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野掇拾》封面画背后的故事

2021-09-10张娟

粤海风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约翰山野日记

张娟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有一页《山野掇拾》封面水彩画印刷品,封面有些许泛黄,由于有作者孙福熙本人的签名,故显得很珍贵,画名为《扣动心弦深处》。此件文物是民国时期著名画家孙福熙的作品,靠近册页左上角处有孙福熙亲笔签名:“豫材先生教正 学生孙福熙”,画面的右上角有孙福熙的一行行书,钤印“SUN”,粗白文。画面如作者在书中的描述,“曲折起伏的山径,夹在岩壁间,十分静寂间表示严肃。太阳由左边的岩顶上透射而下,使岩石、矮树、山径以至于石隙间的苔藓,都融合成一气……”

孙福熙(1898—1962),中国现代作家、画家。字春苔,鲁迅经常以“春台”这两个字称呼他,笔名丁一,浙江绍兴人。孙福熙是鲁迅的老乡,他的哥哥孙伏园与鲁迅有很深的交情,是鲁迅的学生,孙福熙于1919年通过孙伏园与鲁迅相识。孙福熙很有艺术细胞,对绘画也别有兴趣,1920年,有幸被蔡元培推荐到法国勤工俭学,后又在法学习绘画和雕塑。1925年回国,1928年到杭州任国立西湖艺术学院教授。在此期间,创办过美术刊物,《艺风》就是其中一种,同时开办了很多展览会,在美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1930年,再去法國学习,在巴黎大学学习文艺理论。学习期间还翻译了《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近二十卷。1931年归国后,续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34年至1937年,先后在上海、南京、广州、北京等地举办全国性美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福熙回到故乡绍兴,分别在稽山中学,孑民艺术学校任教,培养了不少美术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分别在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8月至1951年8月,由陈毅介绍去上海中学任校长、上海市教育研究会主席,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1年参加上海市第一次文代会,调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次年,加入全国文艺工作者协会。1954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19年,鲁迅与孙福熙就在北京有了交往,据鲁迅日记记载,1919年11月9日“上午孙伏园,春台来”,这是孙福熙在鲁迅日记中第一次出现,我们基本可以认定为这是他与鲁迅的初次见面。“孙福熙”在鲁迅日记中共出现过80多次,来往书信也很多,交往甚密。据《鲁迅日记》统计,二人的通信有数十封,其中孙福熙写给鲁迅的信有三十封,鲁迅写给孙福熙的信有十六封,可惜这些信件现已不存,所以,当时二者交谈了什么内容无从知道,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对孙福熙有很深的影响。以上日记中提到的孙伏园是孙福熙的兄长,当时孙伏园是鲁迅的学生,担任《晨报副刊》的编辑,闻名中外的《阿Q正传》就是此人催生出来的,可以说没有孙伏园,也许就不会有《阿Q正传》这篇不朽的伟大作品诞生。

1920年,孙福熙到法国进修,学习绘画和文艺理论。1925年,孙福熙从法国回国后,主要从事创作。1925—1927年,是孙福熙的创作高峰期,这期间,陆续创作了《山野掇拾》《归航》《大西洋之滨》《北京乎》等多部作品,这些作品都曾请鲁迅审稿、校订,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发行。可以说孙福熙是鲁迅很欣赏的青年画家,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小约翰》等著译的封面、封面画及插图均为孙福熙所设计、绘制。设计很具艺术特色,形式清奇,意义深刻,给人以干净温暖、浓浓的古典气息。孙福熙可以被称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富于个性的书籍装帧艺术家,也被鲁迅推崇。鲁迅通信中多次提到如果采用画家的画作为封面的话,“一定要印上画家的名字”,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鲁迅对画家的尊重,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鲁迅是一位尊重事实、做事相当严谨的一个人。

《山野掇拾》是孙福熙的第一本散文集,写于留学法国期间,是一部关于法国风景、民俗的游记。孙福熙的散文因描写细腻、观察入微,被当时文人圈称为“细磨细琢的春台”。著名的散文家苏雪林曾赞美孙福熙的散文:“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名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以此形容孙福熙的散文格调淡雅,意境高远。鲁迅藏有两本初版本,其中一本的扉页上有孙福熙的题字——“豫材先生:当我要颓唐时,常常直接或间接从你的语言文字的教训得到鞭策,使我振作起来;这次,你欲付印‘山野掇拾也无非藉此鼓励我罢了。我不敢使你失望,不得不从新做起;而我没有时候再来说这书中的缺点了”。这段题在《山野掇拾》扉页上的文字,感激之情,溢于笔端,也间接看出了鲁迅对青年的那份爱,是真挚的,深沉的。鲁迅先生一生都是爱着青年,为他们付出太多的心血,在使他们成才的路上,可谓竭尽全力。这段孙福熙的感人留言,既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的侧面,也能让我们对鲁迅先生的内心有一个新的理解。这幅作为《山野掇拾》封面画的《扣动心弦深处》,就题目而言,有一种诗和音乐的美,作品的艺术水平相当高超,中西融合的技法,中国画的布局构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中国传统水墨融合西洋水彩的画法,诗与音乐一般的画面,配色讲究,浓淡相宜,看后让人动容。

1927年,鲁迅定居上海后,他们之间的联系明显减少。鲁迅在1927年7月28日写给川岛的信中表示了他的困惑:“小峰和春台之战,究竟是如何的内情,我至今还不了然;即伏园与北新之关系,我也不了然。我想,小and春之间,当尚有一层中间之隔膜兼刺戟品;不然,不至于如此。我以为这很可惜,然而已经无可补救了。至于春台之出而为叭儿辈效力,我也觉得不太好,何至于有深仇重怨到这样呢?”鲁迅对孙福熙的行为有了越来越多的不理解,明显感觉得到鲁迅对孙福熙的态度有了隔膜,这一年的12月3日鲁迅记到“收春台所赠《贡献》一束”。《贡献》是孙氏兄弟所办的国民党改组派刊物。鲁迅对它很不满意。鲁迅和孙福熙关系的淡漠,此事也许是因素之一吧!1928年6月24日,《鲁迅日记》出现了“晚得春台信,其字甚大”这样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字样。这一年日记提到春台仅有三次,一次是在3月,鲁迅将刚出版的,由孙福熙设计封面的《小约翰》寄给他,另外两次是记录收到了孙福熙的来信,但未见有回信的记录。一直到1929年3月20日,鲁迅日记和书信中再没有记载过孙福熙。1929年3月22日,鲁迅在致李霁野信:“《小约翰》二版大约还未卖完罢。倘要三版时,望通知我,我要换一张封面画。”《小约翰》初版和二版的封面由孙福熙作,本年5月《小约翰》再版时,鲁迅重新设计了封面,采用了勃仑斯的《妖精与小鸟》作封面图案并自题书名。

鲁迅与孙福熙的早期交往中,从鲁迅所藏文物中看,还藏有孙福熙送给他的《菊花》图,《埃菲尔铁塔》明信片。这些都是二人来往见证。孙福熙在从认识鲁迅直到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近20年间,受到鲁迅的优厚培养,孙福熙曾这样回忆自己的恩师:“鲁迅是人道主义者,他想尽量的爱人……”,鲁迅先生对青年能够“以血输人,忘我相救”。鲁迅去世后的第三天,孙福熙与其兄孙伏园一起来到北平鲁迅的住所祭拜先生,证明了他们对鲁迅一向的敬重。

孙福熙赠鲁迅的画《扣人心弦深处》,现仍挂在北京西三条鲁迅故居“老虎尾巴”的西墙上。上属“豫材先生教正 学生孙福熙”。

(作者单位:北京鲁迅博物馆)

猜你喜欢

小约翰山野日记
山野
小约翰的泡泡棒
小约翰的泡泡棒
打鼾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花不只在山野烂漫处
看花的人回过头来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