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综述

2021-10-13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草原文物 2021年1期
关键词:墓葬考古遗址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虽然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时间紧、任务急,然而各项工作仍然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后城咀石城的发掘将“考古中国——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研究”项目中早期石城的研究又推向一个高潮,结合陕西石峁、寨山石城和山西碧村、白崖沟等一批石城的发掘,河套地区早期中国的北方模式逐步明了。而武川北魏皇家祭天遗址的发掘,将北魏时期祭祀场景真实地再现于世人眼前,为深入探索华夏文明祭天文化的脉络添上浓重一笔。辽上京城址考古发掘工作十年磨一剑,对内蒙古的城市考古、辽代考古和申遗的成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配合文物维修保护项目的武安州白塔试掘也为维修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其他不同时代的考古发现部分有新突破,有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考,有的丰富了原有的材料和认识。

一、课题研究性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

1.“考古中国——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课题之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

1990年为配合丰准铁路的修建对该石城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揭露了以庙底沟文化晚期、阿善三期为主要文化内涵的遗存。2004~2005年开展“浑河下游区域性考古调查”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测绘和航拍工作,并对之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揭露了以龙山文化为主的房址、灰坑等遗迹,在城址靠近浑河河岸处还发现了护坡性质的层层内收的台阶式石建筑。2010年,对其开展无人机航测工作,通过一批高清影像图、3D模拟图等,提出“内、外城”认识。目前得知城址为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1150米,占地约138万平方米,由内城、外城、瓮城构成,拥有较为完备的瓮城、城门、马面、瞭望台等防御体系,是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发现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石城址(图一)。

图一 清水河后城咀石城瓮城全景

自2019年开始,“考古中国——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项目需选择一处大型遗址作为长期开展的工作重点,遂决定以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为重点发掘项目,两年来累计发掘面积3000余平方米,揭露城垣2段、露墩台2个、壕沟1条、城门1座,马面3个、台基5座、墙垛6处,出土少量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尤其本年度对城门、壕沟以及两侧建筑的持续发掘,基本厘清了城门与马面和壕沟等建筑组成的防御体系,对早期瓮城的结构布局有了清晰的认识。

城门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5米,东西宽约9~11米。城门整体由两段石墙围筑而成,石墙所选石块较为规整,为大块页岩层层错缝垒筑而成,石块间以黄土填充,立面均平直齐整;两侧石墙的南部拐角处建有两个土质墙垛,皆与主城墙和城门石墙相接。城门两石墙之间留有进城直线型通道,平面形状呈长方形,笔直宽阔,长16米、宽2.7~3.6米,通道内踩踏面保存较好,存有多层,每层厚约1~5厘米,最上层一层踩踏面经火烤,呈青灰色或砖红色。通道两侧建有高约50、宽约160厘米的土墙体,墙体平面铺砌一层厚约5厘米的石板且存6个柱洞,纵向排列,间隔皆1米左右,柱洞内还存有立柱朽痕;土质墙体平面及立面皆以草拌泥抹面,经长期火烤,形成似烧结面的墙壁。通道踩踏面与土质墙体平面上存有大量木炭痕迹,相互交叉叠压可见应为梁柱结构,推断城门顶部应为木质建筑。

发现的2号马面位于城门西侧,平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约9米,东西宽约6~7米,马面三侧包砌石墙,东西两侧石墙与主城墙墙体直接相接,墙体宽约1.3~1.6米。石墙间没有接口,三面石墙应为一体建造。马面为空心,底部为一层黄花土硬面,其上残存大量木炭,马面顶部也为木质建筑。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后城咀石城以壕沟间隔处形成进入瓮城的通道,通道两侧分立的“阙”式建筑,与二里岗文化望京楼城址、偃师商城西门遗址相似;入城的直线型门洞式结构与辽宁北票康家屯城门相似。但却与石峁、下塔等同期石城存在差异,这对于探索中原地区早期城址建筑特征、规划布局,印证河套地区龙山时代与中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互融关系,探讨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石砌石城传播路径,明晰中原城防体系中的规制建筑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2.新巴尔虎右旗额尔敦山石板墓地发掘及周边墓群调查

呼伦贝尔早期石板墓遗存的调查与发现历经多年,新巴尔虎右旗境内发现多处分布密集、规格不一的墓地。其中额尔敦山石板墓群因分布广泛、墓葬规格较大成为调查的重点。该墓地位于阿拉坦额莫勒镇西16公里处,地处克鲁伦河以北的丘陵草原地带。自北向南可分为4区。遗址内的石板墓大多自北向南呈链状分布,四角多立有角石。2019-2020年,联合考古队完成了该遗址的区域系统调查,并对遗址区中部第Ⅱ区、第Ⅲ和Ⅳ区分别选择墓葬及其祭祀性石堆进行了发掘。

从发掘的墓葬来看,形制大致相同,规格大小不等(图二)。大都保存状况较差,地表可见被翻扰的石块与石板。墓葬由地上封堆和地下墓圹两部分组成。平面近长方形或方形,大体呈东西向,周缘栽立有石板框,四角立有角石,石板框内填充石块,石板框外有石块支护。墓圹位于石板墓中部,有竖穴单穴、双穴等,仰身直肢葬。墓穴口部盖有数块盖板石,人骨大多保存较差,墓圹东侧一般放置有动物头骨,以马头居多,部分也可见牛、羊等。填土中发现夹砂红、灰褐色陶片,玛瑙、松石及白色滑石珠饰。陶片较为细碎,器壁较厚,素面的器表上装饰有附加泥条堆纹。其他的石堆祭祀遗存从外形来看与墓葬形制相同,但在中部的大型盖板石下不见墓穴。

图二 新巴尔虎右旗额尔敦山石板墓

此类石板墓在我国北方地区和欧亚草原东部分布广泛,结合境外相关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本年度所发掘石板墓的特征与石板墓文化基本相符,应属该文化青铜时代晚期遗存。从葬俗方面来看,本年度发掘的石板墓中发现有马头殉牲。这一现象不仅在石板墓文化中十分普遍,在蒙古高原青铜时代晚期的赫列克苏尔和鹿石,以及我国北方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中都十分常见。此外,本年度还对新巴尔虎右旗哈乌拉石板墓群遗址、德乌拉山石板墓群遗址、小天山石板墓群遗址展开区域系统调查工作,这几处墓地墓葬有的可达百余座,具有分布密集的特点,统一墓群内也有较大的大小差异,整体内部还可划分小区,这一分布特征可能反映出该墓地等级上和不同氏族与家庭的亲缘关系。

呼伦贝尔地区有中国北方地区最广阔的草原地带,属于欧亚草原地带的最东端,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于探讨中国北方与蒙古高原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游牧文化格局与交流模式、欧亚草原地带游牧人群迁徙、与周边地区农业、渔猎等生业方式的互动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匈奴、鲜卑、蒙古等多民族文化的形成与融合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本年度新巴尔虎右旗石板墓遗存的发掘和调查,为后续相关综合性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探索之路。

3.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吉呼郎图匈奴墓地

吉呼郎图墓地位于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吉呼郎图嘎查,墓群由120座墓葬组成,墓葬的地表皆有石头封堆,形状分为圆形石头圈、圆形石头堆、长方形石头堆三类,以圆形石圈墓数量最多。石圈墓直径5~13米,石堆墓普遍规模较小,最大的石头堆直径约7米。墓群东南部的墓葬彼此间保持一定间距,少见石圈相连的现象,但墓群东北部的墓葬分布较为密集,许多石头圈相互连接,甚至有局部重叠的现象。部分墓葬早年被盗,地面上散落着带有绳纹、网格纹、水波纹的碎陶片及铁鍑残片。调查时在墓地内还发现了许多细石器,其年代还待进一步判定(图三)。

图三 苏尼特右旗吉呼郎图匈奴墓群

发掘墓葬8座,墓葬的地表都有圆形石头封堆。石头封堆为圆环形,用单层石头摆放而成,石头圈西部及东北部的石头缝隙中,出土了许多破碎的陶片。石头圈西南部的石头缝隙内,出土了5块碎羊骨,这些殉牲骨与地面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墓坑位于石头封堆的中央,为长方形土坑竖穴结构,北向。葬具为木质棺椁,木椁为简易的框架结构,其中东壁在木框架内竖立扁平的石板,顶部用木板东西横向搭建。保存较好的木棺以木板以榫卯形式组合而成。木棺四侧壁和棺顶外表面都用柿蒂形铁花装饰,柿蒂形铁花呈菱形分布。铁饰内壁有丝织品痕迹,说明木棺曾用丝织品包裹,铁饰钉在丝织品上。单人葬,仰身直肢,随葬品有陶器、铁刀、镞、带扣等,棺外侧有殉牲,为山羊头和下肢骨及蹄骨,有焚烧痕迹。另外还发现有漆盘和漆杯等。

墓地地表和出土的陶片有刻划水波纹和划压网格暗纹等,具有匈奴文化风格。初步判定年代为公元1世纪左右。吉呼郎图匈奴墓群是我国阴山以北草原地区发现的第一处匈奴墓群,学术价值重大,本次发掘工作初步了解了该墓群的墓葬结构及丧葬习俗,为匈奴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4.呼和浩特市沙梁子古城粮仓建筑基址

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沙梁子村西北。该城于2017和2019年进行过两次发掘。2020年度沙梁子古城考古发掘的主要目的是搞清楚夯台建筑的形制。

夯台建筑基址位于城址中部,平面长方形,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21米。为夯土台基建筑,选址在城址内地势较高的位置,台基下原始地貌北高南低,依地势夯筑,从现存建筑的夯面向下南部深2.1米、北部深0.5米(图四)。从发掘的情况判断,建筑为四面有宽厚夯墙的长方形建筑(西端被破坏)。根据两年来的发掘,基本搞清楚了其为一座面阔16间、进深2间的大型夯台内带沟槽的建筑,建筑四面有较厚的墙体。墙体之外有屋檐滴水侵蚀成的小沟。从塌落瓦片的分布和埋藏状态以及瓦当的分布和数量来看,建筑屋顶基本可确认为单檐四面坡式。初步对比发现,这种沟槽结构与汉长安城武库、桂宫三号建筑基址及华阴县西汉京师仓等遗址相近,但又有所差别。其功用可能是通风防潮。在对建筑基址解剖后发现一排被夯土台基叠压的灰坑里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黍子颗粒,推测应为储存粮食的窖穴。浮选工作也发现有粟和黍样本。遗物中也发现有“萬石”戳印和陶量等,这些遗存都在指明,这座建筑基址应是一座具有仓储性质的建筑基址。

图四 呼和浩特市沙梁子汉代古城粮仓建筑基址

从出土器物看,该建筑使用时间为西汉早期偏晚到西汉晚期,填补了汉代边城研究的空白,为汉代云中郡下辖县城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对了解汉代中央政权对北方长城沿线地区的经略和两者之间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5.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北魏坝顶祭天遗址

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青山乡坝顶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大青山蜈蚣坝坝顶之上。2019~2020年,共发掘1300平方米。发掘区选择在遗址中部与东南部,初步搞清了遗址的建筑结构,自内而外由祭坛、内环壕、内垓、外垓、外环壕等五部分组成(图五)。

图五 武川县北魏坝顶遗址祭坛发掘区

祭坛位于遗址中心,环绕一周的圆形壝埒为夯筑土墙,东南方向设门,两侧可见炭化木壁柱;门道踩踏面土质坚硬,当中有排水沟。门道外侧垒砌有“L”形石墙,类似一个小的瓮城。从门道进入祭坛内部,除东部有两个不规则坑之外,环绕壝埒内缘是成排的房址,中间部位形成一个略呈方形的露天场所。建筑房屋的木头均已炭化。从部分可辨识的房屋坍塌遗迹观察,房屋内部均有木柱支撑,两侧有成排的木柱隔墙,顶部木椽作架,其上覆盖草拌泥。房址进深多在5米左右,多数房址的开间难以辨识。初步推算,整个壝埒内部的房址大约为9间。这些房屋,可能具有安放祭祀的“木主”神祇的功能。大部分房址内部出土有陶器,还出土少量石器、铁器等。这些陶器,应该就是《魏书·礼制》记载的祭祀所用陶匏。中间的方形露天场所四周有木柱围绕,为祭祀时主祭人员的活动场地。

壝埒墙体外缘有内环壕环绕,内环壕外侧为内垓,内垓由内环壕中挖出的砂石夯筑而成,内垓外侧为外垓,外垓由外环壕中挖出的砂石夯筑而成,外垓外侧为外环壕。经推算遗址本体的占地面积达7355平方米。内、外垓是陪祭人员站立的平台,目前,在内、外环壕之上尚未发现通往祭坛门道的道路遗迹,推测可能搭置木板通行。内环壕的废弃堆积中,出土有北魏时期的陶片、残砖、板瓦等。内环壕之内,有两个地点出土了用于祭祀的动物骨骼。第一地点位于环壕底部,主要是马、羊的头骨和肢骨,初步鉴定有12匹马、2只羊的个体,部分骨骼表面有火烧痕迹,周围覆盖有红烧土和碳化木头。第二地点位于环壕距地表约1.85米处,出土两个马头、一个羊头。这两处地点,应该分属两个不同年代的祭祀。对出土马骨碳十四测年发现,年代为公元430~490年之间。

综合历史、文献等资料来看,坝顶遗址的性质,可能就是北魏阴山皇家祭天遗址,最早可能修筑于太武帝拓跋焘“阴山却霜”期间。自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亲自主持阴山祭祀之后,迁都洛阳后的北魏皇帝再未巡幸盛乐及阴山地区,但祭祀活动应当并未中断。从祭坛内房屋建筑大规模过火的情形来看,发掘者推测可能毁于公元524年爆发的“六镇之乱”。

二、配合申遗开展的发掘项目

辽上京遗址从2011年至2020年连续发掘十年,目前已经开展的发掘区域有皇城西门即乾德门、西山佛寺塔基、皇城南部街道及临街建筑遗址、宫城城墙及西门遗址、皇城东门遗址及宫殿遗址、宫城南门及宫殿院落遗址、宫城内多处宫殿及建筑基址、西山佛殿遗址等多处地点和遗迹。上述发掘对辽上京城址的布局、沿革、建筑分布以及辽代皇城建筑的深入研究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年度对辽上京皇城西山坡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辽上京皇城西山坡遗址是一处寺院遗址,位于辽上京皇城西部地势较高处,故称为西山坡遗址。寺院由多组东向的院落组成。核心建筑位于西山坡制高点,由以佛塔为中心的北院和以佛殿为中心的南院组成(图六)。

图六 辽上京西山坡佛寺建筑遗址

2012年曾对北院的3座佛塔塔基进行发掘,本年度的发掘重点是南院的三座重点建筑和整体寺院布局。本年度对南院轴线上依次排列的一号建筑基址(门殿址)、二号建筑基址(前殿址)和三号建筑基址(后殿址)进行局部发掘;并对南北两廊进行试掘,获得了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尤其是二号建筑基址的发掘和关键性解剖,对了解辽、金两朝四次较大规模的营建过程有了科学地认识。

总之,辽上京考古的持续发掘对推进辽上京城址布局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辽代不同的建筑布局都有了明确的认识,如宫殿、院落、佛塔、佛寺、道路、宫门、瓮城等等,而且为了解辽金时期该城的改建、沿用、废弃等情况提供了科学可信的考古资料。同时,为辽上京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申请等提供了丰富可靠的一手资料。

三、国家重点批示开展的配合文物修复保护发掘项目

武安州白塔,又称敖汉南塔,位于赤峰市敖汉旗南塔乡所在地白塔子村,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建于辽代早期。八角密檐式佛塔,塔檐残存十一级,残高36米,塔座每边长6.2米,塔身南、北、东、西面为佛龛,其余四面为砖雕紧棂窗。正南面佛龛已残破无存,露出圆形空腹,塔自下而上第一、第二层檐为砖砌仿木结构的斗拱。每砖角斗拱间各有二朵斗拱、均单抄四铺作。塔檐向上斜收较大。腹壁抹白灰。第一层檐和第二层檐均为仿木结构的斗拱承檐,第三层以上各檐为叠涩式承檐。塔檐向上斜收较大,为早期辽塔形制,塔外壁抹白灰,俗称“白塔”(图七,1)。骏马河南岸与白塔相对之处为武安州城址所在。武安州是耶律阿保机建立的最早的私城之一,具有斡尔朵性质,名“杏埚”,称新州。至圣宗时,将辽宋战役中俘获的战俘安置于此,取以武安天下意,故名“武安州”。以后金元沿用,明清渐废。

图七 赤峰市武安州白塔全景及中宫内景

2020年10~11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相关文物部门对赤峰市敖汉旗辽武安州白塔塔基、中宫进行了清理发掘。对塔基部位的堆积进行了解剖,表土层为塔体坍塌堆积顶部的覆土。第二层堆积为塔体坍塌堆积层,堆积呈北高南低的坡形,北部相对平缓,南部略陡。堆积由浅褐色土和碎砖块混合而成。第三层为碎砖平铺垒砌的高台,台面南北宽3.2米,高约1.5米。第四层为浅褐色硬土层,延砖砌高台向外延伸5.5米。硬土层的表面较为平整,土质坚硬,应经过夯筑,可能是当时的塔基周围的散水面。由此可得知塔基的建筑为先平整地面铺砌的硬土层,表面经过专门的平整和夯实,可能是当时的塔基周围的散水面。之上用砖砌筑高台,但高台保存不佳。砖块之间主要以浅褐色泥浆黏合,局部可见少量白灰颗粒。高台之上建筑砖砌的塔体。

中宫平面略呈圆角方形,进深3.55米,面阔3.4米(图七,2)。中宫门向南,损毁严重,形制不详,门洞进深1米。内部堆积主要为风被土、盗挖等原因形成,以碎砖及细土为主。青砖错缝,以白灰垒砌,在2.7米处起券,攒尖顶,地面用两层青砖铺设,以白灰勾缝。由于室内面积较小,上层为碎砖,夹杂少量黄褐色土。塔基内出土遗物不多,主要为建筑及装饰构件,还出土有铜钱、铁钉等。少量纸质蒙文经卷残片和泥质擦擦等,其中经卷残片分墨书与朱书两种,手书,字迹工整。因其建筑形制如攒尖顶部与辽代早期墓葬形制颇为相似,具有辽代早期文化特征。然中宫内出土遗物属于清代,表明该塔晚至清代仍被沿用。

四、配合基本建设开展的项目

1.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乃仁陶力盖新石器时代遗址

2020年7至10月,为配合深能镶黄旗德斯格图风电项目工程建设而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遗址在1986年时曾发现南部的一片鲜卑墓群。2019年重新调查又发现了北部的一处大型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聚落遗址。

乃仁陶力盖遗址位于镶黄旗文贡乌拉苏木,遗址整体呈东北—西南向分布,长1000、宽约300米。可分为三个区,Ⅰ、Ⅱ区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经过考古钻探发现约有270余座房址(图八)。Ⅲ区分布于南部,为鲜卑墓葬群。本年度发掘房址27座,居室墓葬1座。房址均为圆形和圆角方形地穴式,直径3~6米,深度0.4~2.2米,房内结构有二层台,柱洞及圆形地面灶。发现房内居室葬为竖穴土坑曲肢葬。出土遗物以石器为大宗,陶、骨器和少量动物骨骼。石制品有石叶、石核、石磨棒、石磨盘、刮削器、石饰品等。陶器多为残片,器类有圜底釜、直口小底罐、平底陶杯、片状器等(图九)。骨器有针、锥等。根据房址、遗物特点,发现与以往发掘的化德县裕民、四麻沟等遗址文化内涵相近,应属裕民文化。初步推断其年代为距今8200~7800年。

图九 锡林郭勒盟乃仁陶力盖遗址出土陶片

图八 锡林郭勒盟乃仁陶力盖遗址Ⅰ区全景

通过对动植物遗存可推测该遗址是以采集狩猎为主,兼有少量的原始种植业,且生态环境为较干凉的森林、灌丛草原地带。本次发现与发掘填补了裕民文化分布及谱系上的空白。它的发现开启了对北方蒙古高原草原地带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认知,对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演变过程探索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阿拉善盟巴彦浩特敖包图青铜时代墓地

敖包图墓群位于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南敖包图嘎查,2020年,为配合巴银快速铁路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阿拉善盟文物局对该墓群的1~3号墓进行了发掘。

墓葬皆由地上封堆和地下墓圹两部分组成。封堆平面呈亚腰形,剖面呈台状,东北西南向,周缘用卵石水平铺砌石围,四角立有较大角石,石围内填充大量河卵石,石围外也堆砌有大量石块,分布不规律,封堆下的中心位置有墓穴(图一○)。封堆大小不一,最大者长可达10米,小者也有4米左右。封堆填石中一般多见有石磨盘、砺石、石球、石斧等器物。墓穴多不甚规则,发现的三座墓葬均未见完整的人骨及随葬品,部分可见人骨朽痕。有细碎的夹砂陶片。

结合以往国内外的相关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此类亚腰形墓葬一般呈东西向分布,在地表用石块或石板构筑亚腰形石围,并在四角立有角石。石围内多填充石块,构成高约半米的石封堆。封堆下有墓圹,大小仅容一人。人骨头向东,通常呈俯身直肢葬,也有少量呈仰身直肢葬式。随葬品极少,甚至空无一物。与蒙古高原中南部青铜时代晚期的特布希文化(Tevsh Culture)基本相同。该考古学文化年代范围约在公元前1300~前800年,属青铜时代晚期(晚商—西周),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蒙古国戈壁地带。近年来,我国阴山地区又发现了大量的亚腰形墓,以及与亚腰形墓存在文化联系的工字形石板墓。

图一〇 阿拉善盟巴彦浩特敖包图青铜时代墓葬

本年度阿拉善左旗敖包图墓群发掘的这2座亚腰形墓规模较大、结构完整,应属典型的特布希文化遗存,敖包图墓群也是目前已知该文化分布的最南界。因此,本年度这一发现丰富了我们对此类遗存的年代分布、文化内涵、文化属性的认识。值得关注的是,敖包图墓群1、3号墓的封堆中采集的石磨盘、石球等磨制石器与定居农业存在关联,反映出不同人群多样的文化互动状况,这也为探讨我国农牧交错地带文化互动、生业转变、人群融合提供新的重要研究线索。

3.克什克腾旗下田家营子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

为配合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芝瑞抽水蓄能点电站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下田家营子遗址持续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2019年发掘区以墓葬和灰坑为主,本年度主要为房址、灰坑和墓葬,灰坑106座、房址3座、墓葬16座。房址为地穴式,圆形直壁平底,直径1.7~3米,底部有一袋状坑,袋状坑开口和坑壁均不规则,坑壁有很多凸起的红烧土,未发现柱洞。灰坑多为圆形直壁或袋状坑。墓葬有圆形坑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穴(图一一),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还有一类灰坑内埋葬的现象。葬式有侧身屈肢、仰身直肢等,皆为单人葬。部分有木棺,填土内有殉牲。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和骨器等。陶器见有小型陶钵,青铜器有短剑、当卢、扣、削刀、镞、斧、锥、牌饰等。石器主要有刀、环状器、石锤、串珠等。骨器有镞、锥、针等。遗址中出土器物有鼎、鬲、钵、罐等。骨器有锥、针、镞等。石器有磨棒、盘形穿孔器等。

图一一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

下田家营子遗址位于西拉木伦河支流百岔河上游,这一区域青铜时代遗存分布相对较多,与以往发现的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关东车遗址文化内涵和年代均相近,为一处夏家店上层文化龙头山类型遗存,分布区域偏北,与高台山、白金宝等文化都存在诸多交流。

4.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三段地汉代墓地

该墓地最早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本次配合基本建设共发掘16座墓葬。皆为斜坡或斜坡台阶式土洞室墓,墓道长8—21米。墓室平面总体呈长方形,个别呈凸字形,大多数墓室在与墓道连接处向内收缩成方形门坎、门框或门柱,形成墓门,从墓门两侧拓宽或平行向里挖成长方形墓室,墓顶成平顶、圆弧顶或两面坡式。多为单人墓室,从墓道直接向里平行挖成墓室。墓室面积3—10平方米。有单人葬和双人合葬,头向均向墓门,大多数尸骨保存不好,均被扰乱。葬具均为木棺,有两座有木椁。随葬品多摆放在墓门口处或棺的侧面,有陶、铜、玉石、钱币及墨、漆器等,另有牛、马、羊等各种动物骨头。陶器均为泥质灰陶模型器,有壶、钫、扁壶、罐、锺、盆、鼎、博山炉、仓、灯、盘、灶等(图一二)。铜器有带钩、饰件、管状器、泡饰、印章、刀、环及“五铢”钱币。铁器为镐、刀和镞等工具。玉器较少,有玉鼻塞等明器。石器有砚、磨石。木器保存不佳,有木筷、供桌、漆盒、砚盒等(图一三)。铅质明器有弓帽、环等。

图一三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三段地汉代墓地M9出土供桌彩绘图案

图一二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三段地汉代墓地M9

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组合,可判定其年代为西汉中晚期至东汉,表明该地区在两汉时期移民屯垦戍边的历史背景下,原有的文化面貌在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与相互交融下,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要面貌,但仍保持本地文化色彩的葬俗和随葬器物组合。

5.乌海市三坝汉代墓地

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东。为配合包银高铁乌海段的建设对该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汉代墓葬7座,出土各类遗物70余件。

墓葬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平面呈“凸”字形。长条形斜坡墓道,长者7~15米、宽0.8~1.4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均为单室,长3~6米,宽1.7~3米,墓坑深2.5~4.7米。依据建造墓室所用材质的差异,可分为砖室墓、木椁墓、砖木混筑墓。砖室墓是以条形青砖错缝砌筑墓室,以梯形砖券顶,为使顶部更为牢固,梯形砖之间以陶片填缝。砖木混筑的是以条形砖错缝垒砌墓壁,砖壁之上横铺木板。6座墓葬皆南北向,方向在340°~360°之间,墓道在北,墓室居南。M2偏处一隅,为东西向,墓室在东,墓道在西侧。墓内填土为黄沙和砾石混合而成,部分墓葬椁室上方有厚10~20厘米的积炭层。单人葬3座,双人葬4座。墓葬中皆发现有木质葬具。人骨因遭盗扰多已散见于棺外,葬式难辨。墓门或以青砖封堵或以竖立的木板封挡。残存的部分随葬品以陶制模型明器为主,种类有仓、灶、井、甑、盆、盘、勺、灯、博山炉以及壶和各种陶罐;另有铜灯、铜镦、铜钱、棋具、琉璃耳珰、残釉陶熏、炉等;还出土有漆器和桦树皮器。部分墓葬还清理出动物骨骼,如牛的盆骨,羊的肩胛骨、肋骨、脊椎骨、腿骨,狗下颌骨以及鸡等家禽类的骨骼(图一四)。

图一四 乌海市三坝汉代墓地M3

根据随葬模型陶器的形制特征来看,其年代不会早到西汉早期,另据出土陶壶和新莽时期“大泉五十”铜钱等判断,其年代已处于西汉末期甚至东汉初期。三坝墓群位于新地古城(为汉代城址)的东侧,推测为古城所属的一处墓地。

6 .锡林郭勒盟乃仁陶力盖鲜卑墓地

墓地位于镶黄旗文贡乌拉苏木乃仁陶力盖嘎查西北矮山丘陵中,北部是乃仁陶力盖新石器时代早期大型聚落遗址。墓地的东北部可见有中型石圈墓,西南部可见有竖穴土坑墓群。钻探发现墓葬17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1.8~2.3、宽0.6~0.8、深1~2.5米。葬具分为圆木盖板型和棺木板型两类,方向为北偏西298°~323°。葬式有单人葬和双人合葬,单人葬为仰身直肢,双人部分可见有侧身曲肢葬(图一五)。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玛瑙珠串饰、骨器等。陶器有中口罐、广口罐、盘口罐(图一六),铜器有手镯、指环、耳环、牌饰、泡饰、管状饰和五铢钱,玛瑙石石管、珠饰,另还有桦树皮器等。

图一五 锡林郭勒盟乃仁陶力盖鲜卑墓

图一六 锡林郭勒盟乃仁陶力盖鲜卑墓出土陶罐

根据墓葬出土遗物发现,与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墓地、卓资县石家沟墓地、达茂旗百灵庙墓地、察右后旗三道湾墓地出土部分器物较为相似,应属于东汉晚期鲜卑墓葬。

7.通辽市小呼和格勒鲜卑遗址

位于内蒙古科左中旗希伯花镇小呼和格勒嘎查西北,为一处鲜卑文化遗址。此次发掘房址2座,灰坑10余座,出土了一批陶器、铁器、石器等遗物。两座房址平面均呈长方形,为半地穴式建筑,未发现门道。居住面上见有圆形烧结面,填土内有罐、壶、盆一类陶器,还可见马头骨、肋骨及铁钉等,另外还出土较多的铁块、铁渣等。

遗址内出土遗物主要是陶器,有泥质和夹砂陶两种(图一七)。纹饰以素面为主,还见有几何纹、弦纹、斜线纹及滚印的马纹等。器形主要有罐、壶、盆、钵等。纹饰除大量的几何图案外,还有马形动物纹图案。马纹呈现出多种不同姿态如奔跑状,散步状等,还发现有毡帐及太阳纹的图案,表现了鲜卑人日常游牧生活的场景。此外,出土的铁器有刀、钉,石器有镞、珠饰、磨石等。

图一七 通辽市科左中旗小呼和格勒鲜卑遗址出土陶片

在通辽市的新开河、老哈河流域近年来发现了多处早期鲜卑遗存,如科左中旗六家子鲜卑墓群、科左后旗舍根墓地等。大多以墓葬为主,遗址目前发现的并不多。通过对小呼和格勒遗址出土的陶罐、陶壶等器物与科左中旗六家子鲜卑墓、科左后旗舍根墓地等相比较发现,时代相近,年代大致为东汉至西晋时期。

8.乌兰察布市化德县色庆沟金元遗址

色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色庆沟村东北约300米处,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发掘保存较好的6座火炕,多为东北-西南走向,其结构为先在地面用土坯砖或夯土垒筑炕墙,然后顺炕墙平铺石板。土坯砖垒砌方法多样,在砖之间没发现明显的粘连物。炕体结构较为完整,有灶与出烟口,灶周边红烧土明显,出烟口烟灰明显。仅在两处火炕周边发现室内地面,土质坚硬,但保存不完整,未能找到门道及墙体,房屋地面结构破坏殆尽。一般有3-4条烟道,炕体均为上下两层结构,底层为一层平砖丁砌,上层为一层侧砖丁砌。出土遗物为大量陶瓷片、铜钱、骨器、铁器等。陶器多为泥质灰陶,以素面为主,少量弦纹,均为轮制。可辨器型有盆、罐等。瓷器有完整器牛腿瓶、白釉盘等,部分器底有墨书款(图一八)。铁器有刀、刀鞘、镞等。铜钱较多,多为宋钱,也有少量唐钱和金钱,为“开元通宝”、“宋元通宝”、“至道元宝”、“祥符元宝”、““天禧通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嘉佑通宝”、“熙宁元宝”、“元丰通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正隆元宝”等(图一九)。另有骨牌、骨(象牙)笄等。出土牛腿瓶、白釉盘、器盖以及大量陶瓷片,其器型符合元代特征,初步判定为金元时期遗址。

图一八 化德县色庆沟金元遗址出土瓷器

图一九 化德县色庆沟金元遗址出土钱币

此外,还有诸多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也收获颇丰。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考古发掘的目的和意义越来越丰富,除了有为建立完善各区域考古学文化谱系、各地区的沿革建制、了解各阶段文化内涵、生业方式、经济、社会制度、风俗、科学技术、艺术、人群融合等多方面问题的持续探究,也在为维修古代建筑、申遗、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公众考古宣传等方面积极地推进和拓展工作方向。

猜你喜欢

墓葬考古遗址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上京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考古”测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