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及预后效果观察

2021-09-15黄雪映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3期
关键词:预后效果辅助治疗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及预后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者总计80例,实施以常规的康复手段,采取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40例)与实验组(40例),其中实验组不予其他的联合辅助治疗,而实验组患者采取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情况、腹直肌距离及腰背疼痛改善与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脐上围、脐围、脐下围腹围情况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腹直肌距离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5.00%),腰背疼痛消失率(82.50%)高于对照组(82.50%),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治疗中,实施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缩短腹围,缩短腹直肌距离,获得较高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疗效;预后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4.6; 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3-0057-02

产后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of recti abdominis muscles,DRAM)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普通外科疾病,腹壁松弛膨隆,双侧腹直肌在腹中线部位距离增大,产后6个月后,相对于产前而言仍无法恢复正常[1-2]。为多因素导致,致病率较高[3]。而据相关的研究中指出,超过 2cm 则可导致其脊柱稳定性下降,腰背部疼痛,甚至诱发盆腔脏器脱垂。多以自主训练治疗为主,但部分患者疗效不佳[4-5]。随着DRAM 的问题愈加显著,治疗需求明确增加。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一种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治疗手段,通过电流刺激肌肉收缩,能将功能暂停的神经细胞唤醒,近年来在改善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治疗中已得到充分验证,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女性患者,符合产后腹直肌分离诊断标准;年龄24~40岁;产后 6 周~1年内;治疗期间无生育要求。排除标准:有盆底手术史;生殖泌尿系统炎症;严重的心脑肝肾功能损害疾病;恶露未干净;宫颈 TCT、HPV 检查异常;植入心脏起搏器;有盆腔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或不遵医嘱;因下肢或腰部功能障碍不能完成运动训练的患者。知情同意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者总计80例,实施以常规的康复手段,采取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40例)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29.5±1.6)岁,病程7~32周,平均(10.3±0.2)周。实验组(40例)年龄25~39岁,平均年龄(29.6±1.7)岁,病程7~33周,平均(10.5±0.3)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运动康复疗法:①仰卧,将毛巾折两到三折放在下背部,呼气双腿并拢抬离床面,同时收缩盆底肌群,随着吸气回到起始位,放松盆底肌群;②患者跪位,双手支撑床面,躯干与床面平行,呼气收紧腹部,同时收缩盆底肌群,随着吸气放松腹部和盆底肌群;③患者俯卧位,双肘屈曲90,以双肘及双脚尖为支点将身体抬离床面,头部、肩部、臀部成一条直线,略收紧腹部,呼气时收缩盆底肌群,随着吸气放松盆底肌群。盆底电刺激療法:加拿大生物刺激反馈仪治疗,根据患者对电刺激的适应程度调节频率及强度,配合点刺激进行阴道主动收缩,隔日一次,30min/次,治疗10次。实验组不予其他的联合辅助治疗,而实验组患者采取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

1.3评价标准 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情况、腹直肌距离及腰背疼痛改善与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有效和无效2个等级。有效:腹直肌分离<2cm;无效:腹直肌分离≥2cm。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7]。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_ x±s)表计量资料,组间t检验;用%表计数资料,χ2校验比较计数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情况对照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脐上围、脐围、脐下围腹围情况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直肌距离对照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腹直肌距离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两组腰背疼痛改善与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5.00%),腰背疼痛消失率(82.50%)高于对照组(82.50%),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3。

3 讨论

产后发生了腹直肌分离,为产后女性的多发的与分娩相关疾病,伴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其发生率也呈现了显著的增长。其所产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生理方面,且诱发的相关因素较为复杂。在妊娠晚期和分娩后妇女中十分常见,产后仍有 39%~70%女性的腹直肌不能复原[8]。考虑妊娠晚期,胎儿的发育到了一定程度,且其存在不断增长,超过了子宫和腹壁的承受能力,造成子宫会不断增加导致腹壁出现扩张,而引发的后果为腹直肌会向两侧分离;在内分泌孕激素的作用下、高龄产妇以及多孕多产;妊娠期造成的饮食超量,过度的补充营养物质,不但对胎儿的体重增加的严重,也导致孕妇的体重的增长出现了严重的超标,而上述的原因综合作用下,使得肌肉组织的弹性下降;妊娠后期的分娩的因素造成腹壁的损伤等等均会对肌肉、韧带、盆底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以上的因素共同或者协同的作用下,形成腹直肌分离的结果的诱发的相关因素[9-10]。大多数产妇在分娩后虽然会逐渐自行恢复,临床多以按摩、拉伸训练等自主训练治疗为主,但是疗效不稳定,需要寻求新型辅助治疗。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手段,具有方便、快捷、无伤害属性的优点,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促进肌肉兴奋性,使腹部肌肉被动收缩,逐渐唤醒肌肉受损部位,促进患者肌肉收缩,增强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不断改善患者腹部肌肉功能[11-12]。本研究中,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脐上围、脐围、脐下围腹围情况降低,腹直肌距离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5.00%),腰背疼痛消失率(82.50%)高于对照组(82.50%),差异明显(P<0.05)。考虑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可以更有效的缩短腹直肌的距离,减少腰背疼痛,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治疗中,实施以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可以明显的缩短患者的治疗后的腹围情况,缩短腹直肌距离,获得较高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影, 张洁, 冯艳霞, 等. 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观察[J/CD].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 13(2): 218-221.

[2] 杨柳枝, 熊锦梅, 林善群, 等. 腹部仿生物理疗法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 17(12): 32-34.

[3] 张巍颖, 宋婧, 李环, 等. 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在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12): 1552-1553.

[4] 谢幸, 苟文丽, 林仲秋, 等. 妇产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5] 李欢. 探究电刺激联合腹式呼吸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 2018, 2(7): 51.

[6] 安莉, 刘书霞, 董艳, 等. 盆底手法按摩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9, 34(22): 5155-5159.

[7] 王志瓊, 刘莉. 普林格尔多系统治疗仪配合手法按摩用于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治疗[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7, 32(6): 379-381.

[8] 廖柏丹, 柳元娥, 林立平, 等. 电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 18(7): 85-86.

[9] 王 影, 张 洁, 冯艳霞, 等. 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观察[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 13(2): 218-221.

[10] 兰红霞, 成玲芳, 邓燕妮, 等.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及盆底肌锻炼对产妇盆底康复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 14(22): 74-75

[11] 杨光, 苏翠红, 张燕. 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30(17): 3039-3040

[12] 王青, 于晓杰, 杨欣, 等. 产后腹直肌分离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9, 28(12): 913-916.

作者简介:黄雪映,大专,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主妇女保健诊断与治疗。

猜你喜欢

预后效果辅助治疗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MSCT联合CTPI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研究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养血清脑颗粒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Ⅰ级疗效观察
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肝胆外科患者的预后效果分析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血浆置换在重症肌无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