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宋元时期的山西饮食文化

2021-09-28陈汾霞

关键词:宋元壁画山西

□陈汾霞

宋辽金元,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多民族的交流融合,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烹饪文化日臻完善、快速发展,呈现出一番别样的面貌。

一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本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引发世人对河南开封昔日盛景的浮想联翩;一部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两卷林洪的《山家清供》,带我们品味宋元饮食的芬芳遗韵。宋元时期的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发达地区,拥有辽西京(今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多个著名大都市,这里的饮食文化又是怎样一番风貌呢?

在此,本文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遗留在三晋大地的相关文化遗存,穿越千年探寻山西宋元时期饮食文化的面貌。

一、宋元饮食概貌

在中国古代,汉族一日两餐比较普遍。到了唐宋时期,一日三餐逐渐增多。元代,汉族中已普遍实行一日三餐。

两宋的烹饪文化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都市食肆发展迅速,商业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北宋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的饮食业,代表了当时中国饮食业的最高成就。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流传至今的反映汴梁市民生活和商业活动的鸿篇巨制,十分细致地反映了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饮食生活就是其重点描绘和反映的一个方面。丰富的饮食供应之下,当时的北宋宫廷常从宫外购置酒食,很多城内殷实人家也往往只在店铺购买饭食,不置家蔬。

继之而起的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元大都(今北京)等大都市的饮食业,也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宋元时期,城市及乡镇酒肆、茶坊、饭店相当普遍。这一时期,山西历经朝代更迭,大部分地区属于黄河中游地区北方农业经济形态,经济富庶,物产丰饶。当时的山西,饮食业快速发展,居民多以面食为主食,副食以菜蔬为主,辅以肉类、果品。而山西北部部分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米面食品简单,以肉食和乳制品为主,很少甚至不吃蔬菜和果品,呈现出游牧经济特色。

图1 金代《酒楼市井图》(局部)

在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有一幅绘于金代正隆、大定年间(1156—1189年)的《酒楼市井图》壁画(图1),画面主体建筑为一酒楼,酒旗上书“野花攒地出,村酒透瓶香”,座客满堂、热闹非凡,酒楼前摊贩云集,直观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北方市井的生活风貌。

二、饮食结构与加工烹饪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代饮食业烹饪工艺的各大环节已基本定型,厨事分工精细,洗碗、洗菜、烧菜都有专人负责,贵族家庭及大型饮食店肆尤其如此。之前饮食业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的形态被改变,出现了许多出卖劳动力的雇工,从业者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官府中比较隆重的筵宴,以及富豪们的红白筵席,甚至在名园异馆、寺观亭台、湖坊山野会宾,出现了上门服务的“四司六局”,它们各司其职,采取统一指挥、分工合作的集团化生产方式操办宴会。有些雇主若想在家中宴请宾客,酒店还可登门代办筵席,包括布置宴会场所和租赁全套餐饮用具。山西各地发现的宋元墓葬壁画中,常可见到多人备宴的繁忙景象。(图2)

这一时期,出现了专供富家雇佣的“厨娘”。通过存世的墓葬壁画、砖雕、画像砖等,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厨娘形象。当时有的厨娘只精一艺。据廖莹《江行杂录》描述,一宋代厨娘运刀切肉,“据坐胡床,缕切徐起,取抹批脔,惯熟条理,真有运斤成风之势”,可见刀工之精湛。

1.主食。中国粮食生产,较早形成了北麦南稻的局面。北宋,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江北种粟、麦、黍、豆,江南种粳稻、籼稻的错综格局。宋代,随着越南占城稻和朝鲜黄粒稻等优良品种的引进,农作物走向优质化,品种更加多元化。到了元代,水稻成为产量高居全国首位的农作物。北方农业区仍以种植大麦、小麦为主,部分灌溉条件好的地区,如大都、山西南部、陕西兴元、河南部分地区,水稻种植也形成了一定规模。

一大批从事粮食加工业的磨户和碾户出现,城镇村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磨坊。这些粮食加工业者的身影,在山西地区发现的同时期墓葬壁画中也有发现。如山西省壶关县上好牢村宋元壁画《舂米图》(图3)、《推磨图》,山西省长治市故县村宋墓壁画《舂米图》《推碾图》《筛米图》等。

当时,黄河中游地区的居民多以面食为主食,主要有烤炙、笼蒸、汤煮和油炸四类。烤炙类,有烧饼、煎饼、铧锣等。笼蒸类,主要有蒸饼、馒头、包子、酸豏(xiàn,特指豆馅)、兜子、烧卖、经卷儿等。汤煮类,主要有汤饼、饺子、馄饨、科斗等。还有一些面食的烹制方法如今已不可考,如馉饳(gǔduo)儿、夹儿等。一些城镇和植稻区居民,特别是官员,以大米为主食。大米主要用来煮饭、煮粥,也可用来制作糍糕、团、粽之类。

2.菜肴。在食肉方面,羊肉在宋代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所谓的“北食”,更以羊肉为主。羊肉是宫廷、官场的主菜,被视为贵重食品。猪肉,在宋元时期的食用家畜肉中也占有较大比重,养猪食肉在北方农村相当普遍。山西省长子县小关村金墓壁画《圈养图》中有养羊的场景,可见当时山西农村饲养家畜已非常普遍。

牛肉、马肉也较常见,比羊肉、猪肉贵重,常用于宴会。元朝对牛、马的屠宰严加控制。养牛以南方盛行,除了用来耕作外,也用以食用。山西发现的宋元时期墓葬壁画中常见牛耕、马厩、牵马等题材,如山西屯留县李高村金墓壁画《备耕图》、山西平定县西关村宋元壁画《马厩图》、山西屯留县康庄工业园区元墓壁画《牵马图》等,可知牛、马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

食用家禽主要有鸡、鸭、鹅等,各地出产有所不同。养鸡,是宋代最发达和普及的家禽饲养业,遍及大江南北。当时,畜禽屠宰业极为发达,在都城之外的各城镇也都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屠宰作坊。此外,通过狩猎获得的野生动物,在肉食结构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图2 元代《备宴图》

图3 宋元《舂米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宋初,黄河中游地区的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量极少。到北宋中后期,生活安定,社会富庶,贩运沿海水产品的商人增多,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逐渐增加。社会需求,不仅刺激了水产品的输入,也刺激了这一地区水产品捕捞与养殖业的发展。得益于唐朝的“鲤鱼之禁”,这一时期黄河鱼产量较大。黄河中游地区有水源的地方广养鱼虾,民间“凿池养鱼”现象普遍。通过山西省洪洞县水神庙明应王殿元代壁画《卖鱼图》(图4)、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度孙卖鱼》,可知水产品已经进入当时山西人的日常生活。其中,《卖鱼图》更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当时水产品交易的场景。

宋元时期,蔬菜品种有近百种,比较常见的有菘(白菜)、萝卜、茄子、匏、冬瓜、黄瓜等。蔬菜种植业随着城市发展走上了专业化道路,经营方式多样,以人工栽培为主,野菜也占一定比重。一般人家都会在自家的房边屋后栽种蔬菜,供家庭食用。

宋代,菜肴的烹调方法已发展到30种以上,仅“炒”就有生炒、熟炒、南炒、北炒之分。从《山家清供》的记载中可知,当时还出现了“涮”法,名菜“拨霞供”基本与今天的涮羊肉无异。当时黄河中游地区菜肴品种丰富,变化多样,其中以“煮”和“炒”最为流行。素菜的加工和烹饪,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专卖素食的素分茶(素饭店)。

3.饮品。宋元时期,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饮品有茶、酒和汤。此外,北方游牧民族地区还流行乳酪。

茶到了宋代,无论种植、采制、饮用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茶品辈出,名目繁多,品高名雅,大胜唐朝。饮茶盛行,是宋元饮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斗茶习俗也随着饮茶风尚而产生。

这一时期,饮茶习俗虽普遍流行,但饮茶方式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却有所不同。宋代民间的饮茶法大多承袭唐代,有以姜、盐、桂、椒等入茶同煎饮用的习惯。辽地不产茶,茶叶主要来自北宋,但是饮茶也成为辽人的一种风尚。斗茶传到金国,其饮用方法是先煎水,而后将茶末放入茶盏中,将煎好的水注入茶盏。除了贡茶以外,元代民间行销的茶有茗茶(草茶)、末茶两大类。茗茶,一般在水沸后投入,略煎片刻,便可食用,即煎茶。末茶,则是用碾或者茶臼先碾成末,然后点水饮用,即点茶。

山西博物院藏、山西省长治市屯留2号墓出土的元墓壁画中,有一幅《备宴图》(图5)反映了两位妇女备茶的画面,画面左方可见茶磨,左侧女子手持盛装开水的注瓶,准备点茶,而右侧女子正在调茶膏或用茶臼捣茶。由此可以了解元代山西人的饮茶方式。

酿酒,在这一时期发展很快。宋代,葡萄酒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元代,果实酒中产量最多、最受欢迎的也是葡萄酒。元朝建立以后,葡萄酒与马奶酒并列为宫廷主要用酒。山西河东、太原出产的葡萄酒非常有名。金代以后,山西安邑(今山西运城)便以葡萄酒闻名于世。蒙古统治北方农业区后,平阳路安邑县的葡萄酒成为贡品。尽管葡萄酒、马奶酒很流行,但总的来说,以汉族为主的广大农业区,主要饮用的还是各种粮食酒。

宋代,饮食养生学走向大众,食疗成为一种普遍社会观念,草木养生之法取代了金石养生之术。节制饮食、食粥养生等养生方法流行,具有保健功能的各种汤饮盛行。当时,黄河中游地区的居民多以粥作为早餐。元杂剧中,也时有点汤的描写。当时的汤用药物配置而成,名目繁多。各种汤的成分以药材、香料为主,也有少数以花和干鲜果品为主。一般是将各种成分研成细末,饮用时用滚开的水冲泡,然后服用。也有少数是将各种成分煎熬成膏,再用滚开的水冲泡后服用。其作用主要是预防疾病和滋补。当时的茶坊中也有各种汤出售。山西金元时期的壁画中,经常可以看到汤盆、汤勺的身影。

图4 元代《卖鱼图》

图5 元代《备宴图》

三、饮食器具

从北宋开始,北方居民普遍使用煤作为燃料。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区,自唐代起,用煤生火、取暖、做饭已非常普遍。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炊具品种多样,常见品种有泥风炉、小缸灶儿、天窗砧头、马勺、铜铫、甑箪、蒸笼、铜罐、火箸、火夹等。铛为常见烹煮器,铁锅、铁鼎、铁甑、铁鏊也是当时常见炊具。但是,这些最具烟火气的炊事用具今天已经很难一见。山西盂县皇后村发现的金代壁画墓中,可见炉灶和多层蒸笼的形象。山西博物院藏、山西省沁源县段家庄出土的宋金砖雕《庖厨图》,反映的就是一厨娘在灶前蒸制面食的画面。(图6)

千年炊烟散去,留给我们的只有与饮食相关的器物,为我们勾勒着已经远去的历史轮廓。陶瓷饮食器具,是宋元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用品,也是目前存世较多的饮食类文物。陶瓷饮食器具中,碗是最常见的饮食器具之一,碟子多用来盛放菜肴、调味品或者放置汤匙等。食盒用来盛放菜肴、水果等。山西宋元壁画中出现的餐饮用具,如瓷盏、盖罐、注壶、汤盆、玉壶春瓶、梅瓶等,均可以从各博物馆收藏的同时期文物中找到相似印证。

宋元时期,几乎所有重要的瓷窑都能生产各类饮食器具。毗邻历史上瓷业发达的冀、豫、陕三地的山西,境内出现了平定窑、阳城窑、介休窑、榆次窑、浑源窑、霍州窑、河津窑、长治窑等地方瓷窑,数不胜数,品类繁多。山西出产的黑釉瓷、黑釉剔花,是同时期陶瓷产品中的翘楚。

宋代,斗茶兴起。由于可以更好地映衬茶白,黑釉盏成为斗茶爱好者首选。当时,山西烧造的黑釉油滴盏,独具特色,是可以媲美建盏的陶瓷精品。国内外很多收藏机构,都藏有山西窑烧造的黑釉油滴盏精品。中国陶瓷研究专家郭学雷先生在《拂去蒙尘——重估山西陶瓷的成就与地位》一文中指出,山西金元油滴,富于变化,具幽深、玄远、神秘之美,是中国油滴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图7)

在以单色瓷为主的时代,当时长治窑的红绿彩瓷,在白地之上施以红绿彩绘,浓翠红艳,上承磁州窑画花之装饰,下启明清彩瓷的设计,独放异彩。(图8)

地处北方地区的辽国,瓷器多是依照中原器形烧造,其最具民族特色的是仿照契丹人的皮质或木制容器所烧造的陶瓷器,主要有鸡冠壶、凤首瓶、长颈瓶、注壶、鸡腿坛等。山西北部发现的饮食器具,具有辽瓷的鲜明风格。(图9)

图6 宋金《庖厨图》

图7 金代黑釉油滴盏

图8 金代红绿彩“清”字碗

图9 辽代白瓷弦纹贴花狮纽执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山西人在饮食器具生产方面追求卓越的探索,也侧面反映出对饮食文化的孜孜追求。

四、结语

饮食文化,在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之外,又是一个受政治、经济、阶层、历史、地域、物产、观念等综合因素影响的产物。宋辽金元,政局动荡加速了不同地区间的饮食文化交流,山西从南方饮食文化中吸取精华,饮食制作技术从粗放转向精细,食物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宋元饮食的地区差异显著,川菜、粤菜、浙菜、京馔等地域特色的饮食菜肴已从中华饮食文化园地中脱颖而出。山西饮食虽未凸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基本轮廓和文化面貌却已隐约可见。

猜你喜欢

宋元壁画山西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我在山西等你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飞蛾”修复壁画忙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