等发现健康状况、医疗服务、养老方式等影响徐州市区老年人生活满意度[10];白岩岩等对上海市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影响因素有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居住方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退休前职业和兴趣爱好等[11]。3.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成为影响满意度的因素[12-14],居住选择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等均具有较大的影响,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之一[4];居住意愿得到满足、收入水平、健康状况、参与社会活动等对其生活满意度均具有积极影响。

(二)社会支持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研究

1.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集中于内容分析及其相关测量。学者将老年人社会支持分为认知支持、情感支持和行为支持[15]。李爱芽等则认为有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支持和精神慰藉支持。学者们对其具体内涵有不同的讨论,认为经济收入支持主要体现为生活来源、月收入等;生活照料支持为就医、医疗保健护理、家务料理及日常生活照顾等;精神慰藉支持为和家人、亲朋关系等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16]。2.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能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社区居民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3.社会支持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能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7]。向运华等研究城乡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差异以及对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发现城镇老年人获得的社会支持多于农村老年人,正式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积极影响,子女的经济支持作用有限,精神支持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生活满意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7]。家庭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特别是对农村老年人影响较大[18-21]。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社会支持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但是聚焦于社区居家养老,基于对社会支持科学的分类,测量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的较少。本研究关注以下问题:(1)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总体状况如何?影响因素是什么?(2)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对于社会支持有怎样的现实需求?(3) 社会支持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与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怎样的?

二、研究设计

(一)方法与数据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自己所处的社会网络得到工具性或情感性的帮助的过程。工具性支持指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支持,情感性支持指精神慰藉。从社会支持提供主体看,社会支持可以分为非正式社会支持和正式社会支持。前者主要指来自家庭、亲戚、邻里、朋友、同事等非正式社会关系资源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后者指通过政府、企业、社区组织等正式组织和正式的制度安排为人们提供的保障和支持,如社会保障制度、员工福利制度、社区正式组织的帮助等[2]。本文参照该种分类,利用2015 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研究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的影响[5]。研究对象界定为年龄在60 周岁及以上(截止到2015 年)并且长期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经过样本筛选,最终分析数据为1962 个样本,利用二项Logistic 回归分析测量各自变量对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二)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

因变量是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生活满意度。(相关变量情况及赋值见表1)因变量的相应题目设定为主观看法,“总体来看,您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感到满意”,将答案“极其满意、非常满意、比较满意”选项合并为“满意”,将“不太满意、一点也不满意”选项合并为“不满意”。

表1 变量的定义

2.解释变量

自变量是社会支持。正式社会支持,主要指政府、社区提供的支持,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区照料作为衡量指标。(1)养老保险,有关题设为“您现在领取以下一种或几种养老金吗?”本文的研究对象是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视为参加了养老保险,没有领取的则视为没参加。将养老保险简化为二分类变量:“没有养老保险、有养老保险”。(2)医疗保险,有关题设为“您本人目前是否参加了以下医疗保险?”将医疗保险简化为二分类变量:“没有医疗保险,有医疗保险”。(3)社区照料,有关题设为“是否有社区医生/村医经常为您做糖尿病、高血压检查?”答案为二分类变量,“有,没有”。

非正式社会支持,主要指从子女获得的经济支持、精神支持以及社交活动。(1)经济支持,有关题设为“过去一年,您或您的配偶从您的孩子那里收到过经济支持吗?”答案为二分类变量:“没有,有”。(2)精神支持,包括与子女见面频率、与子女联系频率。与子女见面频率的题设为“您多长时间见到孩子?”将变量转换为二分类变量:“很少见到,经常见到”。与子女联系频率的题设为“您和孩子不在一起住的时候,您多长时间跟孩子通过电话、短信、信件或者电子邮件联系?”转换成二分类变量:“很少联系,经常联系”。(3)社交活动,有关题设为“您过去一个月是否进行了串门、健身、跳舞等社交活动?”答案为二分类变量:“没有,有”。

控制变量,除了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社会人口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外,考虑到老年人是慢性病的多发者,将慢性病情况也选作了控制变量。

(三)样本特征

样本中60—69 岁的老年人占比58.9% ,70—79岁的老年人占比为33.8%,80 岁以上老年人占7.3%,低龄老人的比重较大。男性受访者占比为51.6%,女性受访者占比为48.4%,占比较为均衡。最高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老年人占比为71.0%,初中、高中、中专的老年人占比为28.2%,大专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最小,仅占0.8%。样本中关于婚姻状态的处理,主要看是否有配偶一起居住生活,因此,将分居(不再作为配偶共同生活)、离异、丧偶、从未结婚这几个选项归类为“没有配偶”,将已婚与配偶一同居住、已婚,但因为工作等原因暂时没有跟配偶在一起居住、同居这几个选项归类为“有配偶”。有配偶的占比为69.2%,没有配偶的占比为30.8%。样本中没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占比为0.6%,有一种慢性病的占比18.8%,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占比高达80.6%,总体来看,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见表2)

表2 样本特征

(四)模型与假设

本文利用二项logistic 回归分析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的影响。Logistic回归(Logistic regressive)是一种广义线性回归,主要分为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和多分类Logistic 回归,基本架构来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即:P=α+β1X1+…+βmXm(1)。由于该模型左右两边的取值范围不同,并且反应变量P 与自变量的关系通常呈S形曲线关系,在1970 年,Cox 引入Logit 变换,建立以logit(P)为因变量拥有P 个自变量的Logistic 回归模型如下:logitP=β0+β1x1+…+βPxP(2)

因变量为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感到满意(不满意=0,满意=1),P 表示对生活满意的概率,自变量xi表示影响老年人社区居家生活满意度的各个因素,βi是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β0表示常数项。βi若为正数,说明相应的因素对生活满意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说明有消极影响。分析中,将因变量、自变量以及控制变量中的性别及婚姻状况转换为虚拟变量,因变量中,生活满意度不满意为参照组;自变量中,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医疗保险、没有社区医疗服务、没有子女的经济支持、很少与孩子见面、很少与孩子联系、没有社交活动为参照组;控制变量中,女性、60—69 岁、没有配偶、没有慢性病、小学及以下为参照组。

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1:正式社会支持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均能促进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提高。

假设2:正式社会支持中,社区照料能促进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假设3:非正式社会支持中,子女的精神支持比经济支持更能促进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假设4:非正式社会支持中,社交活动能促进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三、社会支持与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探究

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影响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为,“与子女见面频率”(p=0.004<0.05)、“社交活动”(p=0.003<0.05)、“养老保险”(p=0.048<0.05)及“医疗保险”(p=0.034<0.05)四个方面。不加入控制变量时,模型霍斯默-莱梅肖检验显著性为0.669,大于0.05,说明模型可以接受,自变量的解释率在1.3%~3.0%之间;加入控制变量后模型霍斯默-莱梅肖检验显著性为0.259,大于0.05,说明模型可以接受,自变量的解释率在3.0%~6.7%之间。

(一)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根据样本特征(表2)及分析结果(表3)可以发现,有91.3%的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仅有8.7%的老年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满意。根据相关回归结果可知年龄对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的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影响,学历(p=0.016<0.05)、配偶情况(p=0.002<0.05)及慢性病(p=0.002<0.05)对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分析结果显示:1.学历越高其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越高,每增加一个等级,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提高1.440 倍;2.没有配偶的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的满意度更高,有配偶的生活满意度是没有配偶的0.562 倍;3.患慢性病种数少的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的满意度更高,患慢性病种数每增加一个等级,生活满意度变为原来的0.458 倍。

表3 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二项Logistic 回归结果

(二)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

正式支持方面,根据样本特征(表2),26.9%的老年人有养老保险,73.1%的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险,老年人养老保险的参与度普遍较低;92.5%的老年人有医疗保险,仅有7.5%的老年人没有医疗保险,医疗保险的参与度较高;有40.8%的老年人表示社区提供了社区照料(主要是社区提供的血糖/血压测量的医疗服务,生活照顾等方面的服务较为欠缺),59.2%的老年人认为社区没有提供社区照料。

非正式支持方面,大多数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能够从子女那里得到经济供养,66.1%的老年人表示有得到子女经济供养,33.9%的没有得到;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可以经常见到子女,66.3%的老年人表示能经常见到子女,很少见到子女的老年人占比为33.7%;有53.1%的老年人经常与子女联系,很少联系的占比46.9%;有超过一半的老年人有社交活动,占比为54.3%,没有社交活动的占45.7%。

(三)社会支持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总体来说看,当模型加入控制变量后,社交活动情况(p=0.003<0.05)、与子女见面频率(p=0.004<0.05)在0.05 水平显著,养老保险(0.048<0.05)、医疗保险(p=0.034<0.05)在0.05 水平显著,回归系数分别为0.504、0.487、0.428、0.558。

从正式支持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来看。1.养老保险方面,有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的满意度更高,是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群体满意度的1.534 倍,养老保险的参加显著增加了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的满意度。2.医疗保险方面,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的满意度更高,是没有医疗保险的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的1.746 倍,医疗保险的参加显著增加了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的满意度。结果验证了假设1,在正式社会支持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均能促进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的提高。3.社区照料方面,相关结果显示社区照料p=0.535>0.05,表明对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的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影响,假设2 不成立。囿于 “社区居家养老” 研究主题的限制,CHARLS 数据中关于“社区照料”的相关题设仅为“是否有社区医生/村医经常为您做糖尿病、高血压检查?”主要体现在社区提供的医疗照护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时也凸显出当前在医养结合发展的要求和趋势下,如何夯实社区配套的老年人医疗、保健等服务是未来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课题。

从非正式支持对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来看。1.子女经济支持方面(p=0.092>0.05), 说明子女经济供养对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不能有效地增进其满意度。2.子女精神支持方面,与子女见面频率(p=0.004<0.05),与子女见面频率高的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更高,是很少与子女见面人满意度的1.627 倍;与子女联系频率(p=0.254>0.05), 说明与子女联系的频率对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子女的精神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且精神支持比经济支持更能促进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假设3 成立。3.社交活动(p=0.003<0.05),有社交活动的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生活满意度更高,是没有社交活动的老年人的1.655 倍,这说明,社交活动会显著增加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的满意度,验证了假设4 的结论。

四、结论与建议

一方面,正式支持是实现老年人积极健康养老的基础性保障。在健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政府需要明晰各层级部门的职能,主导并承担重要的养老责任,筹集养老资金、提供养老服务、社区服务规划及监管等,以优化养老资源配置。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依托,应多措并举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破解难点和重点问题,加快建设居家社区与机构相协调、医疗康养相结合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

另一方面,非正式支持是实现老年人积极健康养老的重要支持。发挥家庭和邻里的辅助功能,提供居家养老后援支持。家庭的赡养职能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是底线和基础,养老离不开经济支持,家庭要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为老年人养老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物质的帮助。同时,家庭在提供亲情支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强化亲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切。社区志愿者团体可以积极扩展基本养老照护之外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社区文化、营造良好的社区邻里互助关爱的养老氛围,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所交、老有所娱。

推进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的功能契合。在整体性治理视阈下,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支持主体,实现“政府兜底、市场运营、社会参与、家庭支持”的多元格局。基于整合、精准、协同的思维,政府高度重视,协调推进,规划社区服务资源,整合社区、社会组织、家庭等深度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猜你喜欢

医疗保险居家养老保险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staycation居家假期
“三医联动”下医疗保险新走向
社会医疗保险
降低医疗保险拒付率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