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的闪电”:理论掌握群众的核心概念及其实践原理
——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典论断解析

2021-09-29刘建璋

观察与思考 2021年8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资产阶级恩格斯

刘建璋

提 要:“思想的闪电击中人民园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集中体现“理论掌握群众”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原理。准确把握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思想的闪电”的产生背景和基本意涵,明确其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主要特性,以及指导当下如何运用“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人民园地,就成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的内在原理与实践方法,也为更好开展无产阶级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学的研究视角和经典理论的支撑。

马克思一直都高度重视理论掌握群众的问题,在其经典文献《〈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出:“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6 页。“思想闪电”论的提出对于把握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在“思想变成现实”的维度为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也在“理论掌握群众”的维度奠定了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有力推动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具体实践和历史进程。因此,有必要回归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进一步分析“思想的闪电”的科学内涵,彻底揭示出“思想的闪电”理论和具体实践的作用机制和转化原理。

一、“思想的闪电”的产生背景和基本意涵

载于1844 年2 月《德法年鉴》上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首次提出了关于形成“思想的闪电”的论述,它既是对德国哲学家实现“理论的解放”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对以青年黑格尔派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的彻底清算。重新回到当时的德国可以发现,“如果想从德国的现况出发,即使采取唯一适当的方式,就是说采取否定的方式,结果依然是时代错乱”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3、7 页。。所谓“时代错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是德国精神、理论和现实、制度上的“时代错乱”,一种是德国和“现代各国”的“时代错乱”。

对德国现实的批判不会触及到“当代问题之所在的核心”,然而德国的哲学却直接触及到了。在制度层面,“一起经历复辟”与“一起经历革命”都反复在德国上演,在其本质上都映射出德国现况不过是“旧制度的公开完成”,它所上演的“喜剧”在其他国家看来反而是“悲剧性的”。这样的旧制度即便敢于“公然违反普遍承认的公理”,却无法改变“本身无非是以政府形式表现出来的卑劣事物”,它与莱茵河彼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被笑称为“现代国家的隐蔽的缺陷”。在理论层面,正如马克思所言,“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3、7 页。,他们不对“现存制度”直接进行批判,只是试图以“观念上的制度的直接否定”达到对“现实的国家和法的制度”的批判目的,最终形成了“思辨的法哲学”。即便这种“同德国世界的批判性斗争”囿于“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然而由于止步于旧制度要求的“伪善和诡辩”,却仍然展现出“现代国家的未完成”及其“机体本身的缺陷”。一味主张“忠顺”的官方德国即便宗教改革已经完成,却仍然无法改变屈从于“小于罗马的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国家现况,更成为了德国自身资本主义发展不完全所产生的“土容克和庸人”的忠顺奴仆。在批判德国“实践政治派”与“理论政治派”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指出德国哲学尽管是历史的同时代,然而仍然不能改变当代的历史脱离同时代的尴尬境地。

进一步分析,“现代国家”已经开始或者步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成熟时期,一切阻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悉数瓦解,经历了“解放自己”并获得“普遍统治”的资产阶级以“总代表”的名义实现了对无产阶级的统治,并提出了编制“乌托邦式梦想”的诉求,欺骗那些没有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用一个异己本质的假象”来取代“对权威的信仰”,从而彻底迷惑无产阶级发现自身物质力量的思想和可能。尽管德国进行了宗教改革,也不过是完成了“理论解放”的任务,人的肉体的解放从根本上无法实现心灵的解放。更可怕的在于,这一次的宗教改革再一次“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心灵锁链”要求承认和首肯人民群众自身的被统治地位,甚至要将其视为“上天的恩准”。宗教改革所谓“理论的解放”只不是在头脑中“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究其根本,“正确提出了问题”与“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并不能等同,德国如若想要实现彻底的解放不能完全依靠思想理论层面的改革,而应触及更加深层次的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这就决定了“德国逐步解放的不可能性产生”,“普遍解放”成为任何部分解放的必要条件。

从本质上看,青年黑格尔派仍然没有触及到“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他们只是试图通过“精神的批判”去消灭“意识的一切形式”,“消融在‘自我意识’”与“化为‘怪影’‘幽灵’‘怪想’”成为他们必然呈现的特定形式,都只是打造了黑格尔开始到青年黑格尔派完成的“黑暗穹顶”,彻底成为“德国特有的障碍”乃至“当代政治的普遍障碍”,这一“黑暗穹顶”是如此巨大,非有超越常规的理论和力量不可能将其打破。直到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出版以后,恩格斯高度评价:“它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宝座,这就一下子消除了这个矛盾。”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329 页。这个“矛盾”正是一直以来萦绕在德国上空的唯心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如果不对其所“创造出来的最高存在物”予以抨击,不对反复以形而上学演绎的“魔法予以破除”,不对自黑格尔到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体系”予以“炸开并抛在一旁”,只是简单地停留在“想象之中”加以解决,马克思所坚持的唯物主义也就不能成为“思想的闪电”。马克思承接费尔巴哈对于唯物主义所作的探索,继续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的猛烈批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唯物主义,进一步结合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真正洞悉德国这个国家对于理论的现实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思想的闪电”彻底击碎笼罩在德国人民上空的唯心主义“穹顶”,彻底击中了“素朴的人民园地”,推动人的普遍解放和彻底解放。

二、“思想的闪电”的独特属性

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所独具的“闪电属性”,必然表征为不同于一般思想理论的逻辑演绎,而是彻底展现出震撼人心的感召性、清算唯心主义谬误的真理性与昭彰资产阶级罪恶的批判性。

(一)“思想的闪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具有感召性

“思想的闪电”的首要属性就在于可感可知,具有情感方面的召唤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针对宗教进行批判:“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2 页。要想发动人民群众就必须诉诸情感层面的“闪电”击中,处于“苦难的尘世”人民群众并没有放弃对于“现实幸福”的向往,“建立自己的现实”的迫切需要推动人民群众自发自动地寻找在情感领域内“思想的闪电”带来的情感共振,这种共振必须结合人民群众的情感需要,同时也要以回归唯物主义的革命立场,而不是编织资产阶级属性的“黑暗穹顶”,他们仿若站在了人民群众的情感立场,却在现实状况的变革中毫无作为,甚至扮演阻碍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的巨大障碍。这就要求“思想的闪电”既要防止资产阶级利用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追求的美好愿望而进行廉价动员,也要彻底击溃资产阶级编织在无产阶级内心的谎言,真正召唤人民群众对于统治者的强烈不满的浓烈情绪,以“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为情感诉求,彻底激发人民群众的强烈情感力量。一方面,人是一种感性存在物,“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169 页。。如果不把人的感性特质强调出来,就会陷入以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人片面理解为“经济人”的狭隘陷阱,反而忽视了人本身能够感受自身对象性的先天特质。这种特质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即依据人的感性本质生成的浓烈情感,从而转化为对于某一种理想信念的执着和意志,这是“思想的闪电”的形成和生效的感性原料,也是“思想的闪电”所不可忽视的力量来源。在某一个意义上来看,甚至可以把“思想的闪电”视作人的感性激情呈现人的本质的对象性产物。只有将人民群众准确把握为“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39、1、2、2、8 页。,才能彻底摒弃“抽象的思维”和“感性的直观”的错误理解,不再拘泥于遥远的“天国”“宗教”“神学”,彻底消除对于当时“尘世”“法”“政治”的迷信与盲从,回归人的本质,即“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从而彻底击中素朴的人民园地,真正触及到人民群众的情感需要和现实生活。另一方面,人是一种目的存在物,“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794 页。。这里必须强调的一个问题是,人的存在本身包含着某种目的,这种目的是经过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而逐渐生成的,这种目的不同于动物或者其他生物与生俱来的某种固定的先在规定性,而是在整个人类历史活动中经过生产实践活动呈现的理性定在。然而这种理性定在不是毫无生气的,而是“凭借激情”展现出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人的这种依循激情生成的理性定在却为资产阶级形塑的“特予恩准的存在物”所束缚,亟待无产阶级激发自身属于人的本质的激情侧面,转化为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号召起一切被锁链束缚的无产者们,从而逐渐形成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力量,生成为解放无产阶级而不懈努力的持久激情和稳定情感。

(二)“思想的闪电”彻底清算唯心主义谬误,具有真理性

一种思想要想成为“思想的闪电”,前提在于它是“闪电的思想”。所谓“闪电的思想”,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能够突破弥漫在历史上空的乌云,彻底看清历史前进发展的障碍和禁锢,最后予以清算和消除,让真理得以占领人们头脑。诚如马克思所言,“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39、1、2、2、8 页。,然而宗教批判没有实现德国人民现存状况的根本改变,如果仅仅停留在针对“天国的雄辩”而批判,而不对“非人”的现实状况即此岸加以披露,就会如同宗教改革一样成为“慰藉的锁链”。而一旦触及到批判的对象——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真正秘密,才能认清那些阻碍人的本质实现或者说“建立自己的现实”的一切障碍,揭露那些回到“史前的条顿原始森林”去寻找我们的自由历史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可笑之处。要想触及到历史问题的核心,只能依靠“思想的闪电”彻底擦亮资产阶级用唯心主义的“乌云”蒙蔽着的德国人民的眼睛,从而在“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39、1、2、2、8 页。真正确立此时历史的任务,也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39、1、2、2、8 页。。一方面,真理的现实性。“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39、1、2、2、8 页。德国的实践政治派“对哲学的否定是正当的”,然而马克思认为他们的批判仍旧是非现实性的,原因在于德国的“梦想的历史”理应成为批判的对象,德国的现存制度也应成为他们批判的对象。德国的实践政治派口口声声宣称自己是实践的,他们却只是止步于认识它,一切实践政治派所批判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都在观念中被他们一一驳倒,只是在观念中反复加以否定,天真地认为这样就能改变在现实中远远落后于莱茵河彼岸的“现代国家”的国家现实。马克思深刻揭露了他们所要追求的真理的非现实性,这种想要改变德国人民现存状况的现实需求只有深入到德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以及他们所遭受的现实生活的压迫和剥削,才能扭转“只是在他们的脑壳里萌生”的真理的非现实性,真正确立基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真理的现实性。另一方面,真理的实践性。“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34、4、9 页。关于思维的现实性问题,青年黑格尔派其实早有争论,然而由于没有立足于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也就决定了这样的争论始终止步于经院哲学的概念范畴,“把哲学归入德国的现实范围”没有成为他们的选项,也没有将思维的现实性问题放置在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坐标中加以验证,这就不难理解青年黑格尔派们形成的“抽象而不切实际的思维”,一切“有原则高度的实践”都不在他们的思考范围之中,更不在他们打算改变德国现况的行动计划当中,“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的观念抽象成为他们唯一的理论成果,即便这一成果毫不中用。马克思所要生成“思想的闪电”正是对于思维的现实性问题的唯物主义主张,只有回到市民社会,回归到作为“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的无产阶级,直接喊出无产阶级要求“直接地位”的声音,直言不讳地提出无产阶级的“物质需要”,才能消除束缚在无产阶级脖子上“锁链的强迫”,彻底回复关于人类思维真理的实践性。

(三)“思想的闪电”无情昭彰资产阶级罪恶,具有批判性

“思想”一旦成为“闪电”,针对自己的敌人就会表现为揭露其种种掩人耳目的邪恶手段的特殊工具和攻击手段。马克思曾这样指出:“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34、4、9 页。马克思一再强调针对“德国制度”进行开火的目的不是批判本身,而在于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只要无产阶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一致,“思想的闪电”就“足以震撼整个德意志帝国”。列宁曾针对唯心主义对于资产阶级所描摹的幻象给予揭露:“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无情揭露这种资产阶级的幻想,不管这种幻想表现在抽象的唯心主义哲学上,还是表现在无条件的民族独立的要求上。”③《列宁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年版,第415 页。“思想的闪电”存在的意义正是在于打碎资产阶级倾尽全力营造描摹的虚伪幻象,彻底呈现无产阶级被异化的人的本质,指出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之上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错误。一方面,揭露资本的本质。“资本是天生的平等派,就是说,它要求在一切生产领域内剥削劳动的条件都是平等的,把这当作自己的天赋人权。”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436 页。这一论断深刻揭示出资产阶级所谓的平等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内部的平等,资本的本质要求在生产领域内维持剥削条件的平等,这一领域内没有劳动者的人权和平等,只有资产阶级作为统治者力图证明自己享受特权的不平等现况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不因为某一个人或者团体而改变,因为资本的逻辑自然演化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当资产阶级“拼命鼓吹的‘资本和劳动的协调’”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年版,第394 页。时,这恰恰证明了无产阶级在政治地位和生产资料占有方面所遭受的不平等事实。马克思要求用“思想的闪电”彻底照亮资本的背后的剥削本质及其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揭穿统治者们“普遍统治”的精巧伎俩和欺骗手段。另一方面,转向武器的批判。“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34、4、9 页。在掌握科学理论之前,无产阶级也曾经尝试过种种“批判的武器”,甚至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哲学家也打着“批判的武器”的名号进行理论批判,然而这些都没有从本质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内的“普遍的商业危机”,这就要求真正承载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历史任务的无产阶级必须诉诸“武器的批判”,当无产阶级真正与那些执着于“批判的武器”的小资产阶级划清界限时,真正变革现实状况的科学理论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彻底掀开资产阶级掩盖在剩余价值之上的种种“迷障”,从根本上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这就不难解释,“城市工人群众要求参与政权——实行人民宪章;小资产阶级的大多数支持他们,二者之间的分歧仅仅在于是应当用物质力量还是用道义力量来实现宪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248 页。。

三、“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人民园地”的实践启示

“思想的闪电”之所以能够彻底击中素朴的人民园地,在于它既可以触碰到无产阶级的内心情感,也闪烁着理论真理的智慧光芒,并内蕴强大的实践力量,三者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的闪电”并彻底击中人民园地的内在依据和实践路径。

(一)激起无产阶级的瞬间热情,“扫除普遍无所事事的沉闷情绪”

一种思想理论只有建立在感性认识和感性活动的基础之上,才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与响应。“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必须不断增强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团结。”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38 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费尔巴哈:“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57-158、13、4 页。“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与“某种二重性的直观”之间并不相互支撑和融合,只能借助“零星的猜测”,这决定了费尔巴哈不可能真正点燃无产阶级的革命激情。一方面,形成“思想的闪电”,需要激起“瞬间的热情”,迅速唤起人民群众的革命激情。马克思认为:“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要能够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57-158、13、4 页。这里的“这个角色”,即“解放者”,任何一个阶级如若想要实现最大程度地整合社会中的支持力量并解放自身,首先需要在“思想上”形成能够说服人民群众的“闪电”,这种“闪电”必须针对统治阶级试图维持统治所采取的唯心主义思想的禁锢和抽象思维的麻痹予以猛烈一击,彻底唤醒人民群众在漫漫长夜中消沉甚至沉睡的革命意志和精神武器,激发隶属于人的本质范畴中最基本的情感——激情,“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169 页。。另一方面,形成“思想的闪电”,需要防止“头脑的激情”,积极塑造人民群众的“激情的头脑”。马克思指出:“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而是激情的头脑。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57-158、13、4 页。这里的“批判”即“思想的闪电”,它不是为了理论分析,而是为了斗争和革命,所针对的是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唯心主义思想,反抗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需要郑重厘清的是,“无产阶级把哲学也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点燃的“激情”不同于其他阶级尤其是资产阶级所试图激起的“激情”。资产阶级在获得“实际成效”后,“激情”就会瞬间消退,尽管他们拼尽力气,最终也难以避免“装饰自己的摇篮的‘热情’之花也已经枯萎”。反观无产阶级,他们能够认识到“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⑦《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117 页。,内心深处认同“热情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⑧[英]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陈捷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160 页。,认知到人的热情对于发挥自身本质力量的巨大作用,“就像汹涌的急流在花岗石河岸之间奔腾”①[苏]列·达·托洛茨基:《论列宁》,王家华、张海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年版,第156 页。,彻底掀起情绪和情感的巨大波澜,将激情融入自己的理性头脑,而不是像资产阶级一味地试图通过描画不存在的“社会蓝图”,利用和欺骗无产阶级的真实情感,以此达到实现自身上升为统治阶级的利己目的。不仅如此,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也曾强调,无产阶级所掀起的“狂热和激情”不等于“暂时的热情”和“表面上的热潮”。真正成为无产阶级“思想的闪电”的思想一定是通过联结无产阶级的革命情感与自身的阶级处境、革命原则与实际利益,在情感上实现无产阶级整体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动员,促使无产阶级把“头脑的激情”真正转化为无产阶级“激情的头脑”。这在当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原因在于只有将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真正转化为受教育者可知可感的“真切”内容时,才会转化为“思想的闪电”的独特作用。

(二)坚定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撕碎锁链上虚幻的花朵”

杜林曾经妄图动员人民群众的虚幻妄想和“创造体系”,然而结果证明,由于没有站在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决定了他只是在编织“虚幻的花朵”。恩格斯与杜林所理解的“在思想中变成统一的存在”的抽象动员完全相反,如果直接将“存在的唯一性变成它的统一性”,直接认定“世界概念就成为不可分割的”,只能与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越来越远,难以达到号召更大范围内的群众参与斗争的理想效果,这就难怪恩格斯不无揶揄地评价道:“这是一次使奥斯特利茨和耶拿、克尼格雷茨和色当黯然失色的征战。”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45 页。一方面,必须明确“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2、2、9、16 页。。判定人与宗教的逻辑先在性问题是明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重要标志。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多次论及宗教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在幻象中的实现”,作为人民针对“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2、2、9、16 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宗教是它的神圣光环”的苦难尘世。回归到人的本质,必须认识到“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2、2、9、16 页。,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有助于人“不抱幻想”,并且“具有理智”,以“围绕自身和自己的现实的太阳转动”的方式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另一方面,必须明确“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2、2、9、16 页。。没有掌握物质力量的阶级只会与1849 年5 月德国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一样,即便他们席卷了莱茵各省并通过了宪法,然而由于大部分小联邦政府的阻挠和反对,最终只能变成“一纸空文”。然而如何掌握物质力量呢?马克思给出了答案:“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2、2、9、16 页。只有打破资产阶级笼罩在人民内心上空的唯心主义空壳,代之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切实抓住日常生产、工作的矛盾和问题,诉之于理论开示和哲学启发,让受压迫的人民意识到这种不公平的压迫,公开自己遭受到的耻辱,以此激发人民群众所蕴含的无可比拟的实践力量,不是在理论上驳倒自己的敌人,而是在现实中真正消灭自己的敌人。当前社会正处于种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当中,只有坚定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识破各种历史虚无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诡计”,才能彻底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坚守住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三)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给敌人以打击”

“思想的闪电”如果没有对敌人给与毁灭性打击,那只能说它还没有成为“闪电的思想”。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不是建立在抽象理论领域内的逻辑论证和观念实现,而是聚焦于在现实生活中给与他们所维护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打击,完全回归到无产阶级的根本立场,以期实现“人的完全回复”,正如他所言:“涉及这个内容的批判是搏斗式的批判;而在搏斗中,问题不在于敌人是否高尚,是否旗鼓相当,是否有趣,问题在于给敌人以打击。”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5、10 页。一方面,“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从这时起,社会内部感到受它束缚的力量和激情就活动起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778 页。。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期间,当劳动者不能成为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时,这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式就必然要被消灭,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生产资料的高度集聚,人民群众遭受非人般残酷的剥夺,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和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同时,这也为实现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斗争动力,以及把自身从锁链中解放出来的力量和激情。另一方面,“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5、10 页。。资本主义的那些“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使得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不发展都难以回避的“苟延残喘”,资产阶级妄想“用物的形式掩盖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这只能是为无产阶级识别自己的斗争对象提供了靶子和动力。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需要以改变无产阶级被资产阶级侮辱、奴役、遗忘和蔑视的社会关系为条件,以此才能结束无限度的压榨,完全实现“人”的高度的革命,彻底消灭资产阶级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当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结束,我们仍需高度警惕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入和蔓延,只有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闪电”般的打击能力,才能彻底揭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真实面目,认清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潮的实质,为人民群众打破一切束缚思想自由和普遍权利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真正实现人的高度的革命。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资产阶级恩格斯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危险的侵略者”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抉择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人民出版社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