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t-PA静脉溶栓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脑出血发病率分析

2021-09-23常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8期
关键词:阿替普脑组织溶栓

常波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山西 长治 046000)

0 引言

脑梗死发生较为突然,多在静息状态时发生,若未能及时就医,发病后的数小时至几天内疾病可进展至严重程度,进而威胁生命安全。由于脑梗死患者血管闭塞,脑组织有不同程度缺氧情况,若缺氧状态持续存在,可对脑神经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而采取合理手段改善脑组织缺氧及供血问题,对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1]。目前,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并改善微循环,建立侧支循环,虽然临床不断致力于研究新的药物,但是治疗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可快速缓解症状,因而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受到了临床的高度关注。本研究以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效果为内容展开评价,同时选择我院收治的70例患者给予治疗,详细治疗情况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控制本次研究时间段是2020年1~12月,研究对象均是我院确诊并治疗的70例脑梗死患者。通过随机平衡法将研究对象平均分成实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中年龄50~81岁,平均(65.53±3.77)岁,男15例,女20例;病程是1~4.5 h,平均(2.25±0.24)h。实验组中年龄为50~83岁,平均(66.54±3.71)岁,男17例、女18例;病程是1~4.5 h,平均(2.27±0.22)h。以专业数据处理软件对两组的病程、性别、年龄等资料实施分析后发现,组间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

1.2 研究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均为首次发病,家属表示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本次研究获得了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经脑部CT或者MRI确诊;④疾病满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相关要求[2];⑤发病至入院时间不超过4.5 h。

1.2.2 排除标准:①对于阿替普酶存在过敏情况;②合并存在严重肝肾疾病;③血液疾病;④凝血机制异常;⑤传染性疾病以及心源性休克;⑥合并有脑出血患者。

1.3 治疗方法。实验组治疗时,根据0.9 mg/kg(最大剂量是90 mg),按总剂量的10%注射阿替普酶,剩余90%于60 min内静脉泵注,后静脉滴入500 mL的中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组静脉滴入银杏叶注射液将15 mg的药物与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静脉滴入500 mL的中分子右旋糖酐,两组在接受治疗的期间均采用常规脑保护剂,治疗24h后服用阿司匹林,避免血小板发生汇聚。

1.4 观察指标。效果:患者疾病症状消失,NIHSS评分与Rankin评分改善85%,为显效,患者疾病症状改善,NIHSS评分与Rankin评分改善55%~84%,为有效;上述内容均为未实现,为无效。治疗情况:以NIHSS评分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实施分析,总分为24分,分值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反比;以Rankin评分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预后情况实施评估,分值和预后情况之间的关系为反比。凝血功能:抽取患者治疗前后的5 mL静脉血,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浆并测定凝血功能,检测仪器为自动凝血分析仪,指标包括PT(血浆的凝血酶原用时)、Fib(纤维蛋白原)、APTT(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用时)、D-D(D-二聚体)。脑出血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中的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包括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前者以“[n/(%)]”进行表示,取χ2实施检验,后者以(±s)进行表示,取“t”实施检验,若P<0.05,可证实数据差异存在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评估。表1中数据显示,实验组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情况分析。实施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NIHSS及Ranki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详细数据如表2分析。

表2 治疗情况分析量表(±s)

?

2.3 凝血功能水平分析。表3中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Fib、APTT、PT、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凝血功能水平分析量表(±s)

表3 凝血功能水平分析量表(±s)

?

2.4 脑出血发生率。实验组发生1例脑出血,发生率是2.86%,对照组发生3例脑出血,发生率是8.57%,两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06,P=0.3030),P>0.05。

3 讨论

脑梗死指的是脑组织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进而导致脑组织局部缺氧、缺血,随着发病时间的增加,脑组织可出现软化、坏死等情况,进而影响脑神经细胞。脑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对于患者个人、家庭等均有严重损害,同时增加了社会负担[3]。脑梗死的发生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此类人群多合并存在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原有心血管疾病基础上,直接增加了脑梗死风险。因此,在脑梗死的治疗中,清除氧自由基,促进缺血半暗带脑组织恢复正常,为治疗的关键,可有效改善脑组织功能[4]。

rt-PA静脉溶栓为治疗脑梗死的常规措施,同时也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多项研究表示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具有显著价值。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中治疗总有效率是97.12%,脑出血发生率是2.86%,对照组分别是82.86%、8.57%,这一结果与谢意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在该研究中,分别给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常规药物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显示度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2.86%,实验组是97.12%,均表示静脉溶栓药物治疗具有显著价值。实验组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所用药物主要是阿替普酶,该药物为临床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常用药物,阿替普酶属于血栓溶解药物,主要成分为糖蛋白,用药后,药物可与纤维蛋白与赖氨酸残基进行结合,进而激活纤维酶原,促进转变为纤溶酶。阿替普酶可在自血中消除,经过肝脏代谢,因此若患者合并有肝功能硬化时,半衰期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

综上所述,鉴于脑梗死的危害性,对该疾病实施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获取较为理想的疗效,有利于神经功能以及预后的改善,同时还可提高凝血功能,有效预防脑出血。

猜你喜欢

阿替普脑组织溶栓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针刺“百会”透“曲鬓”对JNK通路抑制后脑出血大鼠脑组织p38MAPK的影响
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缺血脑组织p38蛋白表达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