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背景下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因素探究

2021-09-10段慧宇潘翼鹏

体育时空 2021年9期
关键词:结构方程课内外一体化通识教育

段慧宇 潘翼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5-029-03

摘    要  本文从国家层面、体育环境和学生情况三个维度构建出影响内蒙古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主要影响的关键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强度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体育环境因素对课内外一体化的开展影响最大,且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归纳与整理,以内蒙古各高校课内外一体化开展现状为研究的切入点,利用经济学中的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对课内外一体化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內蒙古高校  课内外一体化  结构方程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几种常见疾病的患病率继续上升;反映肺脏功能的肺活量测试继续呈下降趋势;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这些现象已成为高校大学生重要的健康问题。

为了解决高校大学生体质日益下降,课内外一体化匮乏的问题,我国就针对学生体质情况与学校开展课内外一体化的相关政策逐渐颁布,如在2006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在2007年4月29日国家启动的“阳光体育”运动;在201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提出了“要大力加强与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明确要求。

尽管国家相应的法规政策在调整、规范高校大学生的课内外一体化,政策的制定也为学校课内外一体化的开展提供了方向,但高校课内外一体化的萎缩却是有目共睹。因此,本文在通识教育背景下研究内蒙古各高校课内外一体化开展现状,利用经济学中的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对课内外一体化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进行理性思考。旨在构建出以政策导向为基础,以运动文化传承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内容创新为重点,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内蒙古高校“网络信息一站式”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内蒙古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不同高校,分别选取不同性别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共抽取学生900人,其中男生500人,女生400人;主管领导27人;教师36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学校体育、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国家关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文件,并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等方面的专著、专题等资料。

2.访谈法。通过访谈方式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主管体育部门、高校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相关负责人、教师以及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观点,旨在了解政府在课内外一体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及宏观调控信息。

3.问卷调查法。(1)问卷的项目生成过程。经过整理加工,提炼问卷初试项,得出15个变量,编号为:E1;E2;E3……E15。分别命名为E1国家政策引导、E2地方政策实施、E3学校支持力度、E4场地设施、E5活动氛围、E6有效组织、E7兴趣爱好、E8活动动机、E9参与态度、E10缺乏经济支持、E11没有多余时间、E12不喜欢体育活动、E13学生惰性原因、E14内容新颖程度、E15与考试、升学无关系。(2)项目净化方法说明及参数范围界定。主要利用Cronbach α信度系数,并去除CITC值低于0.3的项目。项目删除后,Cronbach α信度系数有显著提高。本文采用Nunnally(1978),Chrchill和Peter(1984)所建议的信度标准,即Cronbach α系数应大于0.5,且最好大于0.7的信度标准,若小于0.35则应拒绝。

二、内蒙古高校课内外一体化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一)数据检验

在问卷数据检验结果中已对15个初试题项进行了筛选,最终确认以下影响因素适用因子分析。具体结果(表1)。

(二)影响因素因子确认

通过因子分析获知,9个影响因素一共提取3个主成分因子(除去交叉负载因子,保留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4的因子),3个主成分因子共解释原始变量总方差的70.536%,将近30%的信息丢失,从总体情况上看解释效果较好。

(三)影响因素因子命名

通过最大方差进行因子轴旋转,旋转后的主因子载荷矩阵得到主因子X1、主因子X2、主因子X3。X1主要包括V1学校支持力度、V2地方相关政策、V3国家政策引导;X2为V4学校场地设施、V5学校体育活动氛围、V6学校体育活动有效组织;X3主要涵盖V7学生兴趣爱好、V8学生活动动机、V9学生体育意识。

三、内蒙古高校课内外一体化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通过数据分析以及因子确认,最终确定9个高校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国家政策引导、地方相关政策、学校支持力度、学校场地设施、学校体育活动氛围、学校有效组织、学生兴趣爱好、学生活动动机、学生体育参与意识。

1.内蒙古高校课内外一体化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的研究假设。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概念模型。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国家层面与课内外一体化有效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2:学生自身与课内外一体化有效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3:体育环境与课内外一体化有效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模型信度与效度检验。为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参考AMOS17.0提供的修正指标数据判别。通过对模型中的数据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卡方值为2.380,最后假设模型基本满足要求。

3.模型拟合结果。运用AMOS17.0,采用修正后的结构模型检验各种因素对课内外一体化有效开展的影响程度。本文建立的3个原假设全部通过了假设检验的支持。根据图1的路径系数,国家层面、体育环境与学生自身与课内外一体化有效开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内蒙古高校课内外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

1.国家政策因素。从模型所反映的数据得出国家层面对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系数高达0.74。国家政策起着宏观层面的引导作用,但因其内容较为泛泛,并且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与实施,使得地方对于政策的理解存在误区与偏差,认为课内外一体化的开展只是个别的、短期性质的学生活动。因此,大部分地方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大多数学校也只是应付检查。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内蒙古各高校从总体上看,学校对于课内外一体化的开展并没有全力给予支持,在文件精神、人力资源以及资金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学校对于课内外一体化的开展都缺乏整体规划,只是按部就班地开展活动。

2.体育环境因素。体育环境对课内外一体化的直接作用系数高达0.82,这表明体育环境对课内外一体化的开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就目前内蒙古高校大学生而言,虽然经历过小学、中学等多年学校体育教育,但多数学生仍然没有形成固定的体育意识与自我锻炼的习惯,仍需有人组织、指导。而目前内蒙古各高校在课内外一体化组织和管理方面均不尽如人意,组织方面缺乏对教师学生资源的合理调动,学生层面没有进行有效地引导与激励,大多数教师与学生更多表现为出工不出力。

3.学生自身因素。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内蒙古高校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动机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高校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多层次性。同时显示出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最直接原因是对体育没有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存在两种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自身身体好,不用锻炼,二是身体不好不宜参加锻炼,这部分学生很容易陷入不参加锻炼的恶性循环。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内蒙古高校在课内外一体化开展形式上仍以传统的早操、运动会、小型体育竞赛为主;大学生对于参与活动的需求较高,但开展形式与内容单一、陈旧,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蒙古高校体育软环境建设薄弱,没有形成较好的运动文化氛围,大学生整体体育意识较差。

2.影响内蒙古高校课内外一体化的开展因素。本文对影响内蒙古高校课内外一体化的9个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同时将影响高校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归为三大类:一类是国家政策因素;第二类是体育环境因素;第三类是学生自身因素。其中体育环境因素在影响课内外一体化开展中权重系数最高,对课内外一体化的开展影响最大。

(二)建议

1.以内容选择为依托。首先,课程体系中体育通识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注意同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相衔接,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需要保留的同时也需要深度挖掘课程文化内涵,强调健身性与时代性,在传统课程中注入新的元素;其次,要加强分析当下社会热门内容以及受关注高的项目,提升课程的吸引度;最后,是课程内容组织注重实际效果,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发挥,在课程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提高学生选修的自由度,让他们能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适合课程。

2.以政策导向为基础。政策的正确导向对高校课内外一体化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国家也在宏观层面上对高校课内外一体化提出了基本要求。为此,应将课内外一体化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并且要严格考核体质测试成绩,将其作为学生评奖、评先、毕业的重要依据。这需要要求各级地方、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活动的开展,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划,以确保课内外一体化的贯彻和落实。

3.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对各种人员进行恰当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培训以及考评。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完成各项教学任务。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不仅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教师等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也要培训学生的相关技能,让学生既学习了技能,又能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参与组织的学生也可以享受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奖励,这样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

4.以内容创新为重点。在今后的课内外一体化开展过程中应创新活动内容,如丰富早操的活动形式、丰富运动会的内容、做好体育文化节的传承以及充分利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优势等。只有将内容创新,才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此也能带动课内外一体化的有效开展。

5.以运动文化传承为核心。加强体育环境建设尤为重要,各高校要把校园活动的场地建设纳入本校场地建设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逐步改善的原则加大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创造条件满足课内外一体化。各高校也可通过微信(微博)平台进行宣传,以便捷、高效地将国内外以及校园体育赛事信息传达给校内学生,让学生在浏览微信(微博)时就可及时获得体育赛事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体育文化影响。这对体育文化建设和提高学生体育参与意识都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春霞.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管理组织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0):8-11.

[2]周超,周波.试论当前体育课程管理方法与新课标的矛盾[J].四川体育科学,2009(02):123-125.

[3]王进.公共体育场馆的属性及其产品供给方式选择—公共经济学视角下的理论分析[J].南京體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06):88-90.

[4]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何元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性质及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2,9(03):132-133.

[6]范传芳.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2,3(02):67-69.

★基金项目:内蒙古工业大学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LAC2019006。

猜你喜欢

结构方程课内外一体化通识教育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设计产业竞争优势研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检验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