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不同时间段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价值评估

2021-09-21陈美晓衣哲梁琪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1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临床价值针灸

陈美晓 衣哲 梁琪

【摘要】目的:探究在不同时间段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6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与研究组(34例)。对照组实施晚期针灸治疗,而研究组实施早期针灸治疗,就两组的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5.76%),差异显著(P<0.05);研究組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早期阶段,给予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治疗,能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不同时间段;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1-0072-02

The clinical value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CHEN Mei-xiao, YI Zhe, LIANG Qi(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Yangchun People’s Hospital, Yangjiang Guangdong 529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for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A total of 67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7 to March 2020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and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33 cases) and study group (34 case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late acupuncture treatment, while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early acupuncture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study group(94.1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75.76%), th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P<0.05). The scores of social function, physical function, psychological function and material lif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n the early stage.

[Key words]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cupuncture; Different time periods; Clinical value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由原因不明的颈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导致的周围性面部肌肉瘫痪,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疾病[1-2]。当发生周围性面瘫时,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患侧额纹消失或变浅、眼睑闭合乏力甚至闭目露睛,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及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面部不对称症状。中医学理论认为,该疾病的病因多为脉络空虚、卫阳失固、风寒乘虚侵袭面部经络导致的经气受阻、血气运行不畅[3-4]。周围性面瘫主要在春秋季节发作,药物治疗多以消炎、营养神经为主,而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显著优势[5]。但是,在针灸治疗时机选择方面,临床依旧存在较大的争议,对此,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7月-2020年3月本院接收的6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在不同时间段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价值。现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6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与研究组(34例)。对照组男患者17例、女患者16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3.27±5.13)岁;体重45~70 cm,平均体重(60.17±4.28) kg。研究组男患者18例、女患者16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3.21±5.07)岁;体重46~70 cm,平均体重(60.20±4.30)kg。经计算,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周围性面瘫者;年龄≥18岁者;在研究前,患者及其家属已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本次研究符合本院伦理委员会原则要求。

1.2方法 两组的针灸治疗方案一致,具体方法如下:指导患者选取仰卧位,头稍微歪向健侧,主穴:合谷穴、阳白穴、牵正穴、颊车穴、四白穴、风池穴、地仓穴;配穴:鱼腰穴、水沟穴、下关穴、听会穴、迎香穴、颧髎穴、攒竹穴、承浆穴、翳风穴。针灸针型号为28号1.5寸,对上述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合谷穴、风池穴采用泻法,其余穴位采用平补泻法。针灸治疗过程中,需留针30 min,针刺牵正穴,需用艾条进行温针灸治疗,1次/d,30 min/次。对照组实施晚期针灸治疗,即发病后8 d进行针灸治疗;研究组實施早期针灸治疗,即发病后1~3 d进行针灸治疗。以5 d为一个治疗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且每个疗程需间隔2~3 d。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后躯体功能、社会生活功能(GQOL-7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经治疗,患者的鼻唇沟、双侧额纹对称,闭眼皱眉正常,鼓腮不漏气,嘴角无歪斜情况,进食时无障碍与不适感;有效:经治疗,患者的鼻唇沟、双侧额纹接近对称,闭眼皱眉显著改善,进食无明显障碍,且鼓腮不漏气,嘴角仅在微笑时出现歪斜。无效:经治疗,患者的面瘫症状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6]。②GQOL-74:为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该量表主要包括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四个维度,包含20个因子,统计分析总分、维度分、因子分,为了方便计算,将各维度的粗积分转换为0~100的标准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 22.0,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c2检验,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如表1所示,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

2.2两组GQOL-74评分比较 如表2所示,治疗前,对照组与研究组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相当,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更高(P<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由面部神经管出现非特异性炎症所致[7-8]。在中医学中,该疾病属于“歪嘴风”、“吊线风”、“卒口僻”等范畴,多由脉络空虚、血运受阻、风寒邪气入侵所导致[9-10]。周围性面瘫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与学习,而为了促进患者的生活回归正轨,临床需积极予以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

近年来,中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针灸治疗,据相关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针灸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应穴位来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以加快炎症消除,改善患者的面瘫症状[11]。虽然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获得了诸多医学者的认可,但在针灸治疗介入时间方面,临床依旧存在较大分歧。部分医学者认为,在面瘫急性期中实施针灸治疗,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面神经水肿,并加重面神经的损伤[12]。然而,另一部分医学者认为,针对周围性面瘫,早发现、早治疗是促进患者面神经炎症水肿恢复的关键时期。由此可见,针灸不同介入时机是现阶段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所争议的重点内容。基于此,本次研究对不同时期的针灸治疗进行的探究,据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5.76%),差异显著(P<0.05);该结果提示,早期针灸治疗能进一步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这一研究结果与宋洛川[13]的研究结果相似,该研究结果显示,早期针灸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3.55%)明显高于晚期针灸组(80.65%),差异显著(P<0.05)。针灸治疗主要是以活血疏风、调经通络为基本原则,采取泻法、平补泻法刺激穴位,能有效将局部邪气引出,加快患者机体恢复。同时温针灸能通过燃烧艾条来产生热量,并在热量刺激穴位下改善面部神经循环不畅症状。在针灸时间选择方面,早期针灸对面部病灶周围的微循环起着显著的改善作用,这对促进患者康复十分有利。同时,早期实施针灸能逐渐稳定患者的面肌瘫痪症状,使其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尽早恢复。此外,在患者发病的早期阶段实施针灸治疗,能直接作用其局部神经,使其水肿症状快速消除,从而缓解其面瘫症状。而当患者接受早期针灸治疗后,其面瘫症状得以缓解时,则能改善其躯体功能与社会生活功能。故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更高(P<0.05)。

综上所述,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早期针灸治疗能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覃斯妤, 焦琳, 迟振海, 等. 热敏灸联合刺络放血治疗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世界中医药, 2019, 14(8): 1942-1945.

[2] 祝锁斌.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12(1): 192-194.

[3] 孙宁.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17, 25(10): 17.

[4] 王美. 周围性面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的效果评估[J]. 医药前沿, 2018, 8(12): 8-9.

[5] 李喜梅. 毫火针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机选择: 黄石玺教授的经验总结[D].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

[6] 吕雪鹏. 温针灸治疗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 26(12): 98-99.

[7] 刘红平.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8, 10(29): 74-75.

[8] 覃斯妤, 焦琳, 迟振海, 等. 热敏灸联合刺络放血治疗气虚血瘀型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世界中医药, 2019, 14(8): 1942-1945.

[9] 陈磊, 焦鹏, 李方辉. 中药汤剂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9, 14(12): 50-53.

[10] 杨晓凤.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20, 30(5): 142.

[11] 王海琴. 针灸及耳背放血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价值评估[J]. 针灸临床杂志, 2018, 34(8): 32-35.

[12] 祝锁斌.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12(1): 192-194.

[13] 宋洛川. 对比不同时间段采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躯体功能与社会生活功能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 2019, 25(6): 167-168.

作者简介:陈美晓(1985.02-),女,广东人,大学本科,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康复医学。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临床价值针灸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针灸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外科手术治疗颞叶脑挫裂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