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拂去记忆中的历史尘埃

2021-10-04赵焕林

当代工人 2021年5期
关键词:国家档案局辽宁省档案馆

赵焕林

在我国,现存最早最原始的档案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档案,距今已3500余年,“档案”一词首次出现却是在1680年(清康熙年间)的《起居注》中。拂去历史的尘埃,回望文明的足迹,不难发现“档案”一直是一个鲜活生动、丰富多彩的存在。

习仲勋批示

辽宁省历史悠久,档案工作源远流长。清王朝入关前即形成了“满文老档”,入关后在盛京内务府设有档案工作机构,于“敬史阁”专门存放国史秘籍档案……但鲜有人知,沈阳曾经有过一个东北档案馆,1960年设立,1969年被撤销,仅存在9年。时间虽短,但东北档案馆的设立和撤销,在辽宁省乃至国家档案事业的发展史上都是有相当影响的事情。一切还需从日伪时期的东北档案大集中说起。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伪当局为全面了解掌握东北各地历史、人文、地理等各方面情况,监督各市、县行政,加强殖民统治,在1937年5月28日,下令把东北各省县的档案从各地强行集中到沈阳,“著国立奉天图书馆统一管理”。

3天后,伪国务院总务厅为“旧记”收集整理事又专门致函奉天图书馆,对此次档案大集中做出严格规定,要求“国立奉天图书馆”馆长将各官署及地方自治团体保存的“旧记”统一收集、整理、保管,并将“旧记”收集、整理、保管及利用状况,随时报告伪国务院总务厅长,对外提供利用,必须开具理由,经伪国务院总务厅长同意。

该训令下发后,“国立奉天图书馆”按伪国务院政务厅要求,与各地官署、自治团体保持密切联络,统一收集“旧记”。至1938年3月,各地官署及自治团体已分别将保管的档案资料全部集结到“国立奉天图书馆”旧籍整理处,分别保管在帅府西院63间及南院26间瓦房内。

至此,长期分散保存在东北各地的“旧记”实现空前的集中。据档案记载,在历时一年多的时间里,共收集东北各官署档案文献约250万卷,其数量之多,价值之珍贵,为全国之首,成为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轰动东北文化界的一个重要事件。

沈阳解放后,这批珍贵的历史档案由辽宁省图书馆接收。接收时,由于原有保管条件太差,以及伪满和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破坏,档案成捆成包地堆着,被尘土封盖,案卷杂乱未经整理,霉烂碎裂和字迹脱墨等极为严重(据档案记载)。为此,辽宁省图书馆专门设立了档案部,调配业务能力较强的人进行保护和整理工作。但因数量太大,远远超过馆藏书籍的数量,加之档案管理工作专业性又很强,整理保护进展缓慢。

为抢救保护这批珍贵的历史档案,1958年2月,国家档案局致函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简称省人委),建议省人委接管这批历史档案。省人委3月复函称目前尚无力接管。据此看来,这批历史档案何去何从,已成为一道国家级难题。

1959年,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到辽宁视察,实地看了档案库房,征求了对这批历史档案如何管理的意见,最后虽说“回京研究再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调研释放出一个重要的信号。

果然。次年5月26日,中共辽宁省委发出《关于建立辽宁省档案馆和沈阳档案馆的通知》,决定“建立沈阳档案馆,集中管理原遼宁省图书馆所保存的东北旧历史档案和大连铁路局所保存的‘满铁调查部的档案资料”。同年6月13日,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根据国家档案局转达的习仲勋副总理的批示,将“沈阳档案馆”改名为“东北档案馆”,同时请郭沫若同志为东北档案馆题名。

为何将“沈阳”改为“东北”?其实早在1955年,北京故宫档案馆划属国家档案局,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集中管理清代中央国家机关的档案;1960年在沈阳设立东北档案馆,集中管理东北地区明、清、民国时期的历史档案;1964年将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所属南京史料整理处划属国家档案局,改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集中管理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和汪伪政权档案。于此,我国省以上大型历史档案馆网建设初现端倪,由此也方可理解,为什么习仲勋把辽宁省委上报的名称改名为“东北档案馆”了。

装不下的档案珍品

1960年7月7日,东北档案馆正式成立,接收辽宁省图书馆移交的东北地区历史档案近230万卷(册)。

其中,唐代档案6件。原藏敦煌石窟的唐档,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纸质公文档案。1909年清朝学部参事罗振玉购运敦煌石窟文物,这6件唐档便落到了罗振玉的手中。“九一八”事变后,罗振玉出任伪满洲国监察院院长,将这6件唐档送给伪满洲国奉天国立图书馆。沈阳解放后,辗转由辽宁省图书馆保存;沈阳故宫明代辽东察院和山东登州等处备倭署档案共1004卷,系沈阳解放初,在沈阳故宫保存的努尔哈赤时期使用过的屏风和信牌封套中发现的,故也称“屏风档”“信牌档”;清代皇家档案,包括《满文老档》《满洲实录》、清圣训、清玉牒等,作为清入关定都北京后的陪都盛京,按照当时的定制,清朝皇室活动形成的一些重要文档,都要抄录送盛京一份保存……这些档案文献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均属无价之瑰宝,由此成就了东北档案馆作为我国保存历史档案三个重要基地之一的丰富库存,档案内容更翔实反映出600来年东北和辽宁地区的历史。

1960年8月27日,东北档案馆正式开馆,老红军金路清被任命为东北档案馆第一任馆长,他先后抽调一批文化水平较高、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到馆担任中层领导,1961年至1965年,又陆续接收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中央民族学院满文专业、辽宁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生进馆,历史档案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不仅如此,东北档案馆还积极开展档案利用工作,至1964年底,接待利用者7800余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12.4万卷。提供利用档案资料的数量,位全国各地档案馆之首。

然而,东北档案馆设立之初,借用了辽宁省图书馆正门东侧的一座小楼为办公室,又借用张氏帅府为档案库房。无论是档案保管条件还是工作人员办公条件,都是相当差的。

据档案记载,当时东北档案馆的库房都是装得满满的,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非常拥挤,连整理档案的地方都没有,档案的区分划类工作是在各库房档案架的夹空中进行的,阅览室设在走廊中,地方狭窄,档案保存在张氏帅府古老平房内,有些库内墙壁、地板塌陷,潮湿情况严重。

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东北视察工作时,来到东北档案馆,看到由于设备简陋致使大量历史档案不便于保管利用。周总理说:“这么宝贵的东西为什么放在这里!为什么不修个档案馆把它保存好呢?”陪同的同志解释,现在国家经济困难,不让修楼、堂、馆、所,不好修建档案馆。“楼、堂、馆、所也不包括档案馆。”周总理说,回京后他还询问了国家档案局。

“当年,我们穿的工作服是粗布藍色大褂或大围裙,脖子上围着厚厚的毛巾,用一米多高的三层木架,搬运几十斤重的档案,来往于帅府各庭院。我们刚走出校门,每天工作基本是半体力劳动,口罩、脸、鼻孔都黑乎乎的。下班后大家都不走,经常去西厢房办公室抄档案目录,同时也是为了练字,经常抄到夜深人静才回到帅府后院的独身宿舍。虽艰苦,但没人计较,反而感到很满足。”作为全国唯一有档案专业大学毕业生,中国人民大学63届的张凤兰被分配到东北档案馆工作,当时档案馆按编制已达到30人,与成立之初的不足20人相比增加不少,但放置于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工作中,仍很不够用。

东北档案馆也曾多次向国家档案局和国家计委,申请建设新馆,并对新馆建设做了科学规划,提出馆址拟设在“地形平坦,周围建筑稀少,空气新鲜、土质坚硬,适于房屋建设,水质较好,无腐蚀性水”的沈阳东郊东陵一带。但根据当时备战形势和加强三线建设的需要,原拟建筑东北档案馆的计划未予批准。后来经过多方努力,1965年初步获准筹建新的馆房。遗憾的是,最后新馆建设计划未能实现。

时代梦想

1963年,刚刚工作半年多的张凤兰突然接到通知,要求她到农村劳动锻炼;1966年,东北档案馆正常工作被迫中断,甚至在没有正式文件、未经国务院批准的情况下,被武断撤销;1970年,又因“档案量太大”“我们用不着,又不好管理”等理由,档案馆档案中的吉林、黑龙江两省部分被迫交给两省分管……闻名全国的东北档案馆陷入沉寂。

据档案记载,“吉林档案组及长春、吉林、四平、通化4个地区于1970年11月先后来了35名同志和辽宁省档案馆25名同志共同清点查对,于11月24日将原东北档案馆所保存的属吉林省旧政权历史档案12036捆(包)、敌伪资料1781册,连同原有目录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编制的敌伪人员名册、工具卡片等全部移交完毕”。“黑龙江档案馆于1970年6月20日派来16名同志和辽宁档案馆20名同志共同清点核对,于6月30日将原东北档案馆所保存的黑龙江省374175卷档案全部移交完毕”。另外,“沈阳军区彻查敌伪档案办公室组织人力编制了72册人名目录连同原有大本流水登记目录159本也已全部移交给黑龙江省”。

至此,在沈阳保存近30年的这批珍贵历史档案被一分为三,东北档案馆,也从名到实彻底淡出了人们视线。如今50年过去了,东北档案馆已渐行渐远,但每每纠结于东北档案馆的撤销和所藏档案被分散一事,身为档案人都会多一分沉重,多一分思考,总有不尽的遗憾。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档案馆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为提升城市文化素质和适应档案事业迅猛发展的需求,1969年11月,辽宁档案馆正式成立,续写东北档案新篇章。不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初步形成全省规模的具有一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档案事业体系,还较快较早地进行了馆网建设和各地市城建档案馆、大型企业,尤其是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档案工作……当然还有筹建特藏室时,轰动国内外的重大发现。

2003年5月的一天,筹建特藏室的同志照例在库房翻阅“奉天省财政厅”的清代档案,突然眼前一亮,不禁高兴得大叫起来,原来这位同志意外发现一件完整的清代廷寄。

“这件档案文物在档案界极为珍贵,是国内唯一完整的廷寄。”国家档案局档案司司长杨继波说。廷寄是清朝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后,廷寄又成为一种文书制度。凡内容涉及告诫重臣、指授方略等机密事项,朝廷不通过内阁明发,而由军机处密封,交兵部捷报处寄往各省地方高级官吏亲收。比如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时,就曾经给李鸿章发廷寄,命令其与八国联军议和。随岁月流逝,绝大多数廷寄已不存在。此次发现的廷寄不仅纸张无损,字迹清楚,且正页、信封、正页的包封用纸全部齐全,实属罕见。为此,新华社还特以《辽宁发现珍贵档案文物:国内唯一完整的清代廷寄》为题发了通讯。

在几代档案人的心中,意义最非凡的还要属新馆的落成。辽宁省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于2011年动工,建筑面积80080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档案馆,于2014年5月1日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辽宁省档案馆新馆落成,为展示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一个新的窗口,也圆了老东北档案馆人一个时代的梦想。

猜你喜欢

国家档案局辽宁省档案馆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关于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探讨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when与while档案馆
唐山市档案局荣获国家档案局“2014‘走进档案’征文活动组织奖”
党领导下的档案工作发展历程研究
北京市第三届“档案馆日”活动预告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