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礼乐文化对高校德育的现代观照

2021-10-14晋楠

高教学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礼乐价值德育

晋楠

摘  要:儒家礼乐文化系统地阐明了国家治理、社会秩序与个人教育的共生關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与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本质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礼乐文化在德育价值、德育内容以及德育路径等方面的思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为高校德育建设提供积极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礼乐;高校;德育;价值;内容;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9-0180-05

Abstract: Confucian ritual-music culture not only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politics, social order and individual education, but also contained abundant mor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Confucian ritual-music culture, which were consistent in essence with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consider the moral values, the moral contents, and the moral methods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Confucian ritual-music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current moral construction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nfucian ritual-music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al education; values; contents; methods

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先秦,是中国思想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传统教化开始的时期。在这剧烈的社会变革、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尚未建立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秩序重建和道德重塑的现实需要出发,确立了以礼乐为核心内容的德育主张。礼乐文化系统地阐明了国家治理、社会秩序与个人教育的共生关系,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与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本质具有内在一致性。回归传统、在传统中进行文化的反思,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参考。

一、对高校德育的价值观照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范畴,儒家礼乐文化几千年来以自己独特的教化育人功能规范和引导着古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礼乐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中国人德性精神和理性追求的重要内核,传承礼乐文化,对改进和加强当前高校德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儒家礼乐文化的构建是以“贵和”这一价值基底展开的,先秦儒家在对和谐的追寻中确立了从个体观到国家观、再到宇宙观的价值维度,并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将和谐视为真善美的统一。

首先,在个体维度上提出“礼以治躬、乐以治心”,以实现身心内外的和谐价值为追求。与法家正身行、惩外乱的文化策略不同,先秦儒家尤其强调身心一体,认为人不仅仅是作为自然物一样的外在之“体”,更重要的是体现主体自觉之“心”,人应该是内有心性、外有践形,内外合一、身心一体的真实存在。儒家对人的生命的理解在《礼记》中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①”孙希旦在《礼记集解》中对这段话做了清晰的阐释:“天地之生人物,皆予之理以成性,皆赋之气以成行。然以理而言,则其所得于天者,人与物未尝有异;以气而言,则惟人独得其秀,此其所以为万物之灵而能全其性也。②”可见,从形而下之“物”“体”来看,人与万物皆是天地阴阳际会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未尝有异”;但以形而上之“气”“神”而言,惟有人得其“秀”。这就意味着,人只有兼备心身、神体,以“万物之灵”体悟践行天道,方能实现人之为人、“全其性也”。

儒家的这种生命观既不失为一种道德哲学,也可视为一种价值美学,抑或说是二者的融合汇通。事实上,从西周开始人们就在思考行与善的关系,周人以商朝“不敬厥德,早坠厥命”为教训警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人们行德向善是比迷信崇拜更能获得宁和安稳的保障。但周礼中的“德”更像是一种对“天命”无可奈何的僵化顺从,而孔子却将人的问题作为礼乐重构的起点,将“德”内化为主体自在觉性。礼乐作为升级了的规则与意识,一方面强调对礼的循守践用过程中仪态身形的规范性,因此用了大量篇幅来制定这些繁琐细致的仪容要求来节制因感性冲动而泛滥的欲望,以达到立身守正的秩序要求;另一方面又极为重视在仪式进行中诚敬庄重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既来自于人性之中“感物而动”的生理本能,更是人的生物性被文质化之后的追求旷达、致远、和谐的超越满足,也就是“乐”的境界。可见,在儒家的礼乐文化中,理想人格并不是对“君子”形象形式化的演绎,而是充满了生命关怀和精神愉悦的真实体验,是一种以实现身心内外和谐为圆满的德性追求。

高校德育的首要目标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道德伦理知识的教育和道德行为实践的教育,实现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角色的定位,从而引导大学生有效展开个人,以及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正确价值和意义的实践。但相较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更多地围绕规则化、范式化等工具型制度建设的现状来看,儒家以身心和谐为归旨的礼乐教育更应引起我们的反思,这种双重互动的逻辑建构使得道德不止是概念化结论,而是生命的诉求和表达,这种真实感通的德性价值也正是当前德育工作中所缺少的。

猜你喜欢

礼乐价值德育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小黑羊的价值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