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吧”“咖”的语素化及其竞争

2021-09-13胡悦玥丁志丛

文教资料 2021年17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竞争

胡悦玥 丁志丛

摘   要: 从“吧”和“咖”的来源和组合方式重新梳理“吧”和“咖”的语素化过程,探究“咖”对“吧”的竞争替换表现,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分析原因。

关键词: 语素化   “吧”   “咖”   对比研究   竞争

1.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研究语素化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语素化的概念。语素是语言单位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即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不能再被分割。在信息互通、网络高度发展的时代,新的语素是可以被创造的,只要新的语素可以被大众所接受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承载一个概念,就可以实现这个成分的语素化。语素化是指原本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转变为语素的过程。表现为小于语素的音节升格为语素和大于语素的语言单位降格为语素,是新语素的创造过程。汉字是语素文字,一个汉字一般是一个语素,现代汉语的语素化大多是音节语素化。刘苹对于音节语素化有很明确的定义:“所谓音节语素化,即由于语言交际的语用需求,某些双音节或多音节单纯词中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升格为表义的语素,并代替整词的意义参与构词或行驶交际目的的一种语言现象。”①现在的用词趋势是用最少的语言符号表达更多的内容,外来语言的进入,让语言构成更丰富,让日常使用的语言更简洁。外来词的语素化是指外来词进入现代汉语之后,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语素,在引进外来词的过程中会发生音节语素化或者音译词直接语素化的现象,语素化之后构词性增强,可以和现有的特定词汇组合成新词,这就是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网吧”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是指提供上网服务的场所。随着咖啡文化进入中国市场,逐渐出现“网咖”这一说法,慢慢地纯粹的网吧被网咖所取代,“网吧”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少,与之相类似的“X咖”这一新兴产业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网上还存在一种和“咖啡”不相关的,明星产业催生出来的“大咖、咖位”一类词。本文就“吧”和“咖”的语素化过程进行探讨,并讨论“咖”对“吧”的竞争替换及原因。

关于语素化问题已有许多人讨论,有的是对整个现代汉语语素化进程的研究分析,比如杨晓黎在《汉语词汇发展语素化问题刍议》②(52-56)一文中探讨词的语素化及形成条件,揭示语素化的发展进程。有的是单独对一个字进行历时的研究,探究一个字是怎样语素化的,比如陈练军《论“壁”的语素化》③(354-363)一文从句法和词法的层面通过文献考察,探究“壁”的语素化过程。有的是对外来词语素化进行分析,比如董晓敏的《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的文化语言阐释》④(30-32)分析了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的两个来源:音译加意外来词和音译外来词,从构词能力分析了外来词语素化,并且详细探讨了汉语词汇特点对外来词存在状态的影响。本文探究的“吧”和“咖”也有学者进行过探究,丁石林在《蹿红的“咖”类词语——论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现象》⑤(128-132)中探究了“咖”的来源,并且从形音位三个角度分析了“咖”这个表音成分的构词方式,剖析了“咖”这个表音成分向语素化、词缀化发展的原因。王玲玲在《现代汉语新语素“咖”》⑥(129-131)一文中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咖”的流行模式和原因。王波在《说语素“吧”》⑦(48-49)中将句末语气助词和我们平常说的“网吧”中的“吧”进行了对比研究。童盛强在《“吧”的语义发展轨迹及语法性质》⑧(53-58)中分析了“吧”的语法性质,并且从“吧”字的发展规律中探讨了“吧”的发展原因。没有人研究“吧”和“咖”的语素化比较和竞争替换关系,本文重新梳理“吧”和“咖”的语素化过程,探讨“咖”对“吧”的竞争替换及原因分析。

2.“吧”和“咖”的语素化过程

2.1“吧”的语素化过程

“吧”的来源是英语的“bar”,“吧”是一个音译加意译的外来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⑨(18)解释:“吧,①酒吧:~台|~女。②供人从事某些休闲活动的场所,有的兼售酒水、食品:网~|氧~[英:bar]”由此可知,英文词bar最初进入汉语时就是指“酒吧”,符合现代汉语词的双音化规则。因为是一个音译词,所以“吧”只是一个音节单位,并不是语素。随着语用的泛化,“吧”在和其他现成的语素结合使用为词的过程中(吧台、吧女、网吧、氧吧)逐渐获得了语素的地位,“吧”以出售某种特定商品的场所的含义被人熟知,并且广泛应用于生活之中,特定的功能和设施及贩卖的商品决定“吧”的用途,使“吧”作为语素被用得越来越广泛,其语素地位越来越牢固。《流行新词语》给“吧”的定义是:“泛指某些具备特定功能或设施、能够满足顾客特定要求、提供特需服务的休闲场所。”⑩“吧”的形成是音译词直接成为构词语素,比如“茶吧”是贩卖茶水的地方,“网吧”是提供上网服务的地方。久而久之引申出了和“吧”相关的一些事物和人物,比如“吧台、吧姐”。

“吧”是一个可以独立成词的自由语素,“吧”既可以独立成词,又可以作为自由语素构词。可以构成“X+吧”结构,也可以构成“吧+X”结构。构成“X+吧”結构时,X是名词性语素,或者少量的形容词构成性质语素。跟“吧”相结合之后组成的词表示有某种特定设施或者售卖特定商品的地点。“吧”也可以和一些动词组合形成动宾结构,“吧”的类推性和灵活性较强。

1.X为名词性或者形容词性语素时,“X+吧”就是名词

茶吧:买卖或品鉴各类茶的场所。

酒吧:指提供酒精类饮料的消费场所。

网吧:指向公众开放的,提供上网服务的营利性场所。

这属于X为名词性的语素情况,与之相类似的还有“餐吧、茶吧、串吧、果吧、迪吧、画吧、啤吧、琴吧、球吧、影吧、玻璃吧、咖啡吧、书吧”。还有少量X为形容词性语素形容“吧”的性质的语素,比如“清吧”是指以轻音乐为主,氛围比较安静清幽的酒吧,与之相对应的是“热吧”和“闹吧”,是指环境十分热闹,有热舞女郎的酒吧。“X+吧”这个名词性结构进入句子中充当的是主语或者宾语,例如:

(1)网吧“人脸识别”强制上线(中国青年网2020-08-21)

(2)“清吧”开启民谣水湾夜游季,葛仙山镇乡村游培育“夜经济”(搜狐网2019-05-08)

(3)尼泊尔前国王现身迪吧,热舞成网红(手机搜狐网2019-11-17)

(4)“夕阳琴吧”在朝阳社区的支持下,于今年六月底成立。(淮海晚报2019-08-28)

在(1)(2)两句中,“网吧”“清吧”都是主语,(3)(4)句中“迪吧”“琴吧”都充当宾语的成分。

2.“X”为动词性语素时,如“泡吧”,“泡”有沉浸的意思,表示沉迷于酒吧生活的行为。“X+吧”为动宾短语,“吧”为名词。其实可以看成“泡酒吧”的简称。如果这种动宾结构的用法进一步泛化,出现更多的“动+吧”的形式,那么“吧”极有可能获得词类地位。这样,“吧”就可能经历这样一个词化的过程:非语素音节——语素化——词化。例如:

(1)全球五大最古老的酒吧,揭秘古人的“泡吧”方式。(搜狐网2020-10-14)

(2)又有中国国奥球员泡吧违纪,等待他们的是中国足协、俱乐部严惩。(解放日报2020-06-08)

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泡吧”是动宾结构。

3.在“吧+X”这个结构中,X是表人或物的名词性语素,跟“吧”结合之后组成的词表示和“酒吧”有关的人或事物,是名词性结构,例如:

吧台:指酒吧向客人提供酒水服务的工作区域,是酒吧的核心部位。

吧员:指在酒吧工作的服务人员。

与之类似的还有“吧椅、吧姐、吧哥、吧客、吧仔、吧座、吧费、吧友”等。这些名词在句中充当主语或者宾语。

(1)英国一酒吧装设电围栏阻止顾客靠近吧台。(环球网2020-07-20)

(2)在这款极其符合人体工学的吧椅中间,盘绕着一根带有图案的时尚线绳,可用于连接电源。(新西兰天维网2013-07-02)

(3)“淡定号”吧姐吧哥的精彩表演,让堵车压力一扫而光(凤凰网2011-09-28)

在(1)(2)句中的“吧台”“吧椅”充当的是宾语,第(3)句中的“吧姐”“吧哥”充当的是定语

综上所述,在“X+吧”的结构中,当“X”为名词性语素或者形容词性语素时,“X+吧”为名词,充当主语或者宾语,当“X”为动词性语素,“X+吧”为动词时,就成了一个动宾结构。当是“吧+X”的结构时,表示和“吧”有关的事物和人物,在句中充当主语和宾语。

2.2“咖”的语素化过程

“咖”的语素化过程有两条路径。根据来源的不同,我们将有“咖啡”义“的“咖”字称为“咖1”,将从闽南语方言发展而来的“大咖”义的称为“咖2”。“咖1”和“咖2”是一对没有语义关联的同音语素,下面对“咖”的两条语素化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2.2.1“咖1”的语素化过程

先看“咖1”,“咖”这个字最初是音译单纯词“咖啡”中的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大多是以“咖啡”组合出现的语素,“咖1”源于英文“coffee”,是音译词“咖啡”脱落后一个音节“啡”然后和其他语素组合成新词,如“网咖”“猫咖”“狗咖”,使“咖”语素化,获得了语素的地位。在现代汉语中很早就出現了“咖”的语素化现象,比如形容和咖啡相近的颜色时,往往说“咖色”“浅咖”。人们会选用“咖”而不是“啡”表示“咖啡色”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从来源来看,“咖”的音节具有稳定性,功能性强大。咖啡一词源于古希腊语“kaweh”,也有一种说法是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的一个高原地区,该地区被称为“kaffa”,其他对于咖啡的记录是奥斯曼帝国征战全球的时候带着咖啡,当时穆斯林等宗教是有明确的禁酒令的,当咖啡进入到他们的生活时,成为酒的替代品,并被命名为“kahve”,使咖啡在欧洲传播开来,以“coffee”一词被大家熟知,这个音译词进入中国之后,翻译为“咖啡”。从它的发展来源和名字命名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不管后面的音节读音怎么发生变化,“咖啡”一词的前头音都读作“ka”没有改变,所以大众自然而然地选择用“ka”这个前头音读音表示“咖啡”这种颜色。第二,“咖”比“啡”的辨识度高,同音语素少。在闽南语方言的“大咖”没有被大众所熟知时,“咖”只代表“咖啡色”这一含义,“咖”为“ka”的这个读音的只有“咖啡”一词,但是“啡”可以组成“吗啡”“咖啡”这两个词,为了不出现歧义,在代表“咖啡色”时会选用“咖”。“咖”在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单独代表“咖啡”的含义,我们称之为语义泛化,语义泛化就是概括成更抽象的语义融入语素中参与构词。

在网吧成功“转型”为网咖之后,“X+咖1”的形式变得丰富多样,X不仅限于“网”,只要可以满足某种特定需求,有咖啡、甜品提供的场所,就可以称之为“X+咖1”,很多人喜欢宠物,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购买,或者没有时间照顾。“猫咖、狗咖”这类店铺的产生,让很多年轻人即使不养宠物,也可以在这种店铺里面体验和宠物互动,一般的运营方式是买店内的咖啡、甜点就可以免费和店内的宠物互动。“咖1”是定位语素,只有“X+咖1”表地点这一种形式。“咖1”的组成结构很简单,“X”为名词性语素,和“咖1”组合之后,“X咖”是一个名词性的结构,表示某种场所,例如:

(1)网咖未绝,只是逐渐凋零。(新浪手机网2019-05-29)

(2)“猫来了!喵!”杭州一下子开了十几家“猫咖”。(杭州网2018-01-26)

(3)猫咖,狗咖、鸭咖……“云吸宠”成年轻人的日常。(中国新闻网2020-08-12)

在这三个例句中,可以很清晰地发现“X+咖1”是名词性的结构,充当主语和宾语成分表示满足某种需求的场所。

2.2.2“咖2”的语素化过程

随着语言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促进,“咖”的语素化还出现了一种情况,我们将它称之为“咖2”,对于“咖2”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来自闽南语俚语“大咖”,台湾对艺人的地位有分级,将艺人分成A咖和B咖,从这延伸出现了“咖位、综艺咖、怪咖”等词语,“咖”在此处为人物的意思。第二种说法是来自粤语的“大卡司”,“大卡司”是从英语“cast”音译而来的,《牛津词典》对于“cast”有以下几种解释“1.投掷2.形状,外观,外貌3.特性,特点4.角色、演员”{11}(297)。“咖2”这个词取了“cast”的名词意义“形状,特性,角色”,取了前头音用“咖2”代替。在上文中说到“咖2”是从方言中转变出来的语素,方言来源有两种说法,有说是来自闽南语,有说是来自英语的“cast”,但是两者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都引申为某一方面的达人,也可以表示某一类人的地位或者特征。“咖2”的组成比较复杂,“咖2”是一个不定位语素,既可以是“X+咖2”的形式,又可以是“咖2+X”的形式,既可以表示人物,又可以表示地位,“X”可以是形容词性语素、名词性语素、动词性语素。

2.2.2.1X为名词性语素时,例如:

电影咖、电视剧咖:指的是一个艺人偏重于拍电影还是电视剧。

声咖:以声音见长的艺人,可以是歌手或者配音演员。

综艺咖:指在综艺节目中让人印象深刻,有很好的综艺效果,给观众带来欢乐的艺人。

咖位:与闽南语中的“大咖”有一定的关系,台湾把演艺圈分为几个等级,咖位就是表示一个艺人的等级。

与之类似的还有“夜店咖,社会咖,资源咖,剪辑咖”等,例如:

(1)出道就获金钟奖,拥有“整容式演技”,他从电影咖变成了电视剧咖。(新浪网2020-02-01)

(2)周深是一位歌手,但是最近却成了“综艺咖”。(新浪網2020-09-19)

(3)咖位升级,行业领袖对话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福布斯中文网2020-07-27)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X为名词时“X+咖2”或者“咖2+X”是名词。

2.2.2.2X为形容词性语素时,只有“X+咖2”这一种形式,X可能是修饰词,表示明星这一类人或者X做定语指出某类人的特点。例如:

大咖:指地位高的大明星。

时尚咖:指时尚的品位突出的人。

怪咖:形容行为举止或性格很怪异的人。

与之类似的还有“烂咖,小咖,A咖,B咖,糊咖”等,例如:

(1)全国政经大咖同台论道成德,同城化解码都市圈时代的财富与机遇。(手机搜狐网2020-09-29)

(2)海澜之家全年爆点不断,这才是行业A咖。(新浪财经2019-12-21)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X为形容词时,“X+咖2”这个结构是名词性结构。

2.2.2.3X为动词性语素时,表示咖位的变化,例如:

抬咖、升咖:表示咖位的提高。

降咖:表示咖位的降低。

例如:

(1)粉丝强行抬咖,希望宋茜比肩杨幂赵丽颖?(新浪网2020-02-21)

(2)李现爆红后接新戏甘愿降咖作配角。(新浪网2020-09-24)

无论是“咖1”还是“咖2”都属于音译词脱落某个音节后产生的新语素。这两个语素在意义上是没有任何关联的,来源完全不一样,只是进入现代汉语中被人们用“咖”这个字代替,所以“咖1”“咖2”属于同音语素。

3.“咖”对“吧”的竞争替换及其原因分析

3.1“咖1”对“吧”的替换表现

现在“咖”对“吧”的替换只存在于“咖1”对“吧”的替换,以“网吧”和“网咖”为例,2009年,全国第一家的网咖在上海成立。现在在百度新闻搜索“网吧”“网咖”的词条会出现以下的新闻:

(1)“向陋习宣战,为文明点赞,网吧变网咖,环境和管理都变好了。”(中国台州网2020-09-23)

(2)“网吧变网咖,一字之差,行业发展前景与困惑并存。”(腾讯大楚网2016-04-01)

(3)西宁网吧迎来转型蜕变时代,由“吧”变“咖”。(青海新闻网2015-09-220)

现在许多城市已经看不到“网吧”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网咖”,报道表明网咖的出现是网吧主动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转型升级的蜕变之一。从这篇报道中可以看出,“网咖”替代“网吧”已经是大势所趋,虽然现在“网咖”并没有完全取代“网吧”,但是已经大面积覆盖。据统计,在网咖兴起之后,衰落的网吧找到了新生道路,开始向网咖转型,2016年最大的网咖集团“网鱼网咖”在一流商圈开了700多家门店,大量网咖转型为网咖,还有的地区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鼓励网吧向网咖转型。2016年至2018年百分之七十二的网吧已经被网咖替换。“咖”对“吧”的替换已经是一种趋势,在很多城市地区很难见到网吧的身影。

不仅是“网吧”向“网咖”转型,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产业慢慢地“转型”,“咖”替换“吧”的趋势日渐明显。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迅速变化,大众不再沉迷于“酒吧”,反而更注重情调与酒的口味,“酒咖”应运而生,一个又像咖啡厅又像酒吧的地方,没有酒吧的嘈杂,却可以品尝酒,反而更有情调,所以有不少酒咖出现在市面上。酒咖受众面更广,更受现在年轻人的欢迎。不少新闻和文章将酒吧和酒咖进行对比,在描述酒吧时用到的词都是“嘈杂、纸醉金迷、两眼发黑”等,但是对于酒咖的描述是“啤酒超市、故事性、情调”等,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大众的情感偏向:更倾向于酒咖。在企查查这个软件中可以查到的酒咖就有2691家,虽然没有网咖替换网吧那样的速度和覆盖率,但是酒咖产业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现在市场上还出现了“琴咖”的说法,在搜狐网查到一个新闻标题:“青岛琴咖壹号公馆突然停课,家长退费无果。”在此之前大众都称其为“琴吧”,查百度词条可以发现,现在“琴吧”的说法并不多,反而有不少带有“琴咖”名字的产业出现在搜索内容之中。“琴吧”变“琴咖”,换了一个字之后摇身一变成为环境更优良、收费更昂贵的学琴学声乐的场所,吸引着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到“琴咖”培训。所以“咖”对“吧”的替换不是一种偶尔出现的现象,而是一直在发生的,种种迹象表明“咖”一直在无形中慢慢替换掉“吧”。

3.2原因分析

“咖”对“吧”的替换,既有语言内部发展的原因,又有社会发展等外部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3.2.1内部原因

第一,语义的融合。“咖”有两种不同的语义,“咖”的语义比“吧”丰富一些,一个是表“咖啡”义的“咖1”,另一个是表示人物或者地位的“咖2”,但是“吧”只有一个“酒吧”语义。虽然“咖1”和“咖2”是一对同音语素,二者语义上没有关联,会让大众有一定的联想性,使“x+咖”比“x+吧”具有更大的语义联想空间,使消费者有更高大上的心理满足感,因而更有语义竞争力。在查新闻词条时查到了一篇平阳县传媒中心发出的新闻,标题是:“网吧变网咖——‘咖位大了环境管理有了”。从这个标题可以发现,这个新闻标题涵盖了两个“咖”的语义,这是一种语义的融合,体现了“咖”的语义优势,足以见“咖”的语义联想空间、发展空间比“吧”这个只代表一个意义的语素大很多。多义语素会带来模糊性,也会带来兼容性。

第二,使用频率的变化。一个字之所以可以语素化,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它的使用频率高,使用频率高就需要它有一定的类推性。张博在《“语素法”“语块法”的要义及应用》中说道:“类推的词汇能力是构词成分和构词模式的能产性,只有能产的构词成分和构词模式才能规则化构词,才有类推的空间。”{12}(12-24)网吧的逐渐没落间接导致“吧”语素使用频率的降低,因为在市场“网吧”的字样变少,“网咖”的字样变多,所以人们对于“吧”的使用频率随之降低,“咖”的使用频率显著上升。“吧”和“咖”都是外来音译词转变而来的语素,但来源不一样,“吧”就是音译词直接成为构词语素,“咖”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音译词脱落某个音节后成为构词语素,另一种来源于闽南语方言,“咖”的两种不同来源导致“咖”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这两个语素在意义上面没有任何关联,来源也完全不一样,只是进入现代汉语中被人们用“咖”这个字代替。在构词方式上,“吧”是不定位语素,不能独立成词的半自由语素,既有“X+吧”的形式,又有“吧+X”的形式,X可以是表示某种设施和功能或者某种商品的名词性语素,也有少量的形容词形容酒吧的性质,也可以是动词表示去酒吧的这一动作。网咖是由网吧转型升级而来的,“咖1”是定位语素,也就是只有“X+咖1”这一种结构,X为名词,“咖2”是不定位语素,也就是有“咖2+X”和“X+咖2”两种结构,X可以是名词性语素,形容词性语素和动词性语素。“咖”不仅是代表咖啡这一个意义,还可以表示角色、身份一类的词,所以“咖”的使用频率提高了。原本的一些和“吧”相关的词语,逐渐向“咖”转变,虽然不是所有和“吧”相关的都转化为“X咖”,但是这个现象普遍存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最直观的例子是现在很多城市已经看不到网吧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网咖。

3.2.2外部原因

第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大众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人们对于网吧这类的营业性场所有了新的要求,人们所需求的不仅是一个可供上网的场所,还是一个更安静、更高雅的场所。网吧行业开始进行高端化的转型,网咖一开始只是将“网吧”和“咖啡”两种概念相结合,网吧只是上网,网咖除了基础上网之外还有精致甜品和周边文化产品,提供相對安静的环境给客人社交。“网吧”是怎么向“网咖”转型的?探究其原因:“网吧”之前的职能是提供上网服务,当时电脑还没有完全普及,很多人要使用互联网只能去网吧,当时网吧风靡一时,但是需求多,进入网吧的人员无法控制,久而久之网吧的环境变得脏乱差,网吧的形象已经从普通的提供上网的场所变成乌烟瘴气、吵闹声不断的场所。但是网咖不一样,不仅严格管控进出人员,禁止未成年人上网,还提供更好的电脑配置和更舒适的上网环境。不仅全面升级了电脑配置,还新增了包厢和独立卡座,为客户提供了更安静的环境办公或者社交,网咖逐渐占据市场。

第二,电脑的普及和科技的发达压缩了网吧的生存空间。随着城市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电脑不再是网吧专属,各种各样的电脑出现在平常人家中,WiFi的普及更是压缩了网吧的市场,网吧的需求下降了,不少网吧面临着倒闭风险。在这种趋势下不得不进行升级转型,在保持原有的可以上网功能的同时,升级电脑的配置,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转型为“网咖”是顺应市场的需求。

第三,大众的从众心理。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后,咖啡厅的概念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咖啡厅这个形象在大众心中是比较高端的场所,一些网咖的成功,让不少网吧经营者尝到了甜头,一些商人抓住这个时机对网吧进行转型,将网吧和咖啡厅相结合,不再局限于上网、方便面、火腿这样的网吧标配。咖啡厅是从欧美国家传播过来的,进入中国之后,良好的社交氛围和商品的国际化彰显着高档的气息,让不少网络大众觉得将“X吧”说成“X咖”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行为,这样的从众心理加速了“咖”产业的兴起,也加速了“咖”对“吧”的替换。

4.结语

社会的发展影响了语言的发展,“吧”和“咖”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语义泛化的语素化过程,让本来没有含义的“吧”和“咖”有了意义,“吧”和“咖”都是属于构词能力强的词根,最终大众通过类推的方式进行再创造,使这种语素化可以被大众所熟知并且运用于生活之中。现在“网咖”代替“网吧”已经是大势所趋。本文在梳理了“吧”和“咖”的语素化进程后,分析了“咖”替换“吧”的这个现象,并深入探究原因。探讨“吧”和“咖”语素化的意义在于,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译结合体,是语言中的基础成分,科技的发展、网络的运用催生了许多网络词汇,这些网络词汇被大众广泛应用,但大部分人都不知其根源,语素化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这些词作根源性的研究,有利于当今网络用户重新重视语言文化。语素化这个现象的产生,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词汇,还让汉语更好地接受了外来语,让语言更有趣味性,被更多人所重视。

注释:

①刘苹.“音节语素化”的理论思考[J],现代语文,2007(7).

②杨晓黎.汉语词汇发展语素化问题刍议[J].汉语学习,2008(01).

③陈练军.论“壁”的语素化[J].语言科学,2010,9(04).

④董晓敏.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的文化语言阐释[J].语文研究,2003(01).

⑤丁石林.蹿红的“咖”类词语——论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现象[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4).

⑥王玲玲,现代汉语新语素“咖”[J].文教资料,2013(32).

⑦王波,吕书之.说语素“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⑧童盛强,孙晓雯.“吧”的语义发展轨迹及语法性质[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01).

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⑩王晟.流行新词语[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11}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K].王玉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2}张博.“语素法”“语块法”的要义及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04).

参考文献:

[1]刘苹.“音节语素化”的理论思考[J].现代语文,2007(7).

[2]杨晓黎.汉语词汇发展语素化问题刍议[J].汉语学习,2008(01):52-56.

[3]陈练军.论“壁”的语素化[J].语言科学,2010,9(04):354-363.

[4]董晓敏.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的文化语言阐释[J].语文研究,2003(01):30-32.

[5]丁石林.蹿红的“咖”类词语——论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现象[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4):128-132.

[6]王玲玲,现代汉语新语素“咖”[J].文教资料,2013(32):129-131.

[7]王波,吕书之.说语素“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48-49.

[8]童盛强,孙晓雯.“吧”的语义发展轨迹及语法性质[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01):53-58.

[9]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K].王玉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1.

[10]王晟.流行新词语[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11]张博.“语素法”“语块法”的要义及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04):12-2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9C0778)。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竞争
Calligraphy,the gem of Chinese culture
感谢竞争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