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与饮食文化

2021-09-10朱妍吉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祭品肉食五谷

朱妍吉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载体,而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尚书》提出治国八要素,其中即以“食”为先,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所以要研究中国的汉字文化,就离不开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探究汉字文化发展的脉络与本质。

饮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共有的生理需求,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饮食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对食物是否进行烹饪加工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饮食的要求自然而然就越来越多、越高,加工食物的技术渐趋多样。随着烹饪技术的多样化和烹饪方式的改进,形态各异、功能不一的食器便相继产生。《玉篇·竹部》:“箸,筴也,饭具也。”起源于我国的食具筷子,上古称作箸,最初由竹制成,故其字从竹。从我国古代的祭祀礼仪看,箸的造字本义描述的是古人祭祀时将筷子插在煮熟的牺牲上,祈请祖先和神灵钦享祭品,护佑他们。据考证,筷子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也是人类历史上以手取食就餐方式革命性变革的重要标志。

饮食文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也包括精神層面的文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积淀于早期的汉字之中。我国自古就以农业为主,因此,先民们向来以粮食作物为主食。古代统称粮食作物为五谷或六谷。一般认为,五谷即黍、稷、麦、菽、麻,六谷则指黍、稷、麦、菽、麻和稻。

黍,《说文·黍部》:“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许慎的分析包含四方面信息:黍的类属、黍的得名理据、黍的造字法以及黍的功用。黍就是北方的黍子,去皮后俗称黄米,色黄而黏,状似小米。黍在古代是先民们的主食之一,在古代的文章里是比较多见的,如《论语·微子》:“杀鸡为黍而食之。”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稷,《说文·禾部》:“五谷之长。”对于农业国来说,有粮食吃是极端重要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作为五谷之长,稷被先民们奉若神灵——谷神,当属情理之中。稷,就是谷子,去皮后称小米。据史料记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稷都是先民们最重要的粮食来源。黍仅次于稷,二者都是当时重要的主食,因此古代的中多见黍稷连用。如《小雅·出车》:“昔我往矣,黍稷方华。”

麦,《说文·麦部》:“芒谷,秋穜厚薶,故谓之麦。”据考古发现,中原地区很早就有关于种植麦类的记载。麦分为大麦和小麦,古代称大麦为麰(也写作牟)或来麰,称小麦为麦或来。

菽,《说文·尗部》:“尗,豆也。象尗豆生之形也。” 篆文写作“尗”,意思是像豆类生长的样子。后写作“菽”,张揖《广雅》:“大豆,菽也。”因此,菽本是豆类的总称。

麻,《说文·麻部》:“与林同。人所治,在屋下。”作为食物的麻,其实指的是麻籽。《玉篇》:“皮绩为布,子可食。”由此可见,麻皮可织布,麻籽可食用,又叫苴。《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这里所说的九月正是麻籽成熟的季节,先民们像收获庄稼一样捡拾麻籽以备食。麻籽是普通百姓的主食之一。古时中原及北方地区,不产水稻,产麻。

除了粮食作物,古人的肉食种类也非常丰富:牛、羊、豕、犬。在古代马、牛、羊、犬、豕、鸡等六畜中,牛、羊、豕、犬是主要的家畜类肉食原料。

牛在一般的场合是不能食用的。《礼记·王制》曰:“诸侯无故不杀牛。”注曰:“‘故’谓祭飨。”也就是说,除非是出于祭祀的目的,否则,不管贫贱富贵,都不得杀牛而食。且古代祭祀所用的牛,选用的也是最好的纯色的牛。《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这里的“牢”指的是把牛圈养起来,专供祭祀。古代祭祀时,若牛、羊、豕三牲齐备,就称作太牢;若只有羊、豕,而无牛,则称少牢。牛力大体壮,这一点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而言,其作用自不待言。正因如此,先民们才对牛予以更多的关注,才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在正式的和隆重的场合。这一点较好地体现在对牛的分类细化上。如“犒”指用来饷军的牛;“牡”和“牝”分别指公牛和母牛;“牺”指用作祭品的牛,“牲”指纯色牛,“物”是杂色牛;“特”则指公的头牛。

羊是我国古代食料的重要来源,在古代肉食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羞、美、赢、羡等与膳食有关的字都从羊。《说文·羊部》:“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 “羞”由羊和丑构成,后为此义另造了“馐”,最初指美食。《说文·羊部》:“美,甘也。从羊从大。”徐铉曰:“羊大则美,故从大。”许慎所说的“甘”指的是味美,徐铉所说的“羊大”指的是形美。综合二人的解释,即“美”是味道好,字由羊、大两个构件组成。在六畜中,羊是主食。此外,祥、善、美、等一批富有文化意蕴的褒义词,也都以羊为训,既说明羊在先民们心目中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又说明饮食在先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说文·豕部》:“豕,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 “豕”是象形字,象猪怒时尾巴翘起之形。“豕”又称彘,即成年的猪。乳猪称豚,古代都是常见的肉食。《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与豕相比,豚肉嫩味美,因此,豚就成为先民们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佳品。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说文·犬部》:“犬,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最初“犬”和“狗”并非指的是同一物,二者的区别在于形体的大小,体形较大者称犬,体形较小且善吠者称狗。犬既是先民们常养的家畜,也是先民们主要的肉食之一。除了牛羊猪肉,古人还喜欢吃犬肉。《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吏人之与叔孙居于箕者,请其吠狗,弗与。及将归,杀而与之食之。”因食用犬肉的人众多,故屠夫也包括屠狗者。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的高渐离,汉代的樊哙,出身均为“狗屠”。人们总是把最好的祭品奉献给神灵,因此犬之肥健者往往就成为祭品,这一点从“献”字以“犬”为构件亦可看出。

古人说,食色,性也。也就是说,人对于饮食和其他外界事物,是其本性所需要,是其天生所必需。而在这先天必需的两种事物中,“食”又是放在第一位的,《史记·郦食其列传》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民早已就认识到,饮食生活决定以及制约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自古以来就以“食”闻名世界,透过汉字对古人饮食文化进行了解,有助于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徐州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祭品肉食五谷
走近乡间
马来西亚推“防疫祭品礼盒”
长得像牛的肉食牛龙
创意五谷画
创意五谷画
肉食爱好者福音 黑蒜露笋煎焗鸡脯
恐龙系列植食?肉食?
剥离亏损业务中粮第10家公司将上市
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