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探析

2021-09-29杜俊华李江博

观察与思考 2021年8期
关键词:强国海洋建设

杜俊华 李江博

提 要: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向海图强、建设海洋强国,人海和谐、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海为媒、积极建构海洋命运共同体,发扬以“包容、创新、进取、交流”为特征的海洋文化精神等。践行习近平关于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应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海洋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64、463 页。“建设海洋强国这个经邦治国新方略”②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年版,第216 页。“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64、463 页。和“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41 页。等重要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协调发展的新发展格局,中国仍然需要加强对外开放合作。⑤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20 年10 月30 日。2021 年7 月11 日是第17 个中国航海日,航海日活动的主题为“开启航海新征程,共创航运新未来”。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习近平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对当今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的重要意义

守卫海洋自古以来就具有维护国家安全、保护民族安全的重要作用。中国位于太平洋西海岸,是一个拥有18000 多公里大陆海岸线的沿海国家,因此海洋的战略意义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极其重要。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重视海洋的作用与地位,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①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年版,第216 页。海洋强国战略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观历史,海洋的发展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把灿烂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16 世纪以来欧洲的“地理大发现”把世界联为一体,具有创新探索和冒险精神的西方海洋精神促进了欧洲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而明清时期中国闭关锁国,失去了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对外交流意识,拉大了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差距,因此在近代社会中,中国国门被来自海上的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并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家四分五裂,人民饱受战争的摧残。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海洋已成为我国连接世界的蓝色桥梁和重要门户,形成了陆海统筹发展的经济格局。为了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之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化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打通新时代的经济脉络。中国秉承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依托多边合作机制,通过海洋与沿海国家和邻国加强合作,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丰富的矿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动力资源等天然资源蕴藏于海洋中,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创造更多就业平台和投资机会,为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国民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用沿海发展带动内陆发展,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扩大国内市场。重视海洋的经济作用,以海洋为媒介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加强对外贸易,促进港口贸易发展,深化海洋经济合作,扩展海外市场,从而促进国际国内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作为一个海岸线长达18000 多公里的沿海大国,中国需要一支世界一流的强大海军来保障国防安全和对外贸易的安全。中国的海洋应该是未来中国的发展之海,也是未来中国的强盛之海,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海。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内部环境和平稳定,但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传染性疾病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因此,中国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海洋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卫国土方面的职能,助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习近平关于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涵盖向海图强的方方面面,对于推进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向海图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地位

首先是积极发展海洋经济。经济是发展的基础,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突出海洋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加快海洋强国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要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人民日报》2013 年8 月1 日。中国海岸线绵长,海洋领域宽广,蕴含着丰富的海洋资源,石油、煤、铁、盐等各种物质储存于海洋中,合理开发运用海洋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海洋之路,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其次,向海图强,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2018 年4 月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海海域海上阅兵时指出:“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②《习近平在出席南海海域海上阅兵时强调: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人民日报》2018年4 月13 日。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清朝统治者是马背上的民族,重视内陆的发展却忽视了海洋的重要性,晚清时期不断加大对沿海城市的封锁力度,中国海军力量薄弱,海洋经济落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中国沿海城市设立通商口岸,并逐渐深入内陆地区侵略全中国。历史证明,海洋安全是陆地安全的基础和前提,打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必须做好海洋防护工作,建立一支强大的海洋军队,维护我国海洋主权、安全和利益,增强我国海洋在世界中的话语权。

(二)人海和谐,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利在千秋

海洋保护着人类的家园,为人类带来丰富的资源。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要坚持走绿色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否则就会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强调,要重视海洋的生态文明建设。2018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一片海上绿洲和这一汪湛蓝海水。③参见《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推进改革开放,真抓实干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人民日报》2018 年4 月14 日。2019 年10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时强调:“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244 页。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发展海洋经济时,决不能以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开发海洋资源时,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禁止过度开发;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坚持无污染、不浪费,将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以海洋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创造经济效益;采取海洋生态保护措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开展区域综合治理,坚持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海洋之路。

(三)以海为媒,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顺应时代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增进互信,加强海上对话交流,深化海军务实合作,走互利共赢的海上安全之路,携手应对各类海上共同威胁和挑战,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63、463 页。这是维护海洋和平、构筑海洋秩序、促进海洋繁荣的中国方案,与时代潮流发展同向,与各国利益契合。海洋占地球面积70%,不是海洋将大陆分离为独立的板块,而是海洋将大陆连接起来,也将各个国家和全世界的人民联系在一起。新时代,不仅要充分挖掘海洋资源,更要充分发展海洋潜力,发挥海洋优势,通过海洋谋求国与国之间、人类之间的交流合作。我们应立足自身、放眼世界,联合一切积极力量,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四)海纳百川,发扬海洋文化精神

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是海洋的自然特性和本质属性,意味着无数江流细河汇聚成汪洋大海,展现出中华民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宽广胸襟和开放包容的气度,彰显出中国人民虚怀若谷的宽广胸怀。当今世界发达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正在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各国之间的贸易、资本、技术联系更加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历来坚持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建设海洋强国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打开国门交流合作,积极主动创造更多以海洋为媒介的合作机会,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助推器,民族进步的不竭源泉。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路上,以实现繁荣富强为动力、科技创新为旗帜、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不断增强海洋强国的竞争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②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20 年10 月30 日。在当今世界,哪个国家掌握了创新技术,哪个国家就站在了发展的制高点。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事业,必须紧紧围绕创新进行。创新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动力,坚持以海洋创新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蛟龙号”潜至7000 多米深的海底开展作业,中国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到南极建立了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海洋卫星事业从无到有,从单一类型到多种多样,海洋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以及海底隧道、海上人工岛等海洋空间方面的充分利用,都体现着海洋事业的创新发展。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创新推动海洋事业的发展,只有创新,海洋事业才能稳步向前,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自强不息是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勤劳的中国人民的写照。一百多年前的中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遭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国门被迫打开,沿海城市被迫开放,中国人民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后,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建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中国人民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奔赴世界各地开展科研事业,开发科技新领域,探索地球的奥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海洋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我国科技人员以无私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刷新了世界载人深潜纪录,先辈们的中国海洋梦已成为现实。

在海洋合作交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63、463 页。2018年12 月3 日,他的署名文章《跨越时空的友谊 面向未来的伙伴》发表在葡萄牙《新闻日报》上,文中强调,中葡应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鼓励双方加强海洋科研、海洋开发和保护、港口物流建设等方面合作,发展“蓝色经济”,让浩瀚海洋造福子孙后代。①参见习近平:《跨越时空的友谊 面向未来的伙伴》,《人民日报》2018 年12 月4 日。中葡两国都是沿海国家,共同开发海洋中蕴涵的丰富资源,研发海洋高端技术,加强合作交流,互利共赢。随着5G 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港口作业中的应用,港口工作更加专业化、智能化、高效率,港口贸易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中的占比也越来越大。当下,各国经济都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有所下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港口贸易合作,以海洋经济拉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谋求各国经济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并持续平稳地发展。

三、积极践行习近平关于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

古有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国的联系,促进了经济、贸易、文化往来;西方有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不仅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为航海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加强了新大陆与旧大陆的联系,打破了各民族之间的隔离状态。新时代,践行习近平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不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更是一种未来的责任。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外部矛盾与内部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彼此深刻影响。必须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超凡的勇气和智慧推动伟大海洋事业的建设,推动中国巨轮乘风破浪远行。

(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33 页。的重要论述,还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③《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人民日报》2013 年8 月1 日。。当下,应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多措并举发展海洋经济。

1.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人是历史的主体,国家的主人,理论的践行者。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还需要由人民来完成。因此,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善创新、耐劳苦、敢拼搏、不畏牺牲的海洋事业建设人才。一方面,加强海洋事业宣传工作,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建立高端人才库,做好人才后勤保障工作,吸引优秀的留学人员和高科技人才积极投入到祖国海洋事业中;另一方面,做好海洋人才储备工作,培养海洋事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建设一支高技术、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同时,强化海洋人才队伍与陆地人才队伍、国内人才队伍与国际人才队伍的交流合作机制,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推进祖国的海洋事业繁荣发展。

2.发展科学技术,优化产业结构

鼓励国内外科研组织广泛交流、联系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联合攻关海洋技术重难点问题,掌握海洋核心技术;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海洋油气、旅游和渔业等方面的开发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技术的企业,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加强陆海统筹,强化海洋经济向内陆地区的辐射与传导,扩大海洋经济受益区域,在当前世界外贸经济因新冠疫情受挫的情况下,不断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内循环,确保海洋事业稳步向前。

3.深化对外开放,以“拉钩”应对美国的“脱钩”打压

当前美国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叠加疫情,限制中国的出口,我们需要用“拉钩”来应对“脱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20 年10 月30 日。中国应用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流的营商环境、完善的政策环境和提高营商环境的软硬件来吸引和留住外资企业。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撰文所言:需要从政策推动力、市场驱动力、金融支撑力和扩大开放拉动力这四轮驱动力量来全力稳外贸稳外资,通过国内外双循环,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来实现中国经济走上稳步复苏的轨道。②参见刘英:《用“拉钩”应对“脱钩”,强化对外开放》,凤凰网,2020 年7 月31 日。

4.发扬创新和进取精神,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影响下,美欧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GDP 大幅下降,许多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路程。与此同时,我国也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创新发展战略的措施。发扬创新和不断进取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③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5 页。和“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版,第22 页。的要求,不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打好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鼓励和支持重大核心技术创新,尤其是在大投入见效慢的芯片产业、发动机技术上加大扶持力度;加大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改革制度,科技工作者要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海洋科技产品。

(二)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1.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确保海洋事业有法可依。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全面推进海洋方面的立法工作,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和保护海洋资源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为发展海洋事业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同时沿海地区的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做好立法配套工作,将地方性法规与国家管理相衔接,增强涉海法律的协调性、完整性。其次,加强中国领海区域的监管力度。一方面,对污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强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对侵犯我国领海主权的行为加强监管,为我国海洋事业营造和平的发展环境。最后,推进海上交流合作。加强国与国之间、中国与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缓解我国稀缺资源的困境,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2.多措并举加强公民的海洋意识

在我国古代中有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征服海洋的英勇气概;现代有“蛟龙号”潜入海底实现中国科技的飞跃,展现了中国人民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培育民众对海洋的热爱之情,激发公民投入海洋事业的热情。海洋是国家的“蓝色粮仓”“ 蓝色药库”,①参见黄尚宁:《推进海洋治理现代化》,《南方国土资源》,2020 年第6 期。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保证;是国家的天然保护屏障,发挥着保卫国土安全的重要作用。引导公民充分认识海洋的重要性,把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重点工作。利用新媒体技术做好舆论工作,大力宣传我国“和平、合作、共赢”的海洋发展理念,凝聚全国力量共同建设海洋强国。

(三)推动形成海洋命运共同体

1.推进互利合作

统筹维稳和维权两个大局,在维护本国领海主权的基础上,共同商议解决海洋问题,推进互利合作。海洋与陆地不可分割,依陆地而生的国家与海洋也息息相关,海洋将各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保护海洋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利益所在。建设海洋强国,构建和不断完善区域性海洋发展的协同联盟,依托国家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联合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合作机制,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同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反对一切以建设海洋事业的名义侵犯我国领土、主权的行为。

2.坚持正确的海洋观和安全观

必须打破霸权主义和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始终倡导“包容交流”的中国精神,坚持正确的海洋观和安全观,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坚持和执行重要的认识或规则:其一,合则有利,斗则必伤。当今世界是一个共同体,各国利益交织,相互依存。坚持和睦相处的方式,求发展、谋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海洋问题的方法。其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国依法尊重别国的海洋利益要求,照顾关切别国的发展诉求,巩固合作基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由我国人民自己决定,反对他国干涉。其三,互谅互让,共商共建。坚持平等协商、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的原则,与各国协商解决海洋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推动海洋事业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其四,携起手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将人类联结在一起,使各国关系更加紧密。面对海洋问题以及海洋未来的发展方向,需各国人民共同协商解决。

3.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海洋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共同面临的问题,任何国家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全球海洋形势严峻:海洋资源开发过度、利用效率不高,海洋污染严重,海洋争端问题时常发生。这些情况都是各国亟须解决的问题。中国提倡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反对海上霸权主义,本着相互尊重和平等互信的原则,积极参与海洋治理,维护海洋和平安宁,促进海洋事业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强国海洋建设
多部门:建设农村公共厕所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过度建设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秦晋争霸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