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护理与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21-09-25赵水珍陈小红

医药前沿 2021年21期
关键词:颈动脉外科内膜

李 少,赵水珍,陈小红

(茂名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茂名 525000)

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言,手术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风险,加之部分患者患有基础疾病,极易在围手术期出现不良情况及手术并发症,影响手术实施安全性及患者预后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传统护理与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围手术期护理中均具有临床护理干预效果,但二者相比,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开展,对患者术后疾病康复、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影响作用较传统护理方式更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围手术期生命体征稳定,降低手术实施风险,同时改善患者身心状态,护理优势性显著[2]。本文就传统护理与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开展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在本院接诊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90 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5 例。常规组45 例,男性24 例,女性21 例,年龄58 ~78 岁,平均年龄(65.89±2.11)岁;疾病症状:头晕4 例、定向力减退12 例、意识障碍9 例、黑朦3 例、言语不利5 例,其余12 例患者并发2 种及以上症状反应。观察组45 例,组男性22 例,女性23 例,年龄59 ~76 岁,平均年龄(65.43±2.07)岁;疾病症状:头晕5 例、定向力减退13 例、意识障碍6 例、黑朦5 例、言语不利8 例,其余8 例患者并发2 种及以上症状反应。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告知患者手术流程及临床诊疗方案,在手术实施前指导患者做准备工作,术后遵医嘱主给予患者治疗用药,并定期更换手术切口处辅料,对切口消毒杀菌,预防感染。

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术前护理:①采集患者基础资料,建立就诊档案,综合患者信息及病情,拟定临床护理方案并完善方案细节,方案拟定完毕后,对患者进行讲解说明,拉近护患之间距离,引导患者诊疗、护理依从性。②开展心理干预,安抚患者术前紧张、焦虑情绪,对临床诊疗流程、手术细节等进行适度讲解,提高患者手术认知水平及配合积极性。③从专业角度出发,为患者讲解说明疾病成因、危害等,引导患者充分重视自身疾病,遵医嘱配合术前准备工作,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促进手术顺利开展。

(2)术中护理:①陪同患者进入手术室,辅助患者调整体位,引导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状态,同时配合麻醉师开展术前麻醉,清点术中所用器械、物品数量,保障手术实施安全。②手术开展后,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适当调整手术期间补液及药剂滴注速度,如患者术中出现生命体征波动,应第一时间开展抢救措施,维护患者生命安全。

(3)术后护理:①手术结束后,护送患者回到病房,并开展生命体征监护,观察患者术后意识、机体功能恢复情况,待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及早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初期以被动运动为主,改善患者机体状态,逐步转变至主动运动,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期间,护理人员需管控患者运动量及运动时长,科学规划运动强度,同时维护运动期间患者生命安全,避免因过量运动引发不适感受。②加强风险事件防控,管理患者病房环境,定期进行消毒杀菌,保持环境良好卫生,与患者家属开展沟通,共同为患者营造轻松、舒适的诊疗分为,提高患者体感舒适度,从而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1.3 观察指标

采集组间护理开展后,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流速等临床相关指标并进行对比。

统计手术实施后,组间患者出现脑水肿、偏瘫、轻度声嘶、心血管事件、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病情况,计算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检验。当P<0.05 时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后临床相关指标对比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指标性均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对比( ± 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对比( ± s)

舒张期末流速/(cm•s-1)观察组 45 89.65±3.91 127.89±3.47 117.09±3.45 105.48±2.88常规组 45 93.45±5.28 135.57±4.02 104.26±7.56 98.36±5.87 t 3.8798 9.7013 10.3569 7.3048 P 0.0002 0.0000 0.0000 0.0000组别 例数 舒张压/mmHg 收缩压/mmHg收缩期峰值流速/(cm•s-1)

2.2 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存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颈动脉狭窄疾病在临床上可引发多种脑血管类疾病,以患慢性疾病及存不良生活习惯患者为主要发病群体,致病原因是由颈部动脉血管累积脂肪物质促使其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疾病发生后对患者颅内供血及神经系统可造成较大影响。临床上对颈动脉狭窄多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进行治疗,在手术期间通过剥离清除颈动脉中粥样硬化斑块,改善颈动脉血流情况,以此恢复正常血运,对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防治效果[3]。

以往临床上多采用传统护理方式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虽然具有护理作用,但无法有效改善患者机体状态,因此护理干预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4]。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临床中是以促进疾病康复、预防风险事件发生为目的的护理干预方式,在临床中可对多种外科疾病患者起到良好干预作用,经有效开展,能够使患者临床诊疗时长得以缩短,因此具有促进疾病康复的积极影响[5]。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护理当中,术前调整患者心理状态、增进诊疗认知;术中监护患者生命体征、配合手术开展;术后指导患者接受康复训练、管理诊疗环境等。通过上述方式,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机体功能恢复,避免疾病因素、手术因素等影响,对患者术后恢复、机体健康水平等方面均可起到积极干预作用,临床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护理方式。因此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6-7]。

本次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流速等临床相关指标均较常规组患者更为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价值显著优于传统护理,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颈动脉外科内膜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子宫内膜癌组织URG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
搔刮内膜对改善内膜接受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