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峰市喀喇沁旗西河湾子东山遗址调查简报

2021-10-13喀喇沁旗文物管理局

草原文物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台河湾东山

喀喇沁旗文物管理局

在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喀喇沁旗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605处,大多分布于锡伯河中下游地区及半支箭河流域。而西河湾子东山遗址则位于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属老哈河流域,是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新发现,2011年公布为喀喇沁旗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地表可见明显的环壕、石墙和石砌房址,采集到陶器、石器等标本。

一、地理位置

西河湾子东山遗址位于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玉皇庙村西河湾子东山,东经119°02'31.0",北纬41°58'11.9",海拔780米。主要分布在山梁顶部及西侧坡面,地表荒芜;山梁南坡与西坡以东北-西南走向山脊相隔,地表亦荒芜;北、东两侧坡面密植松树。此山东、南两侧隔沟与山地相连,相连山地均遍植松树;西、北两侧隔河床为乡村公路。山下恰逢季令河马架子河由南向北拐直角弯,转为自西向东蜿蜒汇入老哈河(图一)。

图一 西河湾子东山遗址位置示意图

二、遗 迹

遗址主要分布在山梁顶部及西侧坡面北半坡,北、东、南三面筑石砌墙,石墙外修环壕,西侧为陡峭山崖,形成一个封闭的“城”,面积约1.9万平方米。遗址所在坡面较为平缓,仅近山顶处较陡,山梁顶部周围以石砌筑,形成一个地势相对较高的台地(图二)。

图二 西河湾子东山遗址平面图

(一)高台

山梁顶部北、东、南三面为人工砌石,西坡为较高的裸露岩石,在山顶形成一个落差5-8米的高台建筑。高台地表较为平坦,东西宽南北窄,略呈椭圆形,面积约1200平方米,高台东侧区域可见明显高于地表的弧形砌石,弧形砌石东西长约14米,弧形砌石两端与高台南侧砌石衔接,形成高台上的中心区域。以高台西坡裸露岩石为界,裸岩所在坡面较陡,裸岩西部坡面趋于平缓,裸岩之间残存两段石砌墙。

(二)石墙

高台西侧坡面,南北两侧筑有两道石砌墙,即城墙。北侧城墙起于陡崖,沿山脊呈西北-东南走向,直至山梁顶部与高台北侧人工砌石相连,城墙有5个外弧形砌石,这5个外弧形砌石形成自下而上逐级递增的5个小台地,使得整个遗址区域明显呈现北高南低的地势;南侧城墙横亘于山坡南侧较缓区域,东端起于陡崖东侧约20米的位置,在陡崖与城墙之间形成一段较为平缓的空白区域,西端延至近山梁顶部向南延伸的山脊处,略向北折沿山脊与高台衔接,此段城墙亦依稀辨识有3个外弧形砌石。北侧城墙砌筑较高,保存较好,南侧城墙则相对低矮,保存较差。

高台西侧50米处,以“L”形石墙围筑,形成第二层台地,台地东侧即为高台西坡的裸岩区。石墙北端起于山脊陡坡下缘,向西延伸25米后折而向南,延伸约40米与南侧城墙相连接闭合。石墙多坍塌散乱,保存最好的部分长2、高1.5米。此二层台地相对平缓,面积较小,乱石遍布,可辨识出2个石圈。

(三)环壕

遗址北、东、南三面外围均修筑环壕。高台建筑北、东、南三面修筑环壕,北侧环壕沿北城墙延伸至陡崖;南侧环壕跨过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脊,沿南城墙延伸至近陡崖处,消失于南城墙与陡崖之间的空白区域,南侧环壕在山脊东侧区域不甚明显。东、北侧环壕保存较好,环壕深5-8米,南侧环壕则在0-1.5米之间。

(四)房址

遗址内散乱石块较多,其中可辨别出石砌房址13个,房址大小不一,单双圈均有,近山顶处房址较为密集,地势越低则房址分布越为稀疏。

北侧城墙内自下而上逐级递增的5个小台地上均有房址分布:F1为单层石圈,直径8米;F2为双层石圈,内圈直径4.5米,外圈直径6.5米;

F3为双层石圈,内圈直径6米,外圈直径10米,F3东侧石堆推测也是房址,只是轮廓不甚清晰;F4、F5为单层石圈,直径均为4米。南侧城墙以西,临近陡崖处分布有F6、F7,均为单层石圈,F6直径4米、F7直径2.5米。二层台地内辨识出2个石圈:F8为双层石圈,内圈直径6米,外圈直径10米;F9为单层石圈,直径约10米。遗址西侧缓坡辨识出4个石圈F10、F11、F12、F13,均为单圈,直径6-8米。

三、遗 物

1.罐口沿:4件。夹砂红陶,素面,叠唇,质地较为疏松,口径36、残高5.1厘米(图三,1)。夹砂灰陶,圆唇,侈口,素面磨光,口径19、残高6.4厘米(图三,2)。泥质灰陶,圆唇,小口,鼓腹,素面有锔痕,口径16、残高5厘米(图三,3)。夹砂灰陶,圆唇,直腹,饰绳纹,口径24、残高4.7厘米(图三,4)。

图三 西河湾子东山遗址采集标本

2.瓮口沿:2件。泥质灰陶,方唇,侈口,素面磨光,质地较为坚硬,口径38、残高7.8厘米(图三,5)。泥质灰陶,圆唇,侈口,口径34、残高3.5厘米(图三,6)。

3.盘口沿:泥质褐陶,圆唇,外壁饰绳纹,内壁磨光,口径28、残高2.5厘米(图三,7)。

4.甗腰:夹砂红陶,饰绳纹、附加堆纹(图三,8)。

5.鬲足:4件。夹砂红陶,素面,细长状,质地较为疏松(图三,9)。夹砂灰陶,饰绳纹,较矮,截面略呈三角形,足内中空,足尖内敛(图三,10)。夹砂灰陶,饰绳纹,足内中空(图三,11)。泥质灰陶,磨光,足内中空(图三,12)。

6.鼎足:夹砂灰陶,素面,足身较扁,截面略呈长椭圆形,足内为平底(图三,13)。

7.瓮腹片:2件。泥质灰陶,饰横排附加堆纹,堆纹呈绳状,厚0.9厘米(图三,14)。泥质灰陶,横排附加堆纹之上施竖排压印纹,厚1.2厘米(图三,15)。

8.石铲:3件。梯形,打制,较为粗糙,长11.6、宽7.8、厚2.4厘米(图三,16)。石铲顶部,磨制,较厚,边缘有打制痕迹,顶宽6.2、厚1.2、残长5厘米(图三,17)。石铲刃部,磨制,较薄,边缘有打制痕迹,残宽4、厚0.7、残长6.4厘米(图三,18)。

9.石斧残片:石斧顶部,边缘打制,斧身磨制,宽6.1、厚1.9、残长5.2厘米(图三,19)。

四、小 结

遗物1—①、5—①属夏家店上层文化,其余属夏家店下层文化①。地表遗迹现象表明,西河湾子东山遗址属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石城遗址②,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有延用。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在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存在较为普遍,从早期调查发掘的东八家③、新店④、西山根⑤到近年发掘的康家屯⑥、三座店⑦、上机房营子⑧以及半支箭河流域的诸多遗址⑨都证实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存在的普遍性。而西河湾子东山遗址山顶砌筑高台且高台之下即为环壕的现象值得引起注意。

遗址以石砌高台为主区,地势高耸,其西侧石墙与南北城墙连接紧密,那么,登上高台的路径应该在二层台之内,门则有可能就在石墙散落的乱石之中。南北城墙的外弧形砌石应该是马面,遗址城墙、环壕延续基本完整,仅南城墙与陡崖之间留有空白区域,应该是入城的城门,而南侧环壕在山脊东侧区域地表遗迹不明显的原因应是水冲所致,因山脊地势略高,可能会导致山顶高台南侧环壕积水在山脊东侧破口而出,积年累月则形成现在下凹的坡面。石城面积虽小,但布局紧凑,防御严密,较深的环壕、设有马面的城墙以及高台西侧的二层台地都对高台建筑形成拱卫之势,凸显了高台建筑的重要性。

西河湾子东山遗址所采集的标本多石铲、瓮、罐、鬲等生产生活用具,遗址内多单、双圈房址,都说明这里是一处居住址。修筑完整封闭的环壕、建立完善的防御体系,则体现出这里有着一个权力集中、统一调配劳动力的体制,遗址内高台建筑的存在是对权力集中的最好证明。当然,这个高台建筑也不排除有其他功能的可能性,比如祭祀。

在马架子河流域方圆近30平方公里内,沿河分布有7处遗址,均包含夏家店下层文化,其中沿河而上距离西河湾子东山遗址1-2公里处的两个遗址是单纯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这7处遗址仅西河湾子东山遗址是石城遗址。那么,西河湾子东山遗址是否是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址呢?如果说每一个遗址都是一个小的部落,那么西河湾子东山遗址是否就是部落联盟的核心区域呢?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社会的发展,西河湾子东山遗址的存在只是沧海一粟,随着考古资料的日渐丰富及各相关学科的研究,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阐释会更加清晰明朗。

执 笔:李凤举

注 释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1期。

②徐光冀:《赤峰英金河、阴河流域的石城遗址》,《中国考古学研究(第1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③佟柱臣:《赤峰东八家石城址勘察记》,《考古通讯》1957年6期。

④⑤徐光冀:《赤峰英金河、阴河流域的石城遗址》,《中国考古学研究(第1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⑥辛岩、李维宇:《辽宁北票市康家屯城址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8期。

⑦郭治中、胡春柏:《内蒙古赤峰市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考古》2007年7期。

⑧陈国庆:《内蒙古赤峰市上机房营子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1期。

⑨国家文物局合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赤峰考古队:《半支箭河中游先秦时期遗址》,科学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高台河湾东山
东山由义井
红红的苹果
河湾春夕
大地彩画 古朴村庄 宜良县河湾村
项链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洞庭东山:一颗镶嵌在太湖上的明珠
危如累卵
通海高台
河湾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