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切口单髁置换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2021-09-23李晓东彭奇曹广杰郑师强胡智旭史聪发梁俊秋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8期
关键词:间室骨性屈曲

李晓东,彭奇,曹广杰,郑师强,胡智旭,史聪发,梁俊秋

(海宁市中医院 骨关节外科,浙江 海宁 314400)

0 引言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群体多集中在中老年人人群,严重困扰人们健康。发病机制是由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反应累及至胫股关节单间室所引发,单髁置换术(UKA)对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存有效治疗作用,在临床中,相比胫骨高位截骨术(HTO)和 TKA 术,更具良好效果及治疗独特优势性,应用效果较为理想[1]。近年来,单髁关节置换手术技术、假体设计、手术器械等随科技进展以逐渐趋向于完善,其中以微创技术在单髁关节置换中使用效果更为理想,因微创技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行手术后对患者骨关节功能影响极小,因此患者在治疗中耐受度较高,广受患者青睐[2]。基于此,本文就院中采用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治疗,UKA手术技术应用效果做分析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科经小切口(5.5~6)cm,UKA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共94例,其中男40例,女54例,年龄57~78岁,平均(66.05±1.45)岁,体重60~78 kg,平均体重(67.13±1.87)kg,体重指数(BMI)21.42~24.98 kg/m2,平均体重指数(BMI)(23.03±0.17)kg/m2。Ahlback分级Ⅰ~Ⅲ期,伴有内翻畸形,平均6.38°。屈曲畸形平均7.08°。术前常规的免费为病人3D打印患膝关节1∶1模型,以预先确定术中所用假体的型号,节约手术时间。

1.2 使用假体。本组患者中有7例采用LINK公司的内侧sled假体,使用Biomet公司第3代Oxford单髁假体对患者病变关节进行置换,置换后采用骨水泥对其进行固定。

1.3 手术操作。手术操作均采用小切口5.5~6 cm进行置换,采取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麻醉,在仰卧位下,采用LINK公司的sled假体时,使用常规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体位;用Biomet公司第3代Oxford单髁假体对患者病变关节实施置换时,以专用下肢托架支撑患肢,气囊止血带压力设定至(350毫米汞注)(1 mmHg=0.133 kPa)。取膝内侧切口,上端起髌骨内侧缘中点,下至关节间隙1.5 cm处,全长约5.5~6 cm。从切口处开展,逐层游离关节腔周边组织,使其袒露,同时清除的髌腱下脂肪垫,使用咬骨钳,固定并清除多余增生的骨组织。对前交叉韧带、外侧关节软骨状实施查验,况良好行UKA。如果查验可见关节间室多处累及,或前交叉韧带完整度欠佳,则改为全膝置换术。单髁假体置入时,股骨侧行髓内定位,以截骨导向器对股骨远端截骨进行探查,推测并预估假体型号、对应截骨模块。采用LINK公司的sled假体时,股骨侧使用术前3D打印的股骨侧截骨导板进行股骨侧成型,安放股骨需过度屈曲膝关节。行试模测量后,根据结果置入假体。切口采用脉压冲洗器对其进行充分冲洗、消毒,后置入引流管实施术后引流,充分止血后,在屈曲45°位缝合切口。

1.4 术后处理。术后24 h,根据引流情况规定引流时间,如无异常可拔除,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抗生素2天,低分子肝素,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术后第1 d,采用被动运动方式对踝关节、跖屈、股四头肌主动收缩等开展康复训练,至第2~3 d,行屈膝、直腿等功能性锻炼,拔除引流管后,辅助并鼓励患者下床做早期活动。结合中药治疗将术后分为早、中、晚期进行辨证施治[3]。术后7 d,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治疗,用药血府逐瘀汤,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组方做适度加减;术后14~21 d,行健脾和胃治疗,组方补中益气汤,适度加减;术后28 d左右,给药地黄饮子加减。

1.5 疗效评估。膝关节评分标准(HSS)-HSS评分,评估疼痛、关节功能、活动度、肌力、畸形等,膝关节评分85~100为优,70~84为良,60~69为可,60以下患者关节功能较差。疼痛:标准视觉类比量表(VAS)-VAS评分,0为无痛,1~3为轻度,4~6为中度,7~9为重度,10为极度。患者自觉疼痛程度标记疼痛强度[4]。

1.6 统计学分析。采集资料建立数据库,导入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术前术后的均值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2 结果

94例病例中,HSS评分由术前49.4分增至90.2分,优良者达92%。术后1膝疼痛不缓解,仍有中重度疼痛,膝关节疼痛缓解率98%。VAS评分由术前6.46分降至2.80分。膝屈曲度达到平均 127.53°,详见表1。

表1 UKA术前术后比较

3 讨论

UKA技术在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治疗中存良好手术效果,因手术技术存科技行,因此效果较其他方式更为理想。首先,截骨量、内侧间隙张力、下肢力线的监测,对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存影响性,准确测量截骨,采用适宜厚度假体,能够对因疾病所致内翻畸形、重建力线功能恢复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主张内侧间隙“松紧适度张力”的原则,通常保留1~2 mm间隙[5]。反之,内侧张力过紧,则会将应力负荷过度至外侧间室,以此使外侧间室骨关节压力过大,从而预后复发风险将明显增加。而实施后出现过度矫正情况,则会导致侧间室磨损加剧,而矫正不足,则对会导致假体负荷升高,影响人工关节寿命。内侧过紧或者过松,都会导致术后活动半月板假体的脱出[6]。其次,微创UKA与TKA不同,微创UKA术中只需显露胫股关节间室病变位置,通常6 cm长的切口,术中采用切口移动技术和胫骨徒手截骨技术,以及股骨侧3D打印截骨导板的应用,并在术中过度的屈曲膝关节,满足手术操作视野,并顺利的截骨和安装假体。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实施5.5~6 cm切口,不切股四头肌,不翻髌骨,对伸膝装置安置操作无明显干扰。因此,术后患者恢复进程较快,加之手术伤口较小,患者术后疼痛感受较轻,第1 d即可直腿抬高,3日内膝关节屈曲可达90°。最后,假体安放位置,对韧带假体撞击、运动轨迹等存在影响,位置不佳,可导致后倾角度增大、内翻几率升高,由此导致假体接触面应力点转移至内侧后侧,从而使患者预后出现胫骨假体松动、聚乙烯磨损、骨折等情况,影响治疗效果。另外,以骨水泥对单髁假体实施固定,使用期间,应就组织中清除多余骨水泥、碎屑等做充分清理,由此降低术后关节绞锁、假体撞击等情况发生。总之,只有把握住手术要点,才能保证 UKA的质量[7]。

综上所述,小切口单髁置换技术相对于全膝置换和胫骨高位截骨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术后关节本体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接受度高等特点,对患者康复、骨关节功能恢复存积极影响。本次研究采集样本较少,预后跟踪时间短,中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猜你喜欢

间室骨性屈曲
基于MRI 测量正常成人半月板厚度的形态学研究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胫骨高位开放截骨并微骨折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植入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研究
钛合金耐压壳在碰撞下的动力屈曲数值模拟
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骨性Bankart损伤合并Hill-Sachs损伤对盂肱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关节镜下治疗肘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僵硬短期疗效观察
对开门冰箱冷藏内置变温室性能提升技术研究
外侧间室软骨退变程度在内侧单髁关节置换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术前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