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苓菌核共生营养优势蜜环菌初步筛选

2021-10-06韦中强

南方农业 2021年20期
关键词:菌核发酵液菌丝

韦中强,肖 波,李 娜,韩 量,秦 静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重庆市中药良种选育与评价工程技术中心,重庆 408435)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别名野猪苓、猪屎苓、鸡屎苓、猴猪屎、地乌桃,属胆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裕菌目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猪苓为传统常用名贵中药材,在我国已有2 000 多年的用药历史,《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其“味甘,治痞疟,解毒,蛊注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不老。”其菌核具有利水渗湿作用[1]。自古以来我国一些民间和中医就有猪苓治疗症癜积聚和肿瘤等症。近年来,随着抗癌药的热销及猪苓为原料的中成药开发,市场需求急剧增长,猪苓供需矛盾日趋尖锐,野生猪苓资源遭到过度采挖,已日益枯竭[2],已被我国列为“三级保护野生中药材”。同时,使得猪苓的生产方式向人工种植发展,家种猪苓与野生猪苓的化学成分无明显的差异[3],在栽培过程中,蜜环菌是猪苓菌核生长关键必备的伴生菌[4-5],因此对猪苓菌核生长发育优势蜜环菌作了初步筛选,以期筛选出猪苓菌核亲和力强的优势蜜环菌菌株,应用于生产,为提高猪苓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发展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供试蜜环菌菌株引自国内猪苓和天麻主产区,菌株及来源见表1;蜜环菌菌株A9,由陕西省西乡县食用菌研究所提供;猪苓菌株选用生长性能表现较好的Pu-1,由陕西省西乡县食用菌研究所提供;猪苓菌核形成伴生菌,由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药用菌研究中心提供。

表1 蜜环菌菌株及来源

1.1.2 培养基

PDA(Potato Dextrse Agar)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5~20 g,自来水1 000 mL,pH 自然。

麦麸培养基配方:麦麸93.00%,葡萄糖2.00%,KH2PO40.30%,MgSO4·7H2O 0.15%,琼脂1.00%。

1.1.3 栽培树棒

准备直径6 cm 粗、30 cm 长的栓皮栎树棒,用于猪苓栽培,截取树枝培养Gu-7(药植1 号)蜜环菌菌株备用。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来源蜜环菌菌株生长速率考察

于25 ℃条件下,将7 个蜜环菌菌株母种分别转接到PDA 培养基斜面上培养活化;分别转接 PDA 平板培养备用,将培养好的7 个供试菌株分别用孔径为0.6 cm 打孔器边缘取样,置于新的PDA 平板培养基中心,盖上培养皿盖25 ℃恒温培养,待菌丝萌动后,每隔24 h 测量1 次菌落直径(取3 个方向的平均值),直到菌丝长满整个平板为止,计算出蜜环菌在PDA 平板培养基上的平均生长速度。每个菌株3 次重复。

1.2.2 不同蜜环菌菌株液体发酵菌丝体生长干重

将液体PDA培养基装入250 mL三角瓶中,常规灭菌,在灭菌后的三角瓶培养基中分别接入0.5 cm2的蜜环菌菌块,在25 ℃条件下摇床培养。培养20 d 后,分别将菌丝取出,并用蒸馏水冲洗菌丝体数次,洗掉菌丝体上的培养液,然后置于60 ℃烘箱中烘至恒重,再称其干重。每个试验设置重复3 次。

1.2.3 蜜环菌发酵液对猪苓菌丝生长影响

将蜜环菌菌株Gu-7、A9 分别接种于PDA 液体培养基中,25 ℃、120 r·min-1暗培养14 d 提取发酵液,按发酵液10 mL/皿分别制PDA 平板,分别接种猪苓Pu-1 菌丝进行培养,以不含发酵液PDA 平板培养为对照。菌丝萌动后每日同一时间测量菌落直径,每次测3 个方向取平均值,做好记录直至满皿。

1.2.4 猪苓菌核诱导试验

树棒栽培猪苓,将准备好的树棒每隔5~8 cm 砍1个鱼鳞口;准备少量并间隔3 cm 沿纵向截取0.5~1.0 cm厚表皮的树棒。取猪苓菌种和猪苓菌核伴生菌分别接于650 mL 棕色广口瓶中的麦麸培养基上,置于(23±2)℃条件下避光培养,培养好备用,取出已培养感染药植1号蜜环菌菌株的细树枝。按如下方法诱导栽培。

诱导方法1:在花盆的底部平铺3~4 cm 厚的粗砂,上放已感染蜜环菌菌索的细树枝(见图1),用粗沙覆盖,厚度8 cm;其上放树棒,将长满广口瓶的猪苓菌种和猪苓菌丝形成菌核伴生菌分别取出,间隔接种于的鱼鳞口内;树棒的两侧各放置1~2 个猪苓菌核作引子。之后用粗砂覆盖,厚度为5 cm。

诱导方法2:方法1 中改放树棒,间隔接猪苓菌种和伴生菌于去掉表皮树棒的纵截面上,之后盖上其树皮。其余相同。

诱导方法3:方法1 中改放树棒,接猪苓菌种于树棒两端的截面处;接伴生菌于棒中间所砍鱼鳞口内。其余相同。

诱导方法4:方法1 中放已感染蜜环菌菌索的细树枝后,改粗砂覆盖厚度1 cm。其余相同。

诱导方法5:方法1 中不放蜜环菌菌枝;其余相同。

诱导方法6:方法1 中不放猪苓菌核作引子;其余相同。

诱导方法7:方法1 中不接伴生菌;其余相同,本方法为对照。

对照和每1 诱导方法(处理)分别重复5 次。浇水保持湿度,(23±2)℃条件下培养。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来源蜜环菌菌株生长速率

菌丝体的生长,在营养供应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没有明显的波动,大体上呈匀速生长。培养3 d 后开始出现菌索,平板培养的第5 d,菌落直径约为培养皿直径的2/3,按照此时的菌落直径计算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见表2。

表2 不同蜜环菌菌株菌丝生长速率

根据结果,不同蜜环菌菌株菌丝的日平均生长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Gu-7 >Gu-5 >Gu-3 >Gu-6 >Gu-1 >Gu-2 >Gu-4,说明Gu-7,Gu-5,Gu-3 菌株的生长性能较为优势。

2.2 不同蜜环菌菌株液体发酵菌丝体生长干重

经发酵培养,不同来源蜜环菌菌株菌丝体干重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蜜环菌菌株菌丝干重

试验结果表明:7 株蜜环菌菌株液体培养菌丝体干重以Gu-7 最高(4.76 mg/10 mL),其次是Gu-5(4.25 mg/10 mL),最低为Gu-4(2.24 mg/10 mL),说明Gu-7、Gu-5、Gu-3 菌株的液体发酵生长性能较佳。

2.3 蜜环菌发酵液对猪苓菌丝生长的影响

不同来源蜜环菌发酵液对猪苓菌丝生长的影响观察,观察到两株蜜环菌发酵液处理的猪苓菌丝生长情况均较稳定(见图1),并且这两种蜜环菌发酵液处理的猪苓菌丝生长情况均好于对照(CK),并测定猪苓菌丝生长速率统计结果见表4。

图1 培养的蜜环菌树枝菌种

表4 固体培养的猪苓菌丝平均生长速率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两株蜜环菌发酵液处理的猪苓菌丝平均生长速率都高于CK,并且A9、药植1 号发酵液对猪苓菌丝生长起到促进作用,A9 处理的猪苓菌丝平均生长速率与药植1 号,差异不明显,与对照相比达显著水平。

2.4 猪苓菌核诱导试验

树棒栽培诱导猪苓菌核播种后120 d,试验观察结果见表5。从表中不同诱导方法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影响可以看出,诱导方法1、诱导方法2、诱导方法5、诱导方法6 猪苓菌株和伴生菌均生长良好,菌核形成较快,数量较多,见图2。诱导方法3 形成的菌核较少,诱导方法4和7 无菌核形成。猪苓生产菌核形成是关键,猪苓菌核后续生长需要共生蜜环菌提供营养,观察到蜜环菌感染了猪苓菌核,菌索侵入了菌核,见图3,为猪苓生长提供营养。

图2 诱导形成猪苓菌核

表5 不同栽培方法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影响

图3 蜜环菌侵染猪苓菌核生长情况

树棒诱导栽培,从栽培角度综合考虑,诱导方法6优于其他诱导方法,该方法有利于提供大量的菌核,适用于大面积生产,当猪苓菌核形成后蜜环菌侵入菌核,持续提供猪苓菌核继续生长发育的营养。

3 结论与讨论

猪苓生产中,猪苓菌核形成后,后续生长必需依靠共生蜜环菌提供营养,支撑其发育繁殖形成猪苓商品,所以优良的蜜环菌菌株对猪苓生产尤其重要。本试验结果表明,蜜环菌Gu-7 菌株日生长速率6.130 mm·d-1和菌丝体干重4.76 mg/10 mL)是7 株供试菌株中较为突出,表现出生长性能优势的菌株。蜜环菌对猪苓菌核是从灰苓阶段起侵入的,在树棒栽培中也观察到蜜环菌菌索侵染灰苓,菌核前段白苓没有菌索侵染,说明中间猪苓与蜜环菌存在一定的识别机制,这与已报道的研究类似。蜜环菌Gu-7、A9 发酵液对猪苓菌丝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根据王秋颖等人的研究结果也得到了印证[6]。传统猪苓栽培一般采用小菌核作种源,由于猪苓菌核生长缓慢、生产周期较长(一般3~5 年)、繁殖率低、投种量较大,很难提供大量猪苓小菌核用于人工栽培,苓种匮乏,是制约人工栽培猪苓产量、质量及效益的主要因素;运用大量生产的蜜环菌Gu-7 菌株,并通过本试验7 种猪苓菌核诱导栽培模式探讨,诱导方法1、诱导方法2、诱导方法5 和诱导方法6 能较快培育大量种苓,有利于猪苓大面积推广栽培。栽培方法6 优势明显,在优质蜜环菌共生条件下,有利于猪苓菌核生长形成商品。但有待进一步探讨蜜环菌对猪苓商品产量、质量形成的影响。

猜你喜欢

菌核发酵液菌丝
淡紫紫孢菌微菌核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及土壤环境对其定殖的影响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酪酸梭菌-糯米复合发酵液对鼠伤寒沙门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
利用残次果发酵液提升梨果品质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低温刺激对不同温型香菇发酵液菌株酶活性的影响
鸡菌菌丝体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不同因素影响下棉田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数量特征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