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1-09-10曾秀端黄慧玲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探索实践

曾秀端 黄慧玲

摘要:木兰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是融中国武术之刚健和民族传统舞蹈之柔美为一体的健身拳术。木兰扇是《木兰拳规定套路》之一,它是在木兰拳的基础上结合扇的特点而编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套路运动。是现代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此成为了“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本文以“木兰扇”课程为例,从高校体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入手,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如何将思政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相结合,从而达到“课程思政”融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木兰扇;探索;实践

1教学意义

1.1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很多场合发表系列讲话、做过诸多论述,论述中的精神成为习近平思政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对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

1.2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课程成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育应具有针对性,不仅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还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他各门课也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潜移默化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说明,在高校的所有课程中,发挥思政作用的不再仅仅是毛概、马哲等思政类课程,而是全部课程。体育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为丰富和优化“思政课”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性。体育的德育主题与“思政课”课程目标具有一致性,与“思政课”课程教学要求存在诸多契合点。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追求自身本质全面实现的重要载体,体育与德育的融通性已是人类共识。

2学情分析

2.1扇是生活中的用具,亦是舞台上的道具,也是武术中的一种奇门兵器。木兰扇是在木兰拳的基础上结合扇术特点而编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套路运动。中国传统文化是象形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实践经验总结,“中国的文化也是修身的文化,是生生之学”,“中国的阴阳、五行文化是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框架”,“儒釋道,以儒志士,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殊途同归,用一个共同的道理贯穿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和太极拳、木兰拳、木兰扇的理论落脚点是“中正平和”四个字上。这一类课程中的锻炼方法看似柔和缓慢,实则每一个动作一举手、一投足都蕴涵有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

由形入道,通过讲解动作,进而刨析其中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内涵,把课程思政内容在运动实践中润物细无声的结合进去,通过课堂教学,结合案例说明,以及学生通过自身习练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感悟,首先让学生熟悉木兰扇以调身、调息和调心三调为基本练习操作,进而引出木兰扇“礼貌礼让”;“修心养性,涵养道德”;“阴阳和合,身心同修”“中正平和”;“天人合一”、“整体观”等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和知识。

2.2涵养道德本身就是调心。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事事、时时、处处自觉地涵养自身的道德。在涵养道德之中调摄自己意识的控制能力,做到涵养道德锻炼日常化、生活化、才能使精神宁静而不浮躁,意气中和而不偏颇。引导学生做人行事以德为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授课知识的不同阶段特点适时融入思政教育,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理论自信、文化自行、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涵养道德,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体系理念等思政内容贯穿到课程教学中。

3教学过程

3.1结合教材特点

大学生拥有独立的思想,喜好与性格基本定型。教育者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化与主动性,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活学活用,挖掘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思政教育题材,结合教材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正确引导[2]。教材中的某些方面能够突出体现体育教育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木兰扇套路演练时,形体表现和节奏的不断变化,能让学生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使人的个性、潜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示,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可以达到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中华民族崇文尚武、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同时,通过基础理论的讲授,让学生对中华武术独特的锻炼方法有清楚明了的认识,木兰扇以太极拳为内核,融现代舞蹈、体操于其中,张弛之间动静有致,呼吸顺畅,气脉相通。并由此引出“天人合一”和“整体观”的理论,在运动中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哲理,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努力饯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体系。

3.2以班组为小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名言出自《礼记·大学》,据养生方面的考证,这种感悟是从养生之士修身的过程中体悟到立身中正对体内气血运行输布的重要性,悟到齐家也要不偏不倚,能把身修好的人,就有把家操持好能力,可以操持好一个大家族的人,就具备参与国事的治理才能,依此类推,为人、处事、立命中正,世界才会太平。

“小组合作学习”体育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能力、身体素质、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通过促进师生、学生充分交流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知情交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在小组活动的形式上将分组作为促进课堂上引发积极情绪和情感的手段,而不是区分体育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手段。这一模式适合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

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学生的“团体凝聚力”,即集体主义精神,是学生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个人单项体育项目(如游泳、健美操、乒乓球等)教学中,学生通常认为在这样的个人项目中根本就不需要团体凝聚力,而很多体育教师在单项体育运动课堂的授课当中也忽视了团体凝聚力的培养。而木兰扇课堂上用大部分时间进行小组内的充分交流、练习、相互纠正错误、研讨和小组间的交流与竞赛,教师注意调整课堂气氛。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根据课堂学习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示范、纠正、辅导。特别注意集体练习与分组练习相结合,集体纠正与分组个别纠正相结合。鼓励组间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在某个小组学习遇到困难时,小组成员可以自愿参加其他小组的研究或虚心向其他小组求助,达到组间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在竞争中有合作,共同达成目标。

3.3团队合作意识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是一项展示个人与团队能力的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很多体育活动项目都需要团队合作完成,例如篮球运动和足球运动等。在团队式的运动过程中学生们会从自己玩自己的变成相互配合,逐渐培养了团队意识,养成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习惯。人的生活习惯是群居性的,一个人单枪匹马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拥有团队合作意识的人会在生活与工作中如鱼得水[3]木兰扇课程注重传统教法和应用现代教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理解和对技术的掌握。将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三自”能力培养移植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领域之中,并且针对不同内容的教学合理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常规教学组织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团队比赛项目搭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平台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在考试中采用的自选套路(集体)项目比赛的方法大大提高学生的竞技精神,还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帮助学生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整体个人的专项成绩大大提高。

3.4考核与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文化瑰宝。通过中华武术木兰扇练习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讲解,让学生领悟到中国文化的精妙和博大精深。木兰扇技术测评。要求行礼的礼节,做到以礼始,以礼忠;考试时要求互相观摩,互相学习,每组考试结束要为演练的同学鼓掌鼓劲。尊师重道,礼貌待人,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引导学生明白成绩来自平时的认真学习和用汗水浇灌的点滴积累;同时从他人的考试练习中折射出自己动作的不足和优劣,学会尊师重道、欣赏他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教学反思

4.1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有较高专业的水平,更能使学生信服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木兰扇课,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体育教师应当主动争取业务培训的机会,业余时间也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扎实的理论与技战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更专业的指导。通过帮扶形式提升非专项教师的木兰扇教学能力,来弥补木兰扇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

4.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師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关注学生的需要,课上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中的困惑,有针对性的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需求,即使在大学毕业后也会形成积极的后续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学生真正的喜欢上木兰扇运动后,才会主动地参与木兰扇学习和锻炼,从而使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

4.3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通过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内容,教学效果显著。另外,通过让学生观看比赛或让学生校园内院系间的木兰扇比赛,让学生体会木兰扇的魅力。

5结语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这一过程势必会出现各种利益矛盾、价值冲突、信仰迷失、发展失衡以及道德和行为失范的现象”。而作为承载中西文化的专业课程,“基础体育”课程更是如此。这不但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还应履行扬国学、传古道、树仁德,履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师职责。带领学生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既能取其精华又能发现自身文化的特色和美德,用思政教育指引“基础体育”教学,用“木兰扇”课堂做思政教育的载体,相互促进,互利互赢。饯行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在动作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理论联系实践去体验,并以生活中身边人的实例去影响去触到学生的认知和认同,把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的贯穿于课程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02.

[2]朱晓菱.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内江科技,2017,38(11):75-76+53.

[3]冯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的途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9):78-79.

[4]吴娟,孟仁振.试析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J].神州,2018(34):73.

[5]何忠,许志琳,杨文东,等.高校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思政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39(11):85-88.

[6]冯鑫.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探索[J].丝路视野,2018(26):83-83.

[7]姜练琳.高等体育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创新途径探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8,(6):409-411.

[8]徐娆娆.大思政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5):536-540.

[9]徐桑,熊剑.体育活动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J].体育时空,2018,(24):361.

(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 福建厦门 361005)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探索实践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