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介入在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9-25

医药前沿 2021年21期
关键词:肝叶海绵状无水乙醇

冯 翠

(绵阳市中心医院超声科 四川 绵阳 621000)

作为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肝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等。多数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表现,故有着很高的漏诊率。随着肿瘤的逐渐增大,临近脏器可受到压迫并引发上腹胀闷、嗳气等症状。若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在肝内形成动静脉瘘,可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2 种,传统的手术切除存在较多禁忌证,且在缺乏对血管瘤范围、类型了解情况下,后期有着较高复发率。超声介入治疗是在超声引导下在瘤内注射药物以促使瘤体萎缩、缩小甚至消失,其对肝周围组织损伤小,安全性高,有着可靠的疗效。本次研究就该治疗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展开探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我院诊治的44 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2 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2 例、10 例,年龄20 ~68 岁,平均(43.12±6.83)岁;研究组男、女分别为13 例、9 例,年龄21 ~67 岁,平均(43.07±6.78)岁。纳入标准:(1)血管瘤直径不低于3 cm;(2)无其他占位性病变;(3)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2)存在介入治疗禁忌证;(3)认知障碍或存在精神系统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肝叶切除术治疗,气管插管全麻后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在患者脐部上缘做1 cm 的弧形切口,建立气腹。由操作孔置入腹腔镜并探查腹腔情况,将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应用超声刀分裂、切断,游离肝脏,解剖第一门肝,随后游离十二指肠韧带,将套有橡皮管的止血带从左至右绕过肝十二指肠韧带,在瘤体破裂时阻断第一肝门。沿中肝静脉切开肝实质,解剖第二肝门并分裂肝中静脉,结扎后切断。利用超声刀切开肝实质,用钛夹夹闭肝断面血管和胆管,超声刀止血,常规放置引流管,进行抗感染处理[2]。

研究组采取超声介入治疗,使用GE 超声诊断仪LOGIQ E9,将探头频率设置为3.5 MHz。术前B 超确定血管瘤信息,包括位置、大小、形态结构及内部回声等,确定穿刺体位并选择最佳穿刺点。以探头保护套包裹探头,随后倒入适量无菌盐水。瘤体直径3 ~5 cm 患者采取局麻,超过5 cm 选择静脉麻醉,随后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意大利Gallini 生产的22 G×15 cm 穿刺细针经皮穿刺进入血管瘤深部但避免穿透,针尖达到预定部位后将针芯拔出,以注射器缓慢推注无水乙醇,注意在瘤体内多点、多方向注射以确保乙醇广泛、均匀分布在瘤体内,每次注射计量不超过100 mL。拔针时边退针边注射利多卡因溶液以降低无水乙醇外溢刺激引发的疼痛[3]。术后叮嘱患者平卧1 ~2 h,无不良反应可离开,定期进行随访并复查。

1.3 观察指标

(1)观察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超声表现。(2)检测治疗前后两组的肝功能指标水平,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3)统计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超声表现

肝海绵状血管瘤术前超声多为低至中等回声光团,内部回声欠均匀,较大血管瘤呈现不规则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血管瘤内部存在点、线状血流,周边有环状、半环状血流,瘤体平均直径为(7.01±1.44)cm。术后超声显示血管瘤内回声明显增强,无回声区域消失。3 个月后直径变为(3.64±1.08)cm,6 个月后直径为(1.42±0.75)cm。经治疗后,瘤体直径逐渐缩小,与术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2.2 肝功能指标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研究组ALT、AST、TBIL 水平低于对照组,ALB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 s,分)

表1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 s,分)

AST/(U•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22 112.37±19.85 54.83±11.56 68.97±9.51 33.46±5.53对照组 22 109.74±19.76 89.81±15.44 69.12±9.35 51.28±7.61 t 0.4404 8.5064 0.0528 8.8851 P 0.6619 0.0000 0.9582 0.0000组别 例数ALT/(U•L-1)ALB/(g•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22 24.61±4.67 13.15±2.83 23.36±4.88 42.24±6.49对照组 22 24.57±4.74 17.74±3.61 23.45±4.92 33.71±5.55 t 0.0282 4.6934 0.0609 4.6852 P 0.9776 0.0000 0.9517 0.0000组别 例数TBIL/(μmol•L-1)

2.3 治疗指标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指标比较( ± 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并发症[n(%)]研究组 22 84.33±15.26 4.61±1.15 1(4.5)对照组 22 138.71±28.54 7.28±2.04 6(27.3)t 7.8812 5.3477 4.247 P 0.0000 0.0000 0.035

3.讨论

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面呈蜂窝状,其充满血液且可压缩,外观与海绵相似,故得此名。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30 ~50 岁患者最为常见。肝海绵状血管瘤属于良性病变,其发展缓慢,对机体影响较小,有着良好预后。血管瘤在较小情况下无需治疗,可每隔6 ~12 个月进行1 次超声检查,了解其情况。但如果瘤体较大可压迫周围脏器,此时患者可感到不适,瘤内合并血管还可引发局部疼痛[4]。位于肝内重要管道结构附近或位于肝包膜下的血管瘤可能遭受外力打击发生破裂,部分血管瘤还可能发生恶性病变,转变为血管内皮肉瘤。此时在确诊后应积极采取治疗,降低疾病潜在的负面影响。

常规的肝叶切除术虽然能清除病灶,但其创伤较大,风险较高。并且肝海绵状血管瘤血管丰富,术中出血量较多。此外,肿瘤的积压移位和局部组织的解剖变异可导致手术损伤较多肝组织。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该项技术被应用于肝海绵状血管瘤血的临床治疗中。彩色多普勒可帮助操作人员避开大血管,从而提升安全性。带有穿刺导向线的仪器可精准定位,采用扇形或凸形探头匹配的穿刺架导向还能提供进针方向及深度,整个穿刺治疗过程也可监视,故治疗风险大大降低[5]。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于血管瘤内注射无水乙醇,其可损伤血细胞,血内蛋白质也会变形沉淀并进入组织间隙。无水乙醇还能改变血液动力学性质,血流、血浆及水等血液成分因此分离。无水乙醇还能渗透细胞,细胞的生物活性也会随之消失。此外,无水乙醇还能诱发化学性无菌性炎症,这可破坏血管内膜、浆细胞,导致管腔塌陷、闭塞,病灶也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从而达到治疗目的[6]。与肝叶切除术相比,超声介入治疗无需开腹,对患者腹腔脏器损伤较小,可最大限度的保护肝脏组织,因此术后并发症少,恢复速度更快。超声介入术还能将药物直接导入病变位置,这可有效减少药物引发的刺激反应。此外,该治疗法有着理想的治疗效果,注入无水乙醇后血管瘤出现持续均匀性闭塞改变,无血管再生[7],复发率较低。本次研究中,两组分别采取肝叶切除术和超声介入治疗后,研究组肝功能指标有更好的改善,且治疗指标更理想(P<0.05)。

综上,超声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效果理想,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值得应用。不足之处,本次样本量较少,还需加大样本量继续观察。

猜你喜欢

肝叶海绵状无水乙醇
无水乙醇局部注射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效果
ERAS理念下护理健康教育路径在腹腔镜肝叶切除围手术期的应用
无水乙醇辅助低温直接法制备碱式碳酸镁晶体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疗效分析
规则与非规则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疗效对比分析
超声引导下应用无水乙醇和聚桂醇治疗单纯性肝、肾囊肿的疗效分析
超声引导下穿刺留置导管无水乙醇灌洗治疗肾囊肿的疗效分析
问题2:肝脏损伤肝叶切除术的适应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