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张仲景运用甘味食疗药顾护脾胃的思想

2021-09-21李超兰刘珊赵婷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1期
关键词:张仲景

李超兰 刘珊 赵婷

【摘要】顾护脾胃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学术思想,其临证擅用甘味食疗药。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张仲景组方遣药时常用羊肉、胶饴等温中补虚,白蜜、鸡子黄等滋阴润燥,薯蓣、粳米等补脾养胃。为后世运用甘味食疗药物顾护脾胃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脾胃观;甘味药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1-0012-03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Edible Sweet Medicinals on protect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 by Zhangzhongjing

LIChao-lan1, LIU Shan2, ZHAO Ting2*(1.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2.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Abstract]Protect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s an important academic thoughts in . In clinical compatibility, Zhangzhongjing always chose mutton and cerealose to warm the middle energizer, chosewhitish honey and egg yolk to nourish Yin and moisten dryness, chose dioscoreae and japonica rice to invigorate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hid study will contribute to the application of Edible Sweet Medicinals on protect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Zhangzhongjing; Shanghan Zabing Lun; thoughts of Spleen and Stomach; Sweet Medicinals

張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创制的经方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在现今临床应用广泛。其中,甘味药在经方的配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1-2],有助于调补脾胃,充养化源,扶助正气。体现了张仲景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3-5]。

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逐步引起大家重视。张仲景在治疗疾病及药后调护等过程,常用的甘味药多属药食同源药材[6]。据统计,《伤寒杂病论》中归脾经及功效主治与脾有关的药物近三分之一,其中甘味药占二分之一。[7]张仲景处方用药时常见药食同源甘味药胶饴、薯蓣(山药)、鸡子黄、白蜜、葛根、人参、粳米、小麦、大麦、大枣、甘草、薏苡仁等,在健脾补虚、助脾健运、调护脾胃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1 温中补虚

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胃互为表里,关系密切。张仲景继承《内经》之脾胃思想,《伤寒论·平脉篇》云:“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食饮入中焦,酝酿精微上行于心,心化血充盈于脉。阐释出脾胃生化血、脉的生理过程,为六经形成奠定物质基础[9]。若脾胃虚弱,则难以发挥充养作用。脾阳亏虚,虚寒内生,寒凝气滞,故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脾阳虚衰,运化失权,则纳少,腹胀;脾阳亏虚,温煦失职,则见畏寒肢冷;脾阳不足,水液不化,泛溢肌肤,则肢体浮肿。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多因脾气虚加重而形成,或因过食生冷、过用苦寒、外寒直中,久之损伤脾阳[10-11]。在《内经》“甘生脾”理论的指导下,若脾胃虚弱应“以甘补之”。

1.1羊肉 羊肉属血肉有情之品,性温味甘,归脾、肾经,具有温脾缓中的功效。在经方中用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中,治疗由于血虚有寒引起的“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及“产后腹中疞痛”,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作用。《本草思辨录》中载:“仲圣用治寒疝腹痛与产后腹中?痛,取其气热味甘,足以温脾缓中,因羊肉气热味甘,补气而生血,俾气血得温,温脾缓中,血自散而痛止矣。而药之能温脾缓中者尚有之,兹何以非羊肉不可?”故以羊肉温脾缓中,补虚散寒。

1.2胶饴 胶饴是糯米、粳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补脾益气等功效。清代黄元御《长沙药解》言:“饴糖能补脾精,化肾气,生津养血。”[3]经方中用于治疗虚劳一类气血阴阳俱不足的病证。此类病证单一补阳必伤阴,单一补阴则碍阳,故张仲景善用以甘(温)之药缓肝和脾,建立中气,因中气立则能化气调阴阳,创制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12]。《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用胶饴配黄芪、人参、炙甘草、大枣,治阴阳气血不足,是取其甘温补中益气之功用,同时还能发挥缓急止痛之功。另张仲景用大剂饴糖,配伍桂枝,辛甘化生阳气之源,温中益气,使中气强健,不受肝木之侮。再佐姜、枣、草,温胃散寒,益气补虚。肝脾调和,阴阳相生,中气建立,皆痊诸症。

1.3人参 人参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具有益气固脱、扶正补虚等功能。《本草思辨录》列举仲圣之方,人参补虚运用之广,“补脾如理中丸、黄连汤,补胃如大半夏汤、甘草泻心汤……皆不胜其指数,参之补可不谓广也乎。”《本草害利》也说人参“其性主气,凡脏腑之气虚者,皆能补之”。人参的主要成分為人参皂苷,按苷元结构可分为二醇类、三醇类和齐墩果酸类三类。人参提取物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可使正常动物或贫血动物的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当骨髓受抑制时,人参增加外周血细胞数的作用更为明显。人参总皂苷可促进各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张仲景运用理中丸治中焦虚寒,其可温中祛寒,健脾益气,取人参补中益气,气充则阳旺,与其他三药合用,共奏温运脾阳之功。

2 滋阴润燥

胃喜润勿燥,若热病后期,或气郁化火,或吐泻太过,或过食辛温香燥,会耗伤胃阴。胃阴不足,虚热内生,胃失濡润,气失和降,则胃脘隐隐灼痛;胃中虚热扰动则饥,然胃虚失于和降,故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见干呕;胃阴亏虚,阴津不能上滋,则口燥咽干。

2.1白蜜 白蜜性味甘平,归脾、肺、大肠经,具有补气养阴等功效。《神农本草经》谓白蜜“安五脏之不足,益气补中”,《别录》谓白蜜可“养脾气”,均说明白蜜有补脾益气、滋阴润燥之功。张仲景用大半夏汤治疗“胃反呕吐者”,此方补虚安中,降逆润燥,当中白蜜补胃滋阴,以润阳明之燥,达到止呕目的。

2.2鸡子黄 鸡子黄性甘味平,具有滋阴养血,益胃除烦的功效。《长沙药解》谓之能“补脾精而益胃液”。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鸡子黄中的卵磷脂有调节血脂、滋补强壮、改善皮肤营养等作用[13]。张仲景用黄连阿胶汤治“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方中“鸡子黄,气味俱厚,故能补形,昔人谓其与阿胶同功”,鸡子黄甘以补血,滋阴养血。另张仲景用百合鸡子黄汤治“百合病吐之后者”以养阴除烦和胃,其中鸡子黄滋润胃阴,和胃止吐,益胃除烦。

3 补脾养胃

脾与胃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互为表里。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主运化、消化水谷并转输精微和水液,脾主升清,上输精微并升举内脏,脾喜燥恶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喜润恶燥。脾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运相助,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过程,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脾胃功能正常,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其养。张仲景组方遣药时充分考虑攻邪不伤正,顾护脾胃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14]。

3.1薯蓣 薯蓣,今称山药,性味甘平,归肺、脾、肾经。《神农本草经》载薯蓣“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本经疏证》谓“薯蓣,主伤中补虚羸,即补中益气力也”,即山药益气补中,具有补脾功效[15]。现代药理学证实,山药中的活性多糖是其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如免疫增强活性、抗病毒活性、保肝活性、胃黏膜保护作用、抗氧化、突变活性以及降血糖和调节胃肠道活性[16]。薯蓣丸治“虚劳诸虚不足,风气百疾”,其中桂枝、防风等祛邪散风,有伤脾胃,故方中薯蓣用量独重,薯蓣用量三十分,是方中其他药物用量的3~15倍,取其不寒不热,不燥不滑,脾肾兼宜,补脾为主,体现了张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

3.2粳米 粳米性味甘平,归脾、胃二经。张仲景用粳米共见7方,用米粥者近30方之多,盖粳米具有补益脾胃、顾护胃气、培补汗源等功效。《本草蒙筌》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本草思辨录》谓“粳米,平调五脏,补益中气”。如前述竹叶石膏汤,清热补虚同时,粳米、甘草和中养胃。诸药合用,清热而不伤胃,补虚而不留邪。张仲景治阳明热盛证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及白虎加桂枝汤,佐粳米、甘草甘温之品,并“米熟汤成,温服”,是以和中护胃,防止石膏等大寒伤中之弊[17]。又如桃花汤、附子粳米汤,张仲景取粳米甘缓和中;麦门冬汤中,取其养胃益气以生津;用于乌梅丸中,则取其赋形和胃。除此之外,张仲景用峻猛之药后,多需“啜热稀粥”,一来顾护中州,而来使胃之气津充足,均体现了顾护脾胃的思想。

3.3小麦 小麦味甘性凉,归心、脾、肾经。具有健脾和中之功效。《本草拾遗》谓:“小麦面,补虚,实入肤体,厚肠胃,强气力。”《本草再新》谓能“健脾”。张仲景用厚朴麻黄汤治咳嗽喘气痰多,该方宣肺散饮,止逆除烦,在用石膏大寒药物时,小麦可健脾和中,故张仲景组方时加之以养正安中。张仲景用白术散方后若呕且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取小麦健脾和中止呕之效。

3.4大麦 大麦性甘,具有补中和胃的功效。张仲景用硝石矾石治黄疸,意在祛湿除邪,属攻伐之剂,且金石类类药物本有伤胃损气之弊,故张仲景以大麦粥汁,和复方寸。此取大麦益气和胃,顾护中焦之功。

3.5大枣 大枣性味甘温,归脾、胃经。具有调养脾胃、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调和药性,益阴和营之功效。《本草纲目》称枣为脾之果,《本经》谓大枣“安中养脾……补少气”。张仲景组方擅用大枣,共计65方,频次高,用量大。张仲景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和解少阳,组方中使用大枣共十二枚之多,以益气和中,而脾胃安和。薯蓣丸中大枣用至百枚,皆取大枣补中益气之功能,以补肺胃。张仲景用甘麦大枣汤治妇人脏躁,大枣十枚以养血安神。再如十枣汤,方中甘遂、大戟、芫花皆有毒,易伤脾阳而致洞泄之变,故用大枣十枚,于峻下逐水之时不忘顾护胃气[18]。张仲景常以甘药监制诸猛峻之品 ,此乃甘味药运用之一大特色。

3.6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诸经。具有补气和中、调和脾胃、调和诸药等功效。《本草汇言》载“甘草能‘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主要含三萜皂苷类和黄酮类成分。甘草水提物能增加胃粘膜细胞的己糖胺成分,保护胃粘膜使之不受损害;甘草酸与锌的络合物甘草锌町促进消化道上皮细胞再生,刺激胃粘膜上皮细胞合成和释放有保护作用的内源性PG。张仲景用甘草总计124方,占张仲景方之1/3,张仲景用“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比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张仲景用甘草泻心汤,本方即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用甘草之甘补中之虚,缓中之急。张仲景治虚热肺痿用麦门冬汤止逆下气,不但重用麦冬甘寒以润养肺胃,妙处在于治燥不避甘温苦降,配伍参、草、枣、米温养脾胃,建立中气,俾脾气健运,上承于肺。其中取甘草健脾和胃之功能,使胃得养而气能生津[19]。张仲景治“伤寒,……渴欲饮水”用白虎加人参汤,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用竹叶石膏汤,均取甘草护胃生津养液。除此之外,张仲景在泻下剂中使用甘草可缓和泻下剂的峻烈,于温剂中用甘草可缓和姜、附、乌头燥烈之性,于攻剂中用甘草可缓中补虚之功过[20]。张仲景治肝脾不和以疏肝理脾之四逆散为首选。重用柴胡、白芍、枳实透邪解郁、疏肝理气的同时,佐以甘草益气健脾,调胃和中。

3.7葛根 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本草正义》载:“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仲景用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生津舒经,取葛根升腾津液,疏通经脉之功。仲景用奔豚汤疏肝泄热,降逆平冲,取葛根升清降浊,和胃降逆之功。

3.8薏苡 仁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具有健脾止泻等功能。《本草纲目》谓“薏苡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仲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取薏苡仁“甘淡微寒……健脾益气为主”之功效;仲景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方中薏苡仁利气祛湿;仲景用薏苡附子散治“胸痹缓急者”取薏苡仁除湿宣痹。

张仲景善用药食同源药材,组方遣药之时用药适宜,配伍严谨,处处体现顾护脾胃之思想[21]。《内经》云:“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中医学强调人身机体的整体统一性,无论是六经病还是他脏病张仲景均从脾论治[22]。方药配伍方面,常采用大枣、甘草,顾护中气;药后调护方面,使用攻逐之剂时必佐以大枣或热粥,顾护脾胃;剂型运用方面,常采用峻药丸服,寓攻于补,寓补于攻,袪邪不伤正,保护阴阳平衡。而甘能健脾,令脾胃之气旺盛,张仲景运用药食同源甘味药温中补虚、滋阴润燥、补脾养胃,充分發挥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之功效,疾病得治之时护胃健脾地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为临床运用药食同源的甘味药健运脾胃,补益后天之本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顾晔, 赵建辉, 钟玲. 浅论叶天士对甘味药的临床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8): 3800-3802.

[2] 张卫, 张瑞贤. 中药“五味”理论溯源:味的起源[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2, 34(1): 60-62.

[3] 马加路, 王宁, 陈宪海. 基于治未病思想浅析《金匮要略》脾胃观[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 18(6): 35-36.

[4] 周奕, 华碧春. 《伤寒杂病论》中“和百药”药对的应用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 33 (2) : 230-235.

[5] 张静雅, 曹煌, 龚苏晓, 等. 中药甘味的药性表达及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J]. 中草药, 2016, 47 (4) : 533-539.

[6] 谢果珍, 唐雪阳, 梁雪娟, 等. 张水寒. 药食同源的源流内涵及定义[J]. 中国现代中药, 2020, 22(9): 1423-1427, 1462.

[7] 马跃. 李东垣. "从脾胃论治"思想探析讨[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6(5): 868-870.

[8] 钟霞, 焦华琛, 李运伦. 《伤寒论》补土思想管窥[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22(1): 197-200.

[9] 符甜甜, 杨鹏斐, 刘艳霞. 张仲景顾护胃气经方运用探讨[J]. 中医研究, 2019, 32(10): 4-6.

[10] 常虹, 吴焕波.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J]. 中医研究, 2017, 27 (8) : 8-10.

[11] 韩慧, 梁金荣. 《金匮要略》重视脾胃思想探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 24(10): 12-13.

[12] 王桂彬, 尹炳驿, 刘兴兴. 《伤寒杂病论》“重胃气”思想初探[J].中医学报, 2021, 36(3) : 478-481.

[13] 赵晓东, 杨承之, 肖狄, 等. 黄连阿胶汤治疗不寐机制探讨及验案举隅[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11) : 5253-5255.

[14] 王飞, 黄雅慧. 论《金匮要略》的顾护脾胃观[J]. 现代中医药, 2016, 36(3) : 58-59.

[15] 何流, 刘鹏, 邱模炎. 甘味药在张张仲景治疗虚劳病中的应用探析[J]. 中医杂志, 2018, 59(10) : 890-892.

[16] 刘丽杰, 王璐瑶, 孙玉婷, 等. 东北不同地区细毛长山药品质分析及药理活性成分比较[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1, 36(2) : 308-313.

[17] 朱光海, 郭利华. 基于“脾胃内伤, 百病由生”理论探讨顾护脾胃对肿瘤患者之重要性[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9, 26(4): 127-129.

[18] 黄晓芬, 李娟, 李金田, 等. 论《伤寒论》保胃气思想[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9 (1) : 112-114.

[19] 陈羲之, 王华宁. 张仲景健脾和胃之半夏架构探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 26(20): 7-8, 11.

[20] 袁慧敏, 孙燕, 张玉鑫, 等. 竹叶石膏汤方证与临床[J]. 中医学报, 2021, 36(2): 278-281.

[21] 董冉冉. 《伤寒论》脾胃学说探析[J]. 吉林中医药, 2012, 32(3): 220-221.

[22] 王荣荣. 张仲景从脾论治学术思想探析[J]. 江苏中医药, 2020, 52(2): 12-14.

基金资助项目: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基金一般项目(编号:2021ZY10);浙江省“十三五”第二批教改项目(编号:jg20190642)

作者简介:李超兰,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E_mail:619256340@qq.com

*通信作者:赵婷,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猜你喜欢

张仲景
“堂”的由来
医学家张仲景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三国志》为何不提张仲景
《三国志》为何不提张仲景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张仲景治穷病
张仲景对症下药
善良的打劫
医圣张仲景智拜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