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确意图 注重诵读 传承文化

2021-09-29陈淑粉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

陈淑粉

[摘 要]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统编教材选编了不少的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师要揣摩文言文的编排与教学意图,注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这样,使文言文的教学指向明确、重点突出,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结构艺术,获得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教学指向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2-0017-02

文言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从统编语文教材安排的学习文言文之早(三年级上册开始)以及文言文篇目之多可以看出,编者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相当重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学习兴致不高;一些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方法相对单一,致使文言文的教学质量不高。这样,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统编语文教材背景下,文言文该如何教呢?

一、揣摩编者意图,明确教学指向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学时,教师要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并从语言的运用与建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等方面展开教学,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关注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文言文是以先秦语言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古代书面语,它具有文字简洁隽永、声韵上口、节奏明快等特点,是中华母语智慧的体现。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视角引领学生阅读学习,让学生积累我国最经典、最纯粹的语言,使凝练、精妙的语言范式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如,在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文中王戎的话“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很值得学生揣摩品味。在仔细阅读理解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王戎善于观察与思考,并对观察所得做出推断,充分显示了他的聪明智慧。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仿照着这样的形式进行表达: 在 ,此 。这样引领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结构范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也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了思维的参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一课,主要讲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教学时,多数教师都知道抓住“甚聪慧”一词让学生说说杨氏之子机智在哪里。在回答时,如果只是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那么说明学生对这个9岁孩子的聪明机智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教师要从“此是君家果”入手,让学生说说孔君平语言中暗含的意思(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并由此看出孔君平的话很风趣、幽默。“那杨氏之子的话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你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杨氏子回答得很委婉,很有礼貌,体现出对长辈回应的分寸。由这可以看出,杨氏子的思维敏捷以及机智幽默的特点。这样引领学生关注语言、品味语言,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提升与发展。

(三)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文言文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而且有着独特的语言表达范式。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本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精卫填海》一课时,读着读着,学生很容易就会被古人那奇特的想象所吸引、所折服。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时,文中那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的语言,那积极向上的思想,让学生读起来觉得琅琅上口,回味无穷。而《古人谈读书》一课,文章虽然不长,可是内部逻辑结构缜密,层层推进,充分显示出布局之妙。学习《伯牙鼓琴》一课,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友情是我国千古流传的佳话。教学的时候,挖掘出文本的独特之美,引领学生赏析、品味、感受,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二、注重反复朗读,凸显教学重点

教学实践证明,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式。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语言,滋养人文精神,而且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到文言文的文化味道,提升学生的素养。

(一)读准读通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文言文朗读首先要读好每个字的字音,读好每句话的断句和停顿,把句子读通顺。因此,对文言文朗读,教师要注重对一些重点字的读音指导,为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奠定基础。如,朗读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鼓琴》一文,学生容易读错 “善哉”“汤汤”等词。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要认真倾听并帮助学生正音。难读的句子主要有“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等。教学这些句子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在“乎”字处停顿,并体会感悟“乎”字的用法——它必须和其他词语组合在一起,有着提示读者停顿或者转换语气的作用。这样,从读准、读通、读流利入手引领学生朗读文言文,可以让学生的朗读更具有节奏感,读出文言文抑扬顿挫的味道来。

(二)反复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在文言文朗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潜心涵泳,口诵心惟,是习得文言文诵读法门的不二之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方式引领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真滋味。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一課,由于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可以采取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的方式,让学生跟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以个人读、小组读的形式学习课文,以真正实现把课文读熟的学习目标。

(三)熟读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终极目标

统编语文教材不少文言文的课后练习都提出让学生背诵课文的要求,即使有一些课文没有提出背诵要求,但也要求学生把课文读熟。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背诵检查,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段话:“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奇花初胎, 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这样的语言句式整齐,描写的七种事物美到极致,给读者一种朝气蓬勃、震人心魄之感;每个句子都是由八个字组成,对仗工整,节奏分明,押平声韵。在朗读这些句子的时候,学生会产生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背诵积累,使学生在积累中感受文本的语言之美,为今后的运用语言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自然传承文化,提升教学价值

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言文教学的价值追求。统编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大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堂教学,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适当补充背景资料,了解传统文化

在文言文教学中,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如果不能对一些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那么,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时候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适当补充、拓展相关资料,以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对文言文蕴含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一课,开头写道:“孔子东游……问其故。”在这句话中,“东游”一词与现在差异很大,不是指游玩。那是指什么呢?教学时,教师可把《史记·孔子世家》的相关资料拓展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孔子历经14年,游遍鲁、宋、卫、陈、楚、郑、蔡等诸侯国,带领弟子在各个诸侯国治学,掀起了游学之风的事迹。这样教学,使学生对古今文化的差异有了一定的理解与认识,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提倡同类阅读,弘扬传统文化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的显性内容,而且还要关注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可根据学生阅读需要適当拓展同类作品,以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囊萤夜读》这篇课文,讲的是车胤勤学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勤学的故事还有很多。教学时,教师可把“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韦编三绝”等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更多勤学的故事,而且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得到自然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鼓励课外阅读,感受经典魅力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只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点,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个基本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需要,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以丰富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一课,这是一个关于聪明智慧的孩子的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教学这篇故事的时候,教师可鼓励学生拓展阅读《世说新语》,带领学生走进聪明机智的孩子的世界。在阅读中,学生认识了一个个富有文才、长于辞令,而且善于思考的同龄人。这些人物的聪明才智深深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藏着丰富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揣摩编者的意图,挖掘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在诵读与积累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