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阳唐郝凤墓志考

2021-09-28白燕培王至通

关键词:刺史墓志将军

□白燕培 王至通

郝凤墓志,2016年7月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哨口营子村。盝顶式志盖,长59厘米,宽54厘米,厚10.5厘米,方形界格内阴刻楷书“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辽州总管府司兵参军事郝君墓志之铭”,5行,25字。四刹刻画粗简的斜纹。志石呈长方体,长56.5厘米,宽54厘米,厚11.4厘米,方形界格内阴刻楷书志文,20行,计478字。(图1)

墓志录文如下①文中标点为作者所加。“/”表示另行,各种繁体字、异体字均已改成通行字体。:

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辽州总管府司/兵参军事郝/君墓志之铭

图1 郝凤墓志

君讳凤,字龙仁。先并州太原人也,往属晋室陵遅(凌迟)。英/雄竞逐,司马腾守危于太原,王浚幕巢于幽蓟。刘石/作乱,燕赵沸腾,称王号帝,百国千家,因以搬迁避居/辽右。国步多艰,豺狼拥路,返辔无由,遂宅斯土,即辽/西柳城人也。祖悦,魏征东将军辅郡从事;父仵,齐平/辽将军营州祭酒;君禀灵星岳,应时佐命,天纵其能,/善文善武。五都随命,端木惭而结舌;合纵六国,季子/耻而鉴口;潘曹烬笔,无以姤其文;淮阴摧戈,无由窃/其武。年余不或,隋运道穷,百姓廪廪,若崩厥角。我大/唐献武皇帝义起晋阳,膺图受命,慜(愍)斯无告。君迁/识机知变,早归。诚欤蒙授开府仪同三司,辽州总管/府司兵参军,以公深识蕃情,朝能去佞,改授昌州司/户参军事。春秋七十有一,疾遘膏肓,以贞观十四年/六月八日终于家馆。君乃生平之日,每诫其子达等:“/吾慕阳王孙皇甫谧迁陵,孔丘之为葬也。昔晁错献/谏,汉文称其善。颜路请车,孔丘遏其奢。吾性好俭约,/弗尚华侈,勿害死妨生。以悦愚夫之目。”达之兄弟,承/命顺意,以永徽元年岁在无射月,唯应钟其朔景寅/十九日甲申卜其宅兆,遂葬于营州城南十里殿岗/之东坡。呜呼哀哉,乃为铭曰:“玄门既掩,洞户旋扉;/魂兮永往,有去无归;新坟土湿,松槚初莪;人间风月,/俗裹池台;于为绝矣,无复衔杯;奇伟间生,雄谋代赴;/智越张陈,功高元恺;陵谷履迁,桑田三改;劫石易销,/天衣尚在;西流不息,东波讵待;刻玉泉宫,勒铭千载!”/

根据墓志载,郝凤逝于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终年71岁,可知其生于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年)。他一生历经北齐、隋、唐三代,仕官于唐代。既经历了北朝、隋末唐初的战乱纷争,祸结兵连、满目疮痍的乱世岁月,同时,也曾目睹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

墓志内容较为丰富,志文中提到司马腾、王浚、刘曜、石勒、皇甫谧、孔子等许多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典故,另外,还提到管理契丹事务的辽州总管府和昌州羁縻府州,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现就笔者所认识到的问题试做考释。

一、世系及官职

郝凤墓志中对于世系的记叙较为简略,仅提及祖父郝悦、父亲郝仵及其子郝达三人,其关系为:郝悦(祖父)—郝仵(父亲)—郝凤—郝达(子)。

1.祖父郝悦“魏征东将军辅郡从事”

据墓志可知,郝凤生于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年),按正常年龄推算,郝悦当生于北魏末期。又,郝仵仕职于北齐,东魏与北齐相继,因此我们认定郝悦所任官职当在东魏一朝。

辅郡即畿辅,是指隶属于京都的州郡。公元534年,高欢拥立元善见为帝,建立东魏,自洛阳迁都于邺,称上都,又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下都、别都。而高欢住在晋阳,以原六镇流民为主,建立强大武装政权,使之成为东魏政治中心。又,郝氏其“先并州太原人”,因此,郝悦所任职的辅郡当归属下都晋阳。

从事,即从吏史,亦称从事掾,汉刺史的佐吏。汉武帝初设刺史时,刺史于秋季查察郡国,自行辟任从事。从事主管一郡(国)的文书,察举非法。北魏孝文帝曾罢诸州从事,依军府之例,置参军。北魏分裂后,东魏承北魏官制,但官职中仍见从事一职,说明孝文帝的“从事改置参军”的制度并未全面推行。

征东将军为四征将军之一,“征东将军,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以马腾为之,或云以张辽为……后魏加大则次卫将军”[1]802。“四征将军加大者,位次卫大将军,为右第二品。”[2]2994“郡置三太守,用七品者。县置三令长,八品者。刺史、令长各之州县,以太守上有刺史,下有令长。”[2]2974“又制诸州置三刺史,刺史用品第六者,宗室一人,异姓两人,比古之上中下三大夫也。”[2]2974郡太守居刺史下,刺史为六品,郡太守应为正七品。“从事”,应该略低于“郡太守”,应为从七品。因此,其祖父郝悦所任的“魏征东将军辅郡从事”应为从七品。

2.父亲郝仵“齐平辽将军营州祭酒”

据《魏书》载:“营州,治和龙城,太延二年为镇,真君五年改置,永安末陷,太平初复,领郡六,县十四,户一千二十一,口四千六百六十四。”[2]2494“上上州,置刺史……祭酒从事……”[3]783“诸州祭酒从事史,视第九品。 ”[3]770

据《续汉书·百官志二》载,祭酒一职系部门之长。古代历朝历代均有祭酒之称谓,且品类杂多,如国子祭酒、博士祭酒、师友祭酒、讲书祭酒、军师祭酒等。郝仵属于哪一部门的长官已无从可考。

《魏书》记载:“四平加大者,秩次护军下,为右从二品上。”[2]2979《隋书》记载:“四平将军,平东、平南、平西、平北,为从六品。”[3]786由此可见,四平将军在魏时为右从二品上,隋代为从六品。“度辽、横海将军,为从第六品。 ”[3]767-768由此看来,四平将军从魏到隋其品级降低了几级,这里的“平辽将军”应从隋制,当为从六品。因此,父亲郝仵“齐平辽将军营州祭酒”其官衔当为从六品。

3.郝凤“开府仪同三司”“司兵参军”“司户参军事”

“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及特进不带职事官者,朝参禄俸并同职事,仍隶吏部也。”[4]1791“又以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4]1784由此可见,“开府仪同三司”隶属吏部管理,享受从一品的待遇,没有实际职务。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辽州总管,自燕支城徙寄治营州城内。七年(公元624年),废总管府。”[4]1522“司兵参军:汉司隶属官有兵曹从事史,盖有军事则置之,以主兵事。至北齐以后,并同功曹。大唐掌军防、烽驿传送马、门禁、田猎、仪仗之事。”[1]913“左右领左右府,改为左右备身府,各置备身郎将一人。……司兵、仓、骑,参军事等员,并正八品。”[3]800

“昌州,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置,领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都督。”[4]1525“司户参军:汉魏以下有户曹掾,主民户。北齐以下与功曹同。大唐掌户口、籍帐、婚嫁、田宅、杂徭、道路之事。”[1]913“司户参军事二人,从七品下。”[5]

因此,郝凤既做过文官“昌州司户参军事”,也做过武官“辽州总管府司兵参军事”,官秩分别为从七品下和正八品,这正与墓志所记的“善文善武”相印证。其子郝达,墓志中没有记述任何官职,无考。

二、墓志涉及的史实

1.“司马腾守危于太原,王浚幕巢于幽蓟”

西晋灭亡后,少数民族称雄北方,割据混战,出现了许多政权。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刘渊起兵反晋,自称汉王,后改称皇帝,立国号为汉。并州刺史司马腾闻讯后,大为恐惧,忙率兵前往镇压,遂率并州三万余户下山东。公元306年,并州遭遇大饥荒,刘渊率部攻掠并州,司马腾接连失败,郡县难以自保,司马腾率众万人于冀州就食,号“乞活”,即志文所说“司马腾守危于太原”。永兴元年(公元304年),时任并州刺史司马腾与安北将军王浚杀了司马颖手下的幽州刺史和演,从此王浚做了幽州刺史。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王浚在飞龙山大败石勒,冀州刺史王斌被石勒杀害,王浚又领冀州。因此,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朝廷下诏升王浚为大司马,加侍中、大都督、督幽冀诸军事。之后,幽冀二州皆归王浚管辖,正如志文所说“王浚幕巢于幽蓟”。

2.“刘石作乱,燕赵沸腾”

公元319年,匈奴首领刘渊建立的汉国后分裂为前赵、后赵。前赵建立者刘曜穷兵黩武,连年与后赵石勒交战,这就是志文提到的“刘石作乱”。光初十一年(公元328年),刘曜率领十万大军围攻后赵的洛阳,在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被石勒俘杀,第二年,前赵灭亡。公元319年,石勒称赵王,灭掉前赵后改称皇帝,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后赵。石虎继位后,大兴土木,征发数十万民夫营建宫室,百姓苦不堪言,正如志文所说:“燕赵沸腾”。

3.“称王号帝,百国千家”

汉末至三国时期,少数民族从西部、北部边疆和东北大量迁入内地,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史称“五胡”。这些少数民族源源不断涌入中原,建立国家,即墓志中的“称王号帝,百国千家”。

三、相关典故释读

志文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里选择其中两则略作释读:

1.“晁错献谏,汉文称其善”

汉文帝时,晁错直言敢谏,为西汉经济发展和汉政权的巩固制定了许多积极政策。比如,晁错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的方法,得到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6]2277-2278。汉文帝前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晁错任太子家令时,由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问题,提出征询(即“策问”)。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回答(即《举贤良对策》)为最好,深得文帝嘉许,他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6]2299。汉文帝前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匈奴屡侵边境,侵扰狄道,文帝发兵征讨,晁错乘机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6]2281的观点,指出对匈奴的作战器械要“坚甲利刃”[6]2281,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文帝很赞赏,赐给晁错诏书,以示嘉奖。接着,晁错又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让大批内地人迁往边疆屯田,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被文帝所采纳[6]2287。这些,就是志文提到的“晁错献谏,汉文称其善”。

2.“颜路请车,孔丘遏其奢”

“颜回早逝,他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自己的车卖了来替颜回置办外椁。孔子说:‘有才能的和无才能的,对各人来说都是自己的儿子。我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只有内棺没有外椁。我之所以不卖掉车徒步来替他置办外椁,是因为我在大夫的行列之后随行,是不可以徒步走路的。”[7]这就是志文中“颜路请车,孔丘遏其奢”的典故。

志文引用这两个典故与“性好俭约,弗尚华侈”相呼应,由此反映出郝凤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的生活作风。

四、其他问题

1.“我大唐献武皇帝义起晋阳”

据墓志可知,郝凤生于北齐武平元年(公元570年),亡于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其任职于辽州总管府(武德二年即公元619年高祖李渊置)、昌州(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置),历高祖、太宗两朝。志文中提及的“大唐献武皇帝义起晋阳”,当指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唐朝。李渊并没有献武皇帝之谥号,其谥号为太武皇帝,死后葬在献陵。志文中的献武皇帝,当为“献陵太武皇帝”的简称。

2.“辽州总管府”“昌州”及墓主人族属

唐代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既有汉人,也有契丹、奚、高丽、渤海、靺鞨等族人。唐王朝在这些少数民族居住地相继设置羁縻府州,通过羁縻府州的设置将诸少数民族纳入国家整体的地方行政区划中。为控制东北地区,唐朝在辽西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先后设置营州都督府和平卢军节度使[8]。这些羁縻府州,基本上实行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制,同时唐政府亦派汉人、外族人等担任部分羁縻府州官职。

《旧唐书·地理志二》载:“威州武德二年,置辽州总管,自燕支城徙寄治营州城内。七年,废总管府。贞观元年,改为威州,隶幽州大都督。所领户,契丹内稽部落。”[4]1522辽州武德二年 (公元619年)置,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废。辽州主要管理契丹事务,其治所在今新民县东北辽滨塔附近[9]。

又,“昌州贞观二年置,领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二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4]1525。“昌州,贞观二年以松漠部落置,侨治营州之静蕃戍。七年徙于三合镇,后治安次之故常道城。”[10]昌州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置。昌州设置地点迁徙变动路线为:营州静蕃戍(公元628年)→营州三合镇(公元633年)→青州(公元697年)→安次县故常道城(具体不详,应在公元705年以后)。由此可以看出,昌州在营州三合镇的时间为64年,相对较长,而在静蕃戍时间仅仅为五年,在青州时间也只有十年左右。

由以上记载可知,辽州和昌州都是在营州设立的为安置内附契丹族部落的羁縻府州。墓主郝凤是太原人,“太原郝姓出自乌丸大人郝且之后,以名为氏,乌丸族也。……乌丸为东胡族……”[11]不难看出,郝凤极有可能具有胡人血统,当属蕃人。关于这个问题,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但从他深知蕃情,被委任司户参军一职来看,他为胡人的可能性极大,正如墓志记载:“以公深识蕃情,朝能去佞,改授昌州司户参军事。”另外,昌州、辽州总管府均为管理契丹事务的羁縻州亦可相互佐证。因此,郝凤当为唐政府派出的管理内附少数民族的东胡族地方官吏。

3.“遂葬于营州城南十里殿岗之东坡”

哨口营子村,旧称靠山屯,意即依山而建的村落,其南侧有一座小山,当地称青龙山或南山。而郝凤墓,正处在这座小山的东坡上,因此,志文所称唐代的殿岗就是现在的青龙山无疑。殿岗距营州城南十里,据《夏侯阳算经》记载,唐代有大里和小里之分,大里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五尺为一步,尺长29.5厘米,十里相当于现在的5310米;小里以三百步为一里,六尺为一步,尺长24.5784厘米,十里相当于现在的4424米。[12]据此计算,唐代营州城大体相当于今朝阳市人民公园往北或清真寺一带。这为界定唐代营州的具体位置又提供了一个准确的坐标。

猜你喜欢

刺史墓志将军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我家的“将军”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将军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将军驾到
将军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