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治疗初诊空洞型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2021-09-23占旭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8期
关键词:乙胺吡嗪酰胺

占旭

(钦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钦州 535000)

0 引言

肺结核是一种难治性传染疾病,若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健康作息,约束不良行为,疾病可治愈[1]。但是,很多患者往往不遵医嘱治疗,所以肺结核的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空洞型肺结核是肺结核疾病中的特殊类型,多因用药不规范等多种原因导致疾病发生,结核杆菌耐药性增强,继而影响临床实际治疗效果[2-3]。空洞型肺结核采用常规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改善这一情况,临床针对肺结核治疗展开了大量研究。有研究指出,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可在肺结核治疗中发挥显著效果。这两种药物数据肺结核标准治疗方案的药物,为验证上述观点的准确性,本研究我院收治的66例初诊空洞型肺结核患者展开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医院收治的66例初诊空洞型肺结核患者,并按照计算机随机法将66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3例患者。观察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24~71岁,平均(47.68±6.29)岁,空洞数目在2~4个,平均(3.31±1.29)个。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23~71岁,平均(47.44±6.37)岁,空洞数目在2~4个,平均(3.25±1.23)个。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满足《中国结核病病理学诊断专家共识》中的空洞型肺结核诊断标准[4-5];患者均为初诊、初治;患者对研究知情,签署相关文件,全程配合研究。排除标准:肺外结核、支气管肺结核患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患者。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利福平(国药准字H11020094,华润赛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空腹口服,0.6 g/次,1次/d,2次/周)、异烟肼(国药准字H21022350,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0.3 g/次,1次/d)、吡嗪酰胺(国药准字H51020876,成都锦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1 g/次,1次/d,3次/周)进行常规口服治疗,患者经强化治疗2月后,结合病情变化酌情减少药物用量,维持治疗4月,一共治疗6月后评估疗效标准。观察组联合乙胺丁醇(国药准字H21022349,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口服治疗,初始给药,一次15 mg/kg,1次/d;或是25~30 mg/kg,药物分三次服用,3次/周,每周最高用药量是2.5 g;也可让那个患者按照50 mg/kg用药,药物分两次服用,每周最高用药量是2.5 g;持续治疗2个月后,将药物剂量调整到15 mg/kg,1次/d,维持治疗4个月,一共治疗6月后评估疗效标准。

1.3 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率、痰涂片阳转阴率、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②两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头痛、皮疹、胃肠道反应、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有CD3+、CD4+、CD8+、CD4+/CD8+。

1.4 统计学分析。予以SPSS 22.0统计学软件本研究数据计算,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临床症状好转率、痰涂片阳转阴率、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用药不良反应比较。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用药不良反应比较[n(%)]

2.3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两组治疗前的CD3+、CD4+、CD8+、CD4+/CD8+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CD3+、CD4+、CD8+、CD4+/CD8+均有升高,观察组治疗后的CD3+、CD4+、CD8+、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s)

表3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s)

注:与同组比较,△P<0.05。

?

3 讨论

肺结核属于严重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患病后会通过打喷嚏、咳嗽等多种方式将含有结核杆菌的微沫传播到空气中,促使身体健康的人吸入含有结核杆菌的微沫,继而导致结核杆菌感染,最终诱发肺结核[6]。有调查数据[7]指出,排菌者是肺结核的主要传染源,而痰菌阳性的空洞型肺结核患者的传染性明显更强。空洞性肺结核是肺结核疾病中的一种,既往临床重视肺结核治疗,但并未将空洞型肺结核与其他类型肺结核区分开来。但随着肺结核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空洞型肺结核的治疗成为临床重点难题之一,如何有效治疗空洞型肺结核,提升疾病治愈率成为临床主要研究问题。空洞型肺结核患者存在周围组织严重破坏、局部血液循环较差。纤维组织持续增生等主要病理特征,若不及时进行治疗,促使疾病愈合则会导致空洞壁逐步变厚,继而影响疾病整体治疗效果[8]。在确诊疾病后通过用药可持续强化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可促进临床症状缓解,促使结核病灶吸收、修补、闭合,继而降低疾病的传染性,降低肺结核发病率。

空洞型肺结核患者的病灶内具有较多结核分歧杆菌,有调查研究指出,空洞型肺结核患者的空洞壁坏死覆盖物上的结核分歧杆菌可达到107~109,细菌代谢极其旺盛。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抗结核治疗,药物往往不容易渗透进空洞,空洞内药物浓度难以达到治疗需求,所以疾病难以愈合。吡嗪酰胺属于常用抗结核药物,可在酸性环境中发挥强大杀菌作用,在人型结核杆菌治疗中可获得更为理想的抗菌作用。药物还可渗透进吞噬细胞,然后进入结核杆菌,在菌体酰胺酶作用下将酰胺基脱去并将转变为吡嗪酸,最后发挥强大的抗菌效果。乙胺丁醇也是常用抗结核药物,可对核糖核酸合成造成影响,继而达到杀菌作用。药物还可渗透进结核分歧杆菌中,影响RNA合成,最终达到抑制结核分歧杆菌繁殖的目的。

综上所述,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可有效治疗初诊空洞性肺结核,临床治疗效果、用药安全性以及免疫功能比较理想。

猜你喜欢

乙胺吡嗪酰胺
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耐药的相关基因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吡嗪-2,3-二羧酸铈的合成及其对聚氯乙烯热稳定性的作用
吡嗪酰胺敏感性检测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
吡嗪酰胺酶活性与耐多药肺结核近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酚磺乙胺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考查
不同提取净化对水产品四种酰胺类农药残留的分离影响
双酰胺类杀虫剂Broflanilide
三氟咪啶酰胺的合成工艺研究
新颖手性酰胺类的合成、杀虫活性和药害研究
乙胺碘呋酮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