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归因风格、核心价值观认同和心理健康水平研究

2021-09-10张应杰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归因量表价值观

谢 琛,朱 涛,张应杰

(合肥学院 学生处,合肥 230601)

大学生是推动未来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然而大学生们处在关键和特殊的发展阶段,个人心境发展容易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产生心理困惑。近些年,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于2018年颁布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1]。心理健康与价值观息息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天然存在紧密联系,互为支持。哲学是心理学的“母亲”,心理的认知起源于哲学思辨,起源于对自然界、对社会和对人本身的思考。对外界事物的看法深深影响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将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既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也可以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在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其结合点在“认同”。“认同”是心理认知的过程,只有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才会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价值观系统。纵观各心理要素,归因是影响认同感的重要因素,是对关于结果产生的原因的评价[2]。本研究通过调查大学生归因风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归因风格对后两者的影响,进而提出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抽取安徽省某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大一至大四年级共300人,双一流高校和专科院校大二年级各100人。在三所高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6份。其中男生233人,女生243人;农村学生135人,县镇174人,城市学生167人;独生子女199人,非独生子女277人;平均年龄19.46岁。

1.2 研究工具

1.2.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量表

由邓明智(2017)编制,量表的整体信度为0.969。该量表由国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公民(个人)价值观三个分量表构成[3]。每个分量表包含四个因子。该量表采用 5 级计分,得分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成正比。

1.2.2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

该量表由Lefcourt等人编制,文字修订后的重测信度 0.64。该量表采用 5 级计分,共48题,其中学业内归因、学业外归因、人际内归因、人际外归因各包括12个项目。

1.2.3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由L.R.Derogatis编制,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心理健康水平测评量表,采用5级计分,得分与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

2 分析与结果

使用 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核心价值观高认同组与低认同组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探寻倾向内归因的学生与倾向外归因学生在核心价值观认同和心理健康水平上否存在显著差异。

2.1 大学生归因风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1中相关分析,得出下列三点结论: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SCL-90量表分数在.01 水平上有显著负相关,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越高,SCL-90量表分数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2)归因的内外倾向性与SCL-90量表所测分数在.01水平上有显著正相关,即大学生越倾向于内部归因,SCL-90量表分数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3)归因的内外倾向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越倾向于内部归因价值观认同水平越高。

表1 三表总体相关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高低组心理健康水平独立样本t检验

将大学生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程度分为高认同组(得分高于样本均值一个标准差及以上)共71人,与低认同组(得分低于样本均值一个标准差及以下)共54人。对两组学生的总体情况(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高低组心理健康水平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结果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认同组与低认同组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上均有显著的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认同组大学生的SCL-90量表总体及各因子的得分均显著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低认同组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低认同组的学生。

2.3 归因风格内外倾组心理健康水平独立样本t检验

当学生归因量表分数呈现正数时代表被试的归因方式倾向于外部归因,当分数呈现为负数时,代表被试的归因方式倾向于内部归因。将大学生归因风格分为外部归因组(得分高于样本均值一个标准差及以上)共54人,与内部归因组(得分低于样本均值一个标准差及以下)共64人。对两组学生的总体情况及各因子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归因风格内外倾组心理健康水平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由表3可知,外部归因组与内部归因组在SCL-90总分及除“其他”因子外的各因子分数均有显著的差异。内部归因组得分显著较低。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归因风格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很大。内部归因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外部归因组的学生。

2.4 归因风格内外倾组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独立样本t检验

同上,对外部归因与内部归因组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情况及各因子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归因风格内外倾组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由表4可知,外部归因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量表中所有因子的均值都高于内部归因组,两组在量表总体得分和富强、文明、公正、诚信、友善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归因倾向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部归因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高于外部归因组的学生。

3 讨 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两点结论:一是大学生归因风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二是内部归因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均高于外部归因组的学生。下面尝试对三者的内部联系加以探讨。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联系

由表2可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与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4]这与心理健康有着本质的共通之处。因为心境建立在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础上,当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相符合时,主体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当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主体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在客观事物不变的情况下,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是影响个体心境的主要原因。消极、悲观、片面的价值观会使人长期处在消极的情绪体验之下,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伤害,同时负面的情绪会进一步强化消极的价值体系,形成恶性循环。故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拥有更加积极、理性的思维方式与平和、包容的心态。

3.2 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联系

由表3可知,内部归因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外部归因组的学生。内部归因倾向的学生无论是获得成功还是遭遇失败,都更加勇于去承担责任,将事情的发生归因于稳定的内在因素,如自身的努力程度。将成功归因于内在的稳定因素,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这对个体心理健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遭遇失败时,归因于个体内在因素,不去怨天尤人,说明该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勇于承担责任,心理韧性强,今后就会通过自身努力去避免失败的发生。而外部归因倾向的学生如果将行为结果归因于运气、他人的影响等不可控因素,则容易走进消极、绝对化的心理误区,增加负性情绪体验。

3.3 归因风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间联系

由表4可知,内部归因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高于外部归因组的学生。归因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是影响行为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所追求的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不仅仅是一种目的,一种意向,而且是人民积极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因”。[5]这与归因风格是内在契合的。内部归因组学生更加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会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文明、公正、诚信、友善等因子更加认同。

4 对 策

综上所述,大学生归因风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心理健康水平三者之间无论是统计结果,还是内在逻辑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其中内部归因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外部归因组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也高于外部归因组的学生。这为“如何将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这一问题提供了启示:归因方式作为一种易于引导和调节的认知方式,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切入点。通过对归因风格的引导教育,可以努力发展一种对成功和失败的乐观解释方式,避免对失败采取消极的、不变的和宿命论的归因方式。认知改变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也会有所提升,同时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归因风格的引导教育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及早开展归因风格教育

普通本科高校生入学年龄都在18岁左右,此时他们已形成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归因方式。学校在新生入学后会开展一系列的新生教育活动,包括新生引导课程、军训等,这是引导归因风格的良好契机。此时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充满新鲜、好奇与期待,渴望开启新阶段的生活,更容易接受新的认知方式,因此要将归因教育融入学生入学教育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案例分享等方式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归因方式带来的不同影响,进而从内心深处认同积极、乐观的内归因方式,进而认同温暖、向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

4.2 多渠道开展归因风格教育

4.2.1 课堂教学中开展归因风格教育

课堂教学除了发挥传授知识的作用,更应当承担起育人功能。无论是公共基础课程如思政教育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等,还是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都是开展归因风格教育的有效平台。在课堂知识传授中、课后练习时、过程考试中,只要遇到困难或挑战时,都可引导学生多努力,同时调整学习方法,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和好的解决方法,将失败归因于还需继续努力和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4.2.2 形式丰富的教育活动中进行归因风格引导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课堂之外学生会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利用好各种实践活动的平台开展归因风格的引导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组织社团活动的老师可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归因引导;每年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中可开展与认知与归因相关的主题讲座,在消极认知的学生中开展团体辅导,在心理情景剧的拍摄中传递积极的归因方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易班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教育等等方式方法,都可以使内倾、稳定、可控的归因方式逐渐被学生熟悉和认可,进而内化成为自己的归因风格。

猜你喜欢

归因量表价值观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我的价值观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高中生学习成绩与成就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