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持续健康教育在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9-25李秋月黄天熠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个体化心绞痛心肌梗死

李秋月,黄天熠(通讯作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 江苏 南京 210006)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冠心病的一种,且较为严重,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威胁[1]。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患者的心脏冠状动脉缺血而导致的,这样的缺血现象是畸形的,也是持续性的。所以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预后的效果如何非常重要,除了基础的抗栓药物治疗和非抗栓药物治疗之外,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选取2019 年5 月—2020 年9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个体化持续健康教育方案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应用效果”这一问题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5 月—2020 年9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30 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42 ~63 岁,平均年龄(52.8±3.6 岁);观察组中男性和女性各15 例,年龄41 ~64 岁,平均年龄(53.3±4.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恶性肿瘤、严重肝肾损伤、精神障碍、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对医院救治的患者进行定期的急性心梗知识讲座,对患者讲解基本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法,对在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讲述并给予相应的心理安慰,给患者分发健康宣传资料并叮嘱患者注重日常的饮食。

观察组患者给予个体化持续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1)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内容。于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并对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等基本资料有充分地掌握,根据患者的学历、病情等实际情况对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的制定[2]。(2)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实施制定的健康教育,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喜好选择教育方式,例如图片、健康手册等,在病房可循环播放有关疾病的视频资料;建立微信群,让患者及其家属进群,组建与护理人员的互动交流场所,患者进群后可与其他患者互相沟通交流,护理人员从群消息中发现患者问题并给予解答,发现错误并给予纠正[3-4]。(3)生活干预。为患者制定专业的饮食计划,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忌烟酒、忌辛辣、忌生冷,多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4)持续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选择适合患者的随访方式,指导患者在家进行自护,按时服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健康教育的内容编辑成册并发给患者,对患者进行每月一次的随访调查,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并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看法,如果不理想应及时进行方式方法的调整[5]。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出院1 个月、3 个月、6 个月的按时复诊依从性;通过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病因、药物知识、合理饮食、自我监测以及急救知识)问卷,对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统计并对比;患者出院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心绞痛和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复查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患者出院1 个月、3 个月、6 个月的按时复诊率分别为(96.67%、90.00%、83.33%),分别高于对照组(80.00%、66.67%、53.33%),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出院不同时间点按时复查依从性对比[n(%)]

2.2 对比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观察组患者对急性心梗死的相关疾病知识(包括病因、药物知识、合理饮食、自我监测以及急救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n(%)]

2.3 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发生再发心梗死的发生率为6.67%、10.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且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比较[n(%), ± s]

表3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比较[n(%), ± s]

组别 例数 心绞痛 再发心梗死 康复时间/d观察组 30 2(6.67) 2(6.67) 27.75±2.51对照组 30 8(26.67) 3(10.00) 35.32±3.77 χ2[t] 4.3200 0.2182 [9.1547]P 0.0377 0.6404 0.0000

3.讨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在改善预后和促进治疗的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可以应用图片、健康操等方式结合传统健康宣教,将专业的疾病知识简单化,帮助患者建立基本常识和清晰地认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预防[6]。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出院1 个月、3 个月、6 个月的按时复诊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个体化持续健康教育的实时对于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定期复查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观察组患者对急性心梗死的相关疾病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患者在经过个体化持续健康教育之后,对疾病的病因、药物知识、合理饮食、自我监护以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率大大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对预防疾病和疾病急救措施能更好地应对。观察组再发心梗死和心绞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时个体化持续健康教育后的患者相对于应用一般传统的健康教育患者而言,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个体化持续健康教育方案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效果显著,能有效保障患者的复查依从性,提升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率,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个体化心绞痛心肌梗死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
脂肪肝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