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 青少年心理韧性研究与实践

2021-09-10马丽铭张煌坤吴燕妮游泽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5期
关键词:心理韧性教育实践积极心理学

马丽铭 张煌坤 吴燕妮 游泽佳

摘要:积极心理学强调用开放和宽容的态度看待每一个人,并认为每个人本身就具有内在的积极力量,任何人都可以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优势,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自身的积极力量,克服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从而获得更加幸福和有意义的人生。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对内外压力时,能够合理对内外资源进行整合,以更好地克服困难、适应环境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心理潜能。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从实证角度探讨中学生挫折的来源,对中学生的心理韧性现状进行分析,并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学校实际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心理韧性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韧性;青少年;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5-0008-07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的和病态的心理,更多的是涉及人们的“不快乐”和消极情绪。而积极心理学以人类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为出发点,以正向的心态来对人的情感和行为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积极力量,确立优秀品质,挖掘个人的潜力,获得人生幸福感[1]。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它在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个体回忆过往、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等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主观体验,比如幸福的心理感受、愉悦的情绪体验、内心希望感的萌生、对外界的感激,以及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等。

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主要是指个体个性特征中那些具有正向意义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人的个性力量比如乐观、勇敢、宽容等,同时也包含人的天赋、对某事物的兴趣等。

三是积极的组织系统,也称积极的社会系统,即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各种社会机构等。一些教育学者提出,在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可能会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下提出的,近年来受到各领域研究者的重视。在不同的研究中,关于心理韧性的表述和称呼有所不同,我国的研究者把它翻译为心理弹性、心理复原力或抗逆力[2]。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义有三种:品质性定义、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3]。品质性定义将心理弹性视为一种能力,即个体在面对挫折,克服困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也称心理受挫能力、抗逆力;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内外困境时,为维持内外平衡而进行系列自我调适的过程;结果性定义则强调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逆境中朝向积极、正向目标,采取积极行为,最终达到适应良好、完善自我的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采取了综合的角度,将心理韧性看成是一种可以在后天培养和训练的品质,良好的心理韧性促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得到更好的发展结果。

当前关于中学生跳楼自杀的新闻频频传出,自杀背后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指向了一个严峻的事实——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较低。有的研究将其称为个体的逆商(Adversity Quotient),也称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4]。在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因为遭遇学习、生活的挫折,无法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做出了一些不计后果的行为,让家长和老师心痛。所以,研究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在一线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挫折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意义重大。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选取广东省恩平市第一中学初一至高三学生作为被试。研究过程中共发出问卷710份,回收问卷694份,回收率97.75%,剔除漏填、错填、乱填的无效问卷244份,剩下有效问卷670份,有效率为96.54%。被试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由胡月琴和甘怡群[5]编制,包含27个题目,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个维度。量表为5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5表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其心理韧性越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整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题目鉴别度均大于0.30,区分度良好。

此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校学生对于挫折与挫折教育的认识,探讨学生挫折的来源,本研究还自行编制了开放式问卷,对学生的挫折观与挫折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和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青少年挫折来源

根据调查的结果,中学生的挫折来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的挫折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不少同学反映自己父母远在国外谋生,他们被迫从小远离父母,和祖父母或者家中其他亲戚住在一起,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在生活上感到无所依靠。还有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长期缺乏完整健全的家庭关爱,也会产生较大的内心危机感。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生存压力较大,不忍看到长辈奔波劳累,心里充满了负疚感。我校采用全封闭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部分学生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逐渐凸显,面对学校生活无所适从,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也是导致他们产生挫折感受的重要方面。

2.心理的挫折

来自心理层面的挫折主要体现在情绪情感困扰、个性心理品质困扰、心理健康状况困扰三个方面。中学阶段,学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个性特征逐步显现,其情绪情感相比儿童时期更具多样性、深刻性、多变性和冲动性。但在中学阶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步调不一致,他们在体验到更多更强的情绪情感时,却不懂得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在压力事件面前不能有效应对,从而引发很多不良后果。部分学生个性上敏感、多疑,面对身边的琐事常常“爱多心”;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在学习、生活、交际中畏首畏尾,瞻前顾后,这些个性上的问题无形中也增加了自我的心理困扰。另外,有少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上的障碍,严重阻碍了学生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

猜你喜欢

心理韧性教育实践积极心理学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