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上饶串堂班的传承对“非遗”保护的启示

2021-10-12李彪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上饶曲牌非遗

李彪

(上饶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濒临灭绝,但仍有部分“非遗”项目依靠自身的运作经久不衰。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上饶串堂班”①上饶串堂班于2013年8月15日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饶串堂班位于第五门类曲艺类的第一项,编号为4-V-1。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http://www.9ask.cn/fagui/201308/174141_1.ht ml。始创于清嘉庆年间,历经220余年,绵延至今。串堂班的称谓颇多,傅利民提到,串堂班“在(上饶)万年称‘串唱班’、‘串唱锣鼓’并在明、清两代已见繁荣景象”[1]。串堂班是一种坐唱戏曲艺术②清朝末年,许多吹打班社逐步将各种戏曲进行坐唱演绎,并逐步成为吹打班的主要演出内容,这种新的只坐唱而不上舞台表演的戏曲演绎形式被称为“坐唱戏曲”。笔者通过长期的调查和查阅文献发现,坐唱戏曲存活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民俗活动中。,周娟娟谈到坐唱戏曲时认为,它“是农村民间诞辰吉庆、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活动的组成部分”[2]。当下,江西上饶市各县区串堂班社众多,表演活动频繁。笔者自2004年以来对上饶串堂班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本文基于田野调查材料,运用实证法,试图深入探究上饶串堂班表演的剧情内容、选用的曲牌和班社供养与民俗的关系,揭示上饶串堂班的活动与民俗紧密结合、经久不衰的运作模式,希望为“非遗”的保护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表演的剧情内容与民俗情景交融

上饶串堂班表演的剧情内容通过剧目来表现。在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中,上饶串堂班的艺人们通过选择与民俗活动相适应的剧目来演绎剧情,烘托民俗气氛。剧目的来源包括弋阳腔、徽剧、京剧、赣剧、越剧等,多样化的剧目来源为上饶串堂班的表演提供了丰富的剧情内容,也确保了上饶串堂班能够长期活跃于各项民俗活动中。根据演出场合不同,上饶串堂班表演的剧目可以分成通用剧目和专用剧目两类。通用剧目,指的是在任何场合均可使用的剧目。常用的通用剧目有《打狼屠》《对花八仙》《六郎点将》《端阳现身》《水漫金山》《昭君和审》《十福八仙》《射猎封宫》《二进宫》《刘金定下南塘》《临潼关》《薛仁贵征东》《薛娇看图》《杨波登基》《打洞结拜》《牡丹对药》《观音送子》《武家坡》《三司会审》《徐策跑城》《马三借衣》《九世同堂》《观音戏莲》《游园惊梦》等。专用剧目,指的是只能在特定民俗活动中使用的剧目。常见的专用剧目包括:用于婚礼仪式的《凤山配婚》《花亭相会》,用于寿庆仪式的《郭子仪上寿》《彭祖加寿》,用于乔迁仪式的《公义造居》,用于荣升仪式的《状元拜塔》,用于丧葬仪式的《周瑜殉职》《万寿山》等。

上饶串堂班表演的剧情内容贴近民众生活,能唤起民俗活动情境下民众的情感共鸣。“民俗事项具有变异性”[3],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模式的转变,民俗事项逐步分化为传统民俗和现代民俗。上饶串堂班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正是因为所表演的剧情内容无论是在传统民俗中,还是在现代民俗中,都能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

(一)传统民俗中的剧情内容

传统民俗是在各个民族、各个民系及不同地域中世代相传的、较为稳固的民间时尚和习惯活动事项。上饶串堂班广泛活跃于传统民俗中的结婚仪式、丧葬仪式以及斋醮仪式等活动事项中。根据具体的民俗活动,上饶串堂班表演的剧情内容也可以分成红喜事仪式、丧葬仪式和斋醮仪式三种。

1.红喜事仪式

根据当地民俗,红喜事仪式又可分为婚礼仪式、寿庆仪式、乔迁仪式、荣升仪式等,在不同的仪式中,上饶串堂班的艺人演绎的剧情内容也是不同的。

在婚礼仪式中,男方和女方各自所置办的酒席共需三天时间:女方在婚礼前一天的晚上置办叠箱酒席,在婚礼当天的中午置办送新娘酒席;男方在婚礼当天的晚上置办迎亲酒席,在婚礼第二天的中午置办待新娘酒席。在这期间,一般都需聘请上饶串堂班演唱剧目(见图1)营造喜庆热闹的仪式情境。艺人们常常使用《凤山配婚》来表现才子佳人的美满姻缘剧情,使得新婚燕尔的新郎新娘、前来道贺的亲朋好友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上饶串堂班的艺人运用剧目中的台词来渲染婚礼气氛,如:“花烛金堂月里仙,千里姻缘如线牵。宜室宜家真好配,鸾凤交友配成双”①本文所引用的所有台词、唱词均是笔者在田野调查现场录像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下文不再重复标注。又如“好个鸾凤成双配,好比仙女配凡人,但愿的夫妇掌帅印,白发齐眉享太平”。

图1 上饶串堂班在红喜事中的演唱②笔者2016年2月10日拍摄于广信区临江湖乡郑宅,图为上饶串堂班社“十郭堂”的表演现场。

在寿庆仪式中,上饶串堂班常用的剧目有《郭子仪上寿》,其剧情讲的是郭子仪夫妇七十双寿诞、儿孙满堂的盛况。世上常见千年树,人间难遇百岁人,因此在长辈八十大寿或九十大寿之际,子女、孙辈们请上饶串堂班的艺人唱戏贺寿是历来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上饶串堂班的艺人们运用剧情中的台词烘托寿庆仪式气氛、展现祝寿的喜庆情境,如开场韵白“头戴珠冠美翠,身穿八宝凤衣”;又如唱词“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十五分外光”。

在乔迁仪式中,民众聘请艺人演唱戏曲就是图个热闹。造房是民众认为的人生必须举办的三大喜事之一。自农耕时代以来,建造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一直都是普通民众一辈子梦想的功业。乔迁仪式中常用的剧目是《公义造居》,其剧情内容是鲁班为民造居的故事,故事将鲁班神化,以此来寓意民众建房得到了神仙的帮助。上饶串堂班的艺人们运用剧目中的台词来渲染乔迁的喜庆气氛,如引子台词“上界玉帝云中观看,山东兖州府长寿县张家庄公义夫妻,二人多积阴功,不免命鲁班下凡,与公义造就华居,即刻驾起祥云……”;又如唱词“今奉玉旨下凡尘,要到张家走一程,只为他夫妻多积善,要去他家看分明”。

在荣升仪式活动中,亲戚们作为贺礼聘请上饶串堂班艺人演唱。民众深信只有求取功名,才能出人头地,深信做人须懂得感恩。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文人雅客卧薪尝胆十年寒窗苦读,是希望有朝一日“一举成名天下知”。民众的子弟荣升,上饶串堂班的艺人献上一曲《状元拜塔》,既演绎了神话传奇《白蛇传》中许士林考中状元的喜庆情景,又以许士林前往雷峰塔拜祭母亲的剧情劝诫莘莘学子要懂得感恩。剧目中有表现高中状元时的喜庆情景的台词如“中高魁名扬天下,瑶林宴帽插宫花。西湖景桃柳偏艳,笙歌亮鼓乐喧天”,有表达感恩之情的台词如“许士林坐塔前高声大哭,母亲亲娘……。孩儿今日里望空祭奠,但不知儿的母落在那边。在塔前,哭得儿,肝肠裂断”。

2.丧葬仪式

在乡村社区,老人坎坎坷坷走过一生寿终正寝,逝者的家人通过操办丧葬仪式的过程表达对逝者的尊重,这一过程也是民众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解读方式。普通人一辈子虽然没有名人的丰功伟绩,但普通人一生通过艰苦创业,使得生命延续,普通人生命的意义与名人具有同等的价值。丧葬仪式的剧情内容可以使民众接受一次传承了数千年的丧葬礼仪的教育,可以使民众追念老人生前优秀的品行、抚养子女成长的辛劳、置办田地屋宇的艰难,可以使民众深思人类由生物性到社会性的生命价值,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的思想和灵魂。

丧葬仪式中,上饶串堂班的演绎已成为该民俗活动中必需的一项活动。丧葬仪式活动的程序由报丧、入殓、请水、行祭、出殡等组成,其中行祭是指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东家聘请礼生宣读祭文、主持祭奠,聘请串堂班演唱坐唱戏曲(见图2),并领亡者子孙行三跪九拜大礼。“三跪九拜”按照行礼的程序包括就位跪,叩首、叩首、三叩首,起跪,叩首、叩首、六叩首,起跪,叩首、叩首、九叩首。

图2 上饶串堂班在丧葬仪式中的演唱①笔者2015年12月27日拍摄于广信区四十八镇波阳周家,图为上饶串堂班社“十郭堂”的表演现场。

丧葬仪式中,上饶串堂班表演的剧目包括《万寿山》和《周瑜殉职》,这些剧目的演绎既渲染了丧葬仪式的气氛,又参与了仪式互动。《万寿山》的剧情内容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过万寿山五庄观时所发生的神奇故事,寓意老人成仙驾白鹤而去。表演热闹非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颇受事主和观众认同。《周瑜殉职》又名《诸葛亮吊孝》,剧情选自《三国志》,大意是周瑜为国捐躯,生平可歌可泣,诸葛亮前往吊唁,回忆周瑜生前的诸多战绩,倍感悲伤。

3.斋醮仪式

斋醮仪式是中国道教传统中所举行的一种庆典活动,指每逢神仙的寿诞和登仙日,道教宫观、供奉有神仙的庙宇周边的民众聚集一起为神仙举行的庆典活动。中国道教发源于江西鹰潭龙虎山上清宫,历史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颇为盛行。江西上饶境域与鹰潭接壤,大部分村落均修建了道观、庙宇,在道观、庙宇的大殿上供奉着张道陵、葛玄和许旌阳三尊天师神像。上饶地域的道教信徒以斋醮仪式理事为代表,在斋醮仪式民俗活动中聘请上饶串堂班前来进行为期4天的坐唱戏曲表演(见图3),斋醮仪式的剧情内容所表达的好善乐施、普度众生、忠廉孝义的善行以及历史人物的英雄壮举,契合民众遭遇生活艰难时禳灾祈福、对美好未来心驰神往、对神仙圣人顶礼膜拜的信仰心理。所用的剧目有《对花八仙》《六郎点将》等。《对花八仙》的剧情表现了道教神仙中的天官择日将福、禄、寿、财、喜五福送予善良民众的情景。

图3 上饶串堂班在斋醮仪式中的演唱①笔者2012年11月2日拍摄于广信区石人乡左溪村,图为上饶串堂班社“弘化堂”的表演现场。

剧目中有表现喜庆场面的台词,如“门第恩波广佐皇,家爵位昂福寿绵长,五音六律笙歌嘹亮……,羡着那为善者便是风光好,笑盈盈满华堂,福禄寿财,喜庆欢唱,荣华富贵喜气扬”。民众在斋醮仪式活动中接受美好的祝愿。《六郎点将》的剧情表现了杨六郎面对敌军布下的无名恶阵,临危不惧、调兵遣将、指挥若定、巧破敌军的英雄风范。剧目中有表现良将风采的台词,如“身背葫芦口朝天,鲜花斑斧插腰边,身中挂了先锋印,要把贼子一股擒”。各地种种的斋醮仪式、庙会中,上饶串堂班艺人的精彩表演,常常吸引着游人香客前来观赏。

(二)现代民俗活动中的剧情内容

现代民俗是在现代生活环境中一定地域内逐步形成的民间时尚、习惯活动事项,包括区域民间艺术节、各种年度文化庆典活动、农民文化节等,如每年一次“赣浙闽皖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已连续举行了十四届)、“上饶市农民文化节”“摄影协会年度庆典”“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展演”(见图4)等。

图4 上饶串堂班在现代民俗活动中的演唱②笔者摄于2018年8月7日“2018年上饶市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现场,正在展演弋阳腔剧目《游园惊梦》。

上饶串堂班的表演活动作为现代民俗中的“游乐技艺民俗”[4]159之一,频频活跃于各种现代民俗活动中。随着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上饶串堂班的表演活动与现代民俗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在各种常态化的年度、时令活动中,主持方经常会邀请上饶串堂班共同参与,以弘扬民族文化,活跃社区的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

在各种现代民俗活动中,上饶串堂班通过演奏演唱通用剧目来烘托节日气氛。表现忠君爱国、清正廉洁、诙谐滑稽、自由恋爱剧情的通用剧目深受观众喜爱。剧目《六郎点将》剧情有表现杨忠保胸怀大志、报效国家的台词,如“小小鱼儿未成龙,落在沙滩浅水中,有朝若得风云动,鱼儿变化上九重”。弋阳腔剧目《张三借靴》有表现财主刘二滑稽可笑的台词,如“舍不得新靴磨损,让手下提着新靴,自己光脚走回家。”弋阳腔剧目《游园惊梦》有表现杜丽娘追求自由恋爱的台词,如“我和你魂儿颤、心儿甜,悄声儿倾诉平生愿。道不尽的相思,沉醉在落花天”。

二、选用曲牌与民俗交相成趣

上饶串堂班选用的曲牌经过艺人长年累月的精选、创造、锤炼,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曲牌体系。上饶各地串堂班所用曲牌虽略有差异,但都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联。上饶串堂班选用的曲牌是围绕风俗习惯合理安排的,而不是可有可无、随意连接的。各种民俗活动的过程“具有法约性”[4]70,这种“法约性”虽不像国家法律法规那样具有强制执行的特点,但会受到一定范围内的社区道德的约束。上饶串堂班演奏演唱的曲牌程式使民俗活动过程的法约性得以显现,所用曲牌与民俗活动环环紧扣,早在清朝的婚礼仪式上,就已明确了曲牌的使用。“女方家人隔着门缝,要男方吹鼓手奏一些曲牌,……送亲的太太紧随红轿,然后鼓乐齐鸣,放炮起轿出门”[5],如果某某家在某某民俗活动中没有按照民俗的习惯流程使用相应的曲牌,串堂班演奏演唱活动就会被视为有悖于神灵、失敬于死者、看轻新娘(或新郎),并会受到民众的舆论批评。

根据表演时的演奏形式和功能,上饶串堂班所用的曲牌可以大致分成戏曲唱腔类曲牌、打击乐类曲牌和吹打乐类曲牌三种。

(一)戏曲唱腔类曲牌

戏曲唱腔类曲牌的演奏形式是通过唢呐、二胡、笛子、京胡、三弦等乐器来演奏。戏曲唱腔类曲牌是坐唱戏曲类曲牌的主体,这类曲牌的功能是为戏曲唱腔伴奏。不同剧目所用戏曲唱腔曲牌有别,常见的戏曲唱腔类曲牌见表1所列:

表1 常见的戏曲唱腔类曲牌

上饶串堂班所用的这类唱腔音乐曲牌原本均为多种舞台表演戏曲的音乐曲牌,诸种戏曲的唱腔也因此而得到保护。如[上江调]曲牌常用于赣剧弹腔曲牌,也是赣剧弹腔《梁祝姻缘》中旦角“朝朝暮暮想梁郎”的唱腔、《祥林嫂》中旦角“年年腊月年年冬”的唱腔、《张海迪》中生旦角齐唱“为自身从未流过一滴泪”的唱腔、《十五贯》中旦角“呼天哭地无人应”的唱腔;[风入松]曲牌常用于赣剧青阳腔曲牌,也是赣剧青阳腔《蝴蝶梦·成婚》中贴旦“严亲弃儿两离分”的唱腔、《青梅会·回宫》中生角“咬破指头写血书”的唱腔、《龙凤剑·坠楼》中旦角“偷生苟活做癫狂”的唱腔、《白兔记·出猎》中旦角“蒙君苦问此原因”的唱腔;[前腔]曲牌常用于弋阳腔曲牌,也是弋阳腔《南柯记·新婚受命》中生角“纳贡必须定量”的唱腔、《荆钗记·谒相》中生角“状元本是御笔点”的唱腔、弋阳腔新剧《方志敏》幕后伴唱“喜对小鸟轻声问”的唱腔。

(二)打击乐类曲牌

上饶串堂班所用的打击乐类曲牌的演奏形式是通过大锣、小锣、板鼓、堂鼓、拍板、小镲等打击乐器进行演奏。打击乐类曲牌是戏曲唱腔类曲牌的辅助,但也是上饶串堂班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乐类曲牌通常用于不同角色韵白之间、韵白与唱腔之间、唱腔与唱腔之间以及表情介之间作为衔接。根据演奏时配器的不同,打击乐类曲牌可以分成两类,如表2所示:

表2 打击乐类曲牌的分类表

上饶串堂班所用的打击乐曲牌在京剧、汉剧、赣剧、闽剧等舞台表演戏曲中有类同使用的情况。如[火炮]曲牌,该曲牌最为常用,不论是舞台戏曲表演还是坐唱戏曲表演,在每次正式演出之前,乐队都会运用[火炮]进行热场,视观众到场情况而不断循环演奏,若观众到场比较快,则演奏几分钟立即开始表演正戏,若观众姗姗来迟,则可能演奏几十分钟才开始表演正戏。

(三)吹打乐类曲牌

上饶串堂班所用的吹打乐类曲牌的演奏形式是通过唢呐、笛子、大锣、小锣、板鼓、堂鼓、拍板、大钹、小镲以及二胡、京胡等乐器来共同演奏的。吹打乐类曲牌演奏是戏曲唱腔类曲牌的辅助,同时也是上饶串堂班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曲牌通常用于上饶串堂班表演的开始、中间和结尾处,分别起引子、间奏和尾声的作用。根据演奏时配器的不同,吹打乐类曲牌可以分成三类,如表3所示:

表3 吹打乐曲牌的分类表

此类吹打乐曲牌不仅广泛运用于上饶串堂班的坐唱戏曲表演中,也常用于舞台戏曲表演的角色交替之间。

无论是戏曲唱腔类曲牌、打击乐类曲牌还是吹打乐类曲牌,都在本区域内流行广泛、影响久远,因而都已成为经典曲牌,也成了各种民俗不可或缺的部分。民俗需要上饶串堂班来参与,串堂班演奏演唱的曲牌与民俗相得益彰、交相成趣:串堂班的表演渲染了民俗氛围,相关的民俗活动使得串堂班有了表演的空间。

民众对上饶串堂班表演的各种曲牌大多知晓,当上饶串堂班在特定的民俗活动中表演时,民众随着演奏或摇头晃脑或击掌附和或随声哼唱,有些民众甚至还能跟着节奏一起模仿演唱;当上饶串堂班的艺人在非民俗场合中单独演奏这些曲牌时,许多民众也是听之熟悉、唱之顺口。上饶串堂班表演的音乐语汇犹如鼠曲草做的清明粿、箬叶包的无馅粽子、浓浓的吴语乡音,早已融入了当地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

三、班社的经济供养顺时随俗

上饶串堂班的表演活动能够流传至今并继续发展,还要归功于班社顺时随俗的供养模式。“任何社会组织的维持与发展,或者说任何社会活动的存在与维系,都离不开经济支持,民间乐社概莫能外。”[6]上饶串堂班的传承同样需要经济的支持。上饶串堂班社的顺时随俗供养模式源自于农耕时代的“互助换工”,在乡村社区自然村落,同一姓氏的成员族居在一起,每逢红喜事仪式、丧葬仪式、禳灾祈福民俗,需要大量懂得各种技艺的劳动力帮工,家族成员各尽所能、出力出工共同参与。东家置办各种美味佳肴、生鲜果蔬、烟酒红包款待参加传统民俗活动的族人,参与的族人不取分文报酬。来年他家举办大小喜事,轮流互助换工。这种“互助换工”在社区内部,受道德舆论的约束,彼此劳力的输出和输入相对平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有一技之长的上饶串堂班的艺人,在积极参与本村的各种民俗活动之余,常受远近他村民众或亲朋好友聘请演奏演唱,“互助换工”随之失衡。当一方仅有劳力的输出而没有劳力的输入时,则另一方会以物或者工资的形式给予对方,表现为东家给予每个艺人一份相当于匠人的工资报酬,形成顺时随俗的供养和被供养关系。

从供需角度分析,作为文化供给方的串堂班的艺人们,需要在经济收入方面得到满足;而作为文化需求方的民众,必须对所得到的文化产品感到物有所值。供需双方在不同时代能否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关系到上饶串堂班能否继续传承。上饶串堂班社的顺时随俗供养模式分别体现在传统民俗活动和现代民俗活动中。

(一)上饶串堂班社在传统民俗中的供养

上饶串堂班社在传统民俗中的供养者是广大民众。广大民众按照风俗习惯支付给艺人报酬,艺人认为这种支付报酬的方式比较合乎情理,从而形成了民众乐于支付、艺人乐于表演的供养方式。这种顺时随俗的供养方式的合理性具体体现如下:

1.民众乐于支付

民众为了表达情感,乐于支付相关费用聘请串堂班进行表演。在红喜事仪式中嫁娶的女儿女婿、侄女侄女婿,为了表达对娘家人的感激之情,他(她)们会聘请上饶串堂班进行表演,作为贺礼送给娘家的亲戚办喜事,并长此以往形成习俗。在丧葬仪式中,孝子聘请串堂班表演,既可烘托气氛、热闹场面,又成为必须的丧葬仪式程序。在斋醮仪式中,信徒们自愿捐献香纸灯油钱给菩萨、神仙,由道观、庙宇理事操作,聘请串堂班表演,串堂班的表演既娱神又娱人,是斋醮仪式民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民众支付给串堂班艺人费用的计酬方法习惯上是按照当地普通工匠日工资计算的。据老艺人周锡智介绍,在民国时期,每个艺人一天的报酬与当地石匠、木匠或篾匠一天的报酬一样,农村各种匠人每天报酬1.5元,上饶串堂班的艺人每天报酬也是1.5元;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每个艺人一天(包括白天和晚上)的工分是13分(普通劳动力一个正常工作日计10分),与各种匠人的每天的工分相同;20世纪90年代,农村各种匠人每天报酬为5元,上饶串堂班艺人的每天报酬也是5元;直至当下周边工匠的工资分成小工每天120元、大工每天180元两个档次,艺人工资与大工工资相当,如上饶串堂班十郭堂通常由8人组成,根据表演的需要将戏曲演唱者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角色,演唱者同时又是乐器演奏者,供养方按照参与坐唱戏曲表演的人数乘以180元计算费用。

2.艺人乐于表演

上饶串堂班的艺人在传统民俗活动中除了可以得到一份相当于匠人的日均工资外,还可以得到数额不等的花红(即红包)。这些花红除了作为串堂班艺人收入的补充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表达民众对艺人的尊重。

上饶串堂班表演时东家另外发给艺人花红的现象也是一种习俗,如同建房上梁时东家需给木匠花红、房屋奠基时东家需给石匠花红、编织摇篮时东家需给篾匠花红一样。花红金额的多少并无严格的规定,但这个礼数是必不可少的。如串堂班在红喜事仪式和丧葬仪式中,艺人把一天的工作分成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单位时间段,每个单位时间段表演1-2个剧目,根据习俗,东家需要在每个剧目开始表演时燃放鞭炮和给一个花红。花红金额的多少根据不同自然村落和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由东家酌情给予。少则2元一个剧目、多则100元一个剧目。花红的意义首先在于表达对艺人们的尊敬,其次才是作为艺人们正常报酬的补充。只要礼数规矩到了,艺人们从不与东家计较花红的多少。笔者采风过程中也发现,当收到较丰厚的花红时,艺人们也会加唱剧目,赠送给东家作为回报。

(二)班社在现代民俗中的供养

在现代民俗活动中,政府和集体单位是主要的出资方,串堂班的艺人们除了可以得到一份相当于技术人员的日均工资外,还可以得到数额不等的奖金(相当于红包),因此他们非常乐于参加由政府或集体单位组织的各种民俗活动。

顺时随俗的供养模式使上饶串堂班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也使需要人气支撑的民俗活动得以延续。传统民俗活动和现代民俗活动都离不开热闹的人场,上饶串堂班的艺人是民俗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之一,丧葬仪式中,没有上饶串堂班的艺人参加,“行祭”程序无法进行;婚礼仪式中,缺少上饶串堂班的艺人,乡村社区的新人婚礼就会显得冷冷清清;斋醮仪式中,如果没有串堂班艺人的演奏演唱,就没有更好的形式娱人娱神;各种现代民俗更离不开上饶串堂班社的参与和造势。

这样,民众乐于供养上饶串堂班的艺人,艺人们也愿意将技艺辈辈沿袭,上饶串堂班得以代代传承,民俗得以生生不息。

四、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启示

综上所述,上饶串堂班的表演与民俗紧密相联,表演的剧情内容紧贴民俗活动,表演的唱腔曲牌与民俗交相辉映,班社供养顺时随俗。上饶串堂班虽历经沧海桑田,却仍生生不息,世代承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艺人们对该音乐事项的演绎始终以当地的风俗习惯为核心而展开。上饶串堂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启示如下:

(一)“非遗”项目的内容应贴近当代生活

上饶串堂班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表演的内容与民俗紧密联系,贴近现代百姓的日常生活。现代生活虽与过去的生活有着巨大差异,但“非遗”本就是产生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总能找到在民计民生中立足的根基,让“非遗”回归民计民生。在“非遗”的保护工作中,可以将“非遗”项目所表现的内容融入各种传统民俗和现代民俗的活动中,用“非遗”项目的内容,表现民俗活动的主题;用“非遗”项目的编排,引导民俗活动的仪式流程。

(二)“非遗”项目的形式应吐故纳新

上饶串堂班经久不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在表演形式上吐故纳新。上饶串堂班不仅出现在传统民俗活动场合,还出现在各项现代活动场合中,并推陈出新,创新了表演形式,拓展了演出场合。“非遗”项目要发展,必须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基础上,在表演形式上推陈出新,增强艺术感染力。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串堂班表演时会调整角色扮演,如由原来的清一色男性扮演,转变为聘请女性参与坐唱;会增加扩音设备,如在音量较小的乐器笛子、二胡上加装扩音器,人声坐唱时佩戴麦克风;会优化打击乐器,如将音色粗糙的竹梆子换成音质清脆明亮的板鼓,并且用扬琴的琴键演奏,这些改变,都使串堂班的表演更加贴近群众,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在选择“非遗”的表演场合时,除了巩固传统民俗演出场合,还可以拓展现代民俗演出场合。如建立“非遗”项目的县、区级协会,组织“非遗”艺术的年度会演;与当代社会的各种活动相结合,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的演出中。对于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不仅可以与传统民俗和现代民俗相结合,还可以融入商场节日庆典等现代文艺演出中。

(三)“非遗”项目的供养模式应与时俱进

上饶串堂班的经久不衰有赖于其供养模式的与时俱进。上饶串堂班社的供养由传统的“互助换工”模式,发展为当前的“日薪+花红/奖金”模式,始终与时代经济紧密结合。在“非遗”的保护工作中,可以鼓励艺人将“非遗”项目商业化,努力摆脱主要靠政府供养的现状,力争自给自足。为了对“非遗”项目进行更好的保护,可以运用一些现代营销方式,如建立“非遗”项目网站,将相关研究的成果及其日常表演的事项挂在网站上,并做好维护更新;可以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发布、上传“非遗”项目动态;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可以将“非遗”项目录音、录像,网上发布后,观众通过付费观看。上饶串堂班的艺人们自制视频录像上传至视频媒体平台实现共享,在与村民洽谈时,点出网络中的视频,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也增加了洽谈业务的成功率。

上饶串堂班的表演犹如山涧清泉,虽为涓涓细流,却永不干枯,滋润着民众朴实的心扉,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自信。上饶串堂班以民俗为核心展开的运作模式可以为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猜你喜欢

上饶曲牌非遗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曲牌园地】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在上饶集中营女生分队的日子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