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维空间的重组

2021-09-10王才匀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平面化物象整体

王才匀

第一章 绘画平面化构成形式

对于画面形式一词可以追溯到19至20世纪,由于立体主义、达达主义等许多现代艺术流派在欧洲竞相争锋,画面构成形式问题得到重视,其地位被提升到了艺术的本质所在。康定斯基曾提出: “对于形式而言,我们讨论纯粹的绘画性构成有双重目的:一、构成整幅画面。二、创造出各种形式。创造出的形式之间又具有各自的联系,构成的整体又有新的形式特征。画面的形态需要依据整体布局,脱离整体的单一形态不具备形式的表达效果,在整体中的个体形态才能展现出其价值。”可以说,构成是一种抽象形态,它并不是某个派别的固定训练方式,也不是没有内在实质的空壳,构成形式在许多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构成是对画面的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并不只是对现有具象事物的单纯摹写,而是对具象事物进行提炼与转化,经过理性处理运用于画面之中。

第一节 构成思维观念的转变

邹林在《立体构成基础与应用》一书中谈到: “构成是现代领域中的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构成主义、荷兰風格派的艺术家们,他们从造型关系出发,秉承开拓创新精神,探索几何形态的构成特点,他们的成就也直接影响了20世纪的建筑、产品、家具和平面设计。”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深入,艺术观念开始发生改变,美术从以往的单一样式开始变得多样化,但美术依然为宗教服务,仍然遵循着自然规律。再之后印象派的出现,强调光影在画面中的作用,在绘画中加入画家的主观情感。直到后印象派的出现才从本质上转变了古典绘画的艺术形式,画家更加注重表现画面中的二维空间,画面趋于理性。画家勇于舍弃传统绘画中推崇的空间感,开始注重平面化构成形式的表达,这也为今后的绘画发展墓定了基础。

赛尚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他认为创作应该忠于艺术家的本心,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机械摹写,应该通过个人的理性处理,从画面中寻找隐喻的构成形式。把所看见的物体归纳成几何形体,如正方体、长方体或圆柱体等,使画面达到某种秩序感。这种对物象进行提炼、概括的抽象化加工过程,才能称之为艺术的升华,其载体就是形式美的表现。

第二节 平面化构成的视觉形式

视觉形式是深入理解视觉艺术的关键,可以将其区分为表层形式与深层形式。曹晖在《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中提出: “表层形式包括点、线、面、机理等画面因素,是视觉形式中最直观的因素;深层形式是指空间中各个部分的组成关系,其中包括力、关系等,在视觉形式中呈现出均衡、对称、对比等要素。” 纵观美学与哲学史,其中论述“形式”这一问题的文献较多,但“视觉形式”字眼出现的机率却相对匮乏。平面化构成形式实质上就是对客观物象进行压缩,注重二维空间的表达,削弱纵深感也就是抑制其三维性。这种方式完全抛弃了传统绘画中严谨的透视法,将物象高度提炼概括,只留下简洁的色块与体块。克莱夫·贝尔曾提出过“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对画面的处理手法恰恰是为了带给观者这种视觉效果。平面化构成形式的特点在于点、线、面、形体等要素的排列,画家根据自己的主观安排,用线条、形态和色彩等造型方法塑造出物象。这种再造的方式通常是抽象的,不是对某一物象的描绘是而对画面的整体把握。

第二章 二维空间的重组在平面化构成中的表现形式

在油画创作中,如何将具象物体通过画家抽象化的转换于画面之上,是解决画面构成形式的首要问题。也就是说,将三维空间的物象转化为二维空间的画面,必定会经过,分割、夸张、提炼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重新组合,是之构成一幅整体的形态,使造型平面化得以实现。画家在作画时几乎不考虑空间感、体面转折、明暗关系等自然因素,更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将概括的形体有意识的排列组合。可以说是理性、目的性占有主导地位。画家通过对客观物象的再现重组,使画面更具有装饰意味,这种崭新的图式,也是艺术家释放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第一节 点、线、面的表现形式

在构成时,要考虑点线面各自的组合或复合形式。在几何学中,点在画面上不占面积,但是如果以视觉表现作为前提条件时,就要考虑点是否具有形与面积。点,可以是圆形、四边形或水滴形,置于画面上点与点之间的均衡以及排列,会产生动感与节奏感。线,是由点连接起来的形状。线的形态丰富多样,诸如形态平和的直线、水平线,或具有动势的曲线、弧线等。线可以达到分割画面的作用,是体现画面形式感的重要构成因素。面,是由点连接起来的线集中就形成了面。面具有多样的形态,例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几何形体。在面的构成上,形体的重叠或分割都会形成不同的构成效果。可以说点线面在构成形式感体现上是打好基础的第一步。

第二节 黑、白、灰的画面布局

高鸿在《绘画艺术语言》艺术中提到:“画面空间的黑白关系决定整体画面的基本结构,恰当的概括处理能够使作品达到冶炼生动而富于力度的效果。”黑白灰构成的构建过程考验画家的整体绘画能力,画面中色块的占比、层次等诸多因素,都决定着画面最终视觉效果的呈现。一般来说,在自然光线照射的面为“白”,相反在阴影部分的面为“黑”,而介于“白”与“黑”之间的过渡面为“灰”。画家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将黑白灰进行布局,追寻最终呈现的画面效果时可能存在打破自然法则的现象。通过黑白灰的布局安排,可以增强画面节奏和对比。图形与色彩中有秩序的强弱、虚实变化,形成画面节奏。一般来说,画面的中心点是视觉上对比最强烈、最精彩的视线驻足点,通过黑白灰构成要素可以达到强化视觉中心的效果。

第三节 正负形的空间关系

颜笑在论文《论正负形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创意应用》一文中谈到:“20世纪我们相当于进入了‘读图时代’,正负形作为图形创意语言中一种独特的形式普遍受大众所欢迎。”在平面作品中,画面由图案和衬托图案的底色构成。图案的部分可以称之为“正形”;底色组成的图案可以称之为“负形”。对于正负形的运用,可以让整体图形更具有吸引力,达到更好的视觉感受,是平面化构成形式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点。正形与负形相互依存,两者共用一条边线。正形在画面中占主导地位,人们视觉的落脚点一般都放在正形上,但同时不能忽视负形的存在,负形有着依托正形的存在,使画面共同达到完整的视觉效果,二者相互依托,平衡发展。

吉林大学

猜你喜欢

平面化物象整体
平面与构成——主题性油画创作语境的空间际遇研究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当代油画创作平面化追求探析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