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HbA1c、空腹血糖变化研究

2021-09-27谢敏崇杜剑文张海天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14期
关键词:西格列汀单药

谢敏崇,杜剑文,张海天

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内三科,广东佛山 528300

2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服用降糖药仍是首选。虽然目前降血糖药物种类繁多,但仍有大部分患者的血糖水平难以控制在理想的正常范围内,导致糖尿病相关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1]。目前,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其特点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慢性高血糖。2013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到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将超过4.36亿。若糖尿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引起多种器官系统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细胞衰竭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疾病,可导致糖尿病肾病、心肌梗死、糖尿病足、肺结核等多种不良反应。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的常见药物,但容易引起不良反应。肠胰蛋白酶效应的发现和应用,使人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西格列汀属于一类突破性创新药物—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国外临床研究表明,西格列汀控制血糖有效,低血糖风险低。然而,国内使用西格列汀的经验并不多,国内也没有关于西格列汀临床疗效的大样该研究。该研究选择该院2019年9月—2020年8月2型糖尿病患者共100例,分析了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HbA1c、空腹血糖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型糖尿病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数字表随机分两组,每组50例。其中,单药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42~72(52.12±2.21)岁;病程2~18年,平均(12.35±2.21)年。药物联合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40~76(52.78±2.12)岁;病程2~18年,平均(12.16±2.27)年。两组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80岁以下;②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患者;②有实验药物禁忌证的患者;③孕期和哺乳期患者;④临床依从性低的患者。

该研究所选病例已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在此基础上,单药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国药准字H20023371)治疗,二甲双胍用药剂量为250 mg/次,3次/d,治疗6个月。

药物联合组在该基础上增加西格列汀(国药准字J20140095)口服,100 mg/次,1次/d,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前后患者HbA1c、空腹血糖、总有效率。

1.4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3.9~6.1 mmol/L,餐后血糖3.9~7.8 mmol/L;有效:症状明显改善,血糖明显下降,但未达到正常值,判断有效;无效:达不到以上情况。排除无效率计算总有效率[2]。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达标时间比较

药物联合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比较[(±s),d]

表1 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比较[(±s),d]

组别血糖达标时间单药组(n=50)药物联合组(n=50)t值P值9.32±2.12 6.75±1.56 8.101<0.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HbA1c、空腹血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bA1c、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HbA1c、空腹血糖均降低,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药物联合组HbA1c、空腹血糖显著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A1c、空腹血糖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A1c、空腹血糖比较(±s)

组别 时间 HbA1c(%) 空腹血糖(mmol/L)药物联合组(n=50)单药组(n=5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1.31±1.92 6.24±2.59 11.21±1.41 8.32±1.94 8.51±1.11 6.03±0.11 8.58±1.21 7.71±0.11

2.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药物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糖尿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该病主要由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因素引起,同时人们饮食结构变化、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摄入过多、运动过少等也是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超过90%的糖尿病患者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如果血糖长期不能控制,会导致全身器官功能障碍、各种并发症,甚至酮症酸中毒,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糖非常重要。2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治愈,早期控制血糖,保护残存胰岛功能可延缓并发症的发生。2型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的多基因代谢性疾病[3]。

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是该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目前,该病的临床治疗主要是生活干预结合药物治疗,前者包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坚持适度运动等。传统治疗方法存在体质量增加、低血糖风险、胃肠道不良反应和水肿、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等缺点,在临床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改变的两个主要因素,它发生在T2 DM的早期,贯穿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全过程。因此,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二甲双胍是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其治疗机制是延缓胃肠道对葡萄糖的摄取,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提高外周葡萄糖利用率,抑制肝肾过度糖生成,以改善胰岛素抵抗[4-5]。

西格列汀是一种可逆的、高选择性的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具有双向血糖调节作用。人肠道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样肽和葡萄糖依赖型胰岛素刺激肽能促进胰岛β细胞快速释放大量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可以抑制β细胞的凋亡,促进其再生,增加β细胞的数量。该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在不增加患者体征的情况下,可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同时,缓解胰岛素抵抗,降低低血糖发生率[6-7]。西格列汀是一种二肽基肽酶抑制剂,被人体吸收后能有效增加胰岛刺激素的分泌,而胰岛刺激素可以分泌多种多肽,一方面促进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8-9],另一方面减少肝脏葡萄糖合成,从而达到降低个体血糖的效果。与二甲双胍相比,环磷酰胺对二肽基肽酶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在人体内的代谢率也更高。79%的西格列汀可以从个体尿液中原型排泄,从而减少对个体胃肠功能的影响[10-12]。

伴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增加,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中国已经成为继印度之后的糖尿病第二大国。现在我们有四千四百万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城乡居民因生活方式不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居民2型糖尿病的平均发病率为4.8%,但并发症的控制率低于20.0%。有1 200万高血压患者,500万中风患者,600万冠心病患者,50万尿毒症患者,这些患者是糖尿病引起空腹血糖和HbA1c是近年来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中经常使用的指标,根据IDF、ADA、EASD等国际专家委员会的标准,2009年,HbA1c在6.4%以上就可以被诊。如果EASD的HbA1c值在2010年超过5.6%,则可作为筛查糖尿病的一项标准,可以随时对HbA1c进行采样,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也可以用来诊断那些不愿意接受血糖检测,达不到空腹采血条件。有专家指出,血糖控制不达标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血糖控制不达标的重要指标。HbA1c是一种令人信服的,数据客观且稳定的指标,糖尿病有时不会引起血糖升高或可反映糖尿病2~3个月内糖代谢变化,与糖尿病并发症特别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对糖尿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当HbA1c>9%时,表明患者有持续的高血糖,可能会有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HbA1c常被用作了解患者近期血糖状况、评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临床主要表现为:第一,空腹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这种情况,而且运动后血糖可能升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库欣综合征、情绪紧张、脱水、怀孕、巨人症等疾病也能使血糖升。胰岛素分泌过多,或使用过多降糖药的同时,因酒精中毒、肝硬化、肝炎、营养不良等,也会出现低血糖现象。在糖尿病诊断中,血糖持续升高是常见的临床表现。随着血糖含量在临床检查中的明显升高,如何诊断高血糖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反应主要是测定空腹血糖,用于临床检查和治疗,但这种检测方法易引起漏诊。伴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HbA1c已成为临床诊断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HbA1c和空腹血糖是目前临床检测的两个重要指标,联合检测HbA1c和空腹血糖可提高高血糖的诊断正确率和检出率,减少漏诊率,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该研究的结果显示,药物联合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单药组,治疗后患者HbA1c、空腹血糖低于单药组,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P<0.05)。这是因为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二甲双胍可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细胞功能。二甲双胍类药物通过增强胰岛素介导的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激活受体后胰岛素信号通路,从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13-14]。二甲双胍可以降低过量血糖,但对正常血糖没有影响,也不会导致低血糖。西格列汀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不当分泌起到降血糖作用,并具有降低胰岛素抵抗、延缓疾病进展的长期作用。它对磺脲类降糖药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也是有效的[15-16]。有学者指出,胰岛素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治疗期间有体质量增加的危险,而胍类药物在临床上因严重的胃肠反应而受到限制。它能抑制二肽酶4的活性,降低血糖,改善β细胞的功能,减轻体质量,改善心肌纤维化,抑制氧化应激,并具有多种生理活性。西格列汀不受食物影响,肝脏代谢率较低,只需每天服用一次[17]。有人指出[18],西格列汀能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降低血脂,减肥,并能保护多种器官,西格列汀能减少餐后胰高糖素的分泌,维持胰高糖素在低血糖时的水平,并能增加α细胞对血糖的敏感性。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血糖。

猜你喜欢

西格列汀单药
恩替卡韦在阿德福韦单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恩替卡韦在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西格绍尔名枪汇
混血“帮派”西格绍尔
命悬一线
西格列汀对肥胖合并脂肪肝大鼠的干预疗效
HPLC法测定维格列汀片中主药的含量
肥胖2型糖尿病采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
唑来膦酸单药治疗肺癌骨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单药替吉奥一线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