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育人的学校实践

2021-09-08管晓蓉尹兆青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8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

管晓蓉 尹兆青

【摘 要】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依托伟人周恩来故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基于培育时代新人和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研究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挖掘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整合地域红色教育资源,从学科教学渗透红色文化、校内活动感悟红色文化、兴趣社团弘扬红色文化、校外研学升华红色文化四个方面创新红色文化育人的路径和评价体系,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关键词】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学校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D2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8-0076-03

【作者简介】1.管晓蓉,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江苏淮安,223200)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尹兆青,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江苏淮安,223200)副书记,一级教师。

红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价值,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承红色文化已成为学校内在发展需要和鲜明的政治标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已成为打造新时代红色文化育人新样态、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红色文化育人路径的学校探索

学校以红色文化涵育时代新人为根本指向,弘扬红军精神、传承恩来风范,进行系列课程的创新研究,从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社团课程和校外研学等方面创新红色文化育人的路径。

1.创情境促融合——学科渗透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与传统学科知识之间存在隐性关联,要想让学生在学科教学中认识、理解红色文化,就要进行学科渗透教育。学校把红色文化与学科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确立为“情境”,确立创情境促融合的渗透教育方针,拉近红色文化与学生的距离。依据红色文化内容在学科中呈现的时序性,将基于红色文化的情境分为经验情境、问题情境、历史情境、生成性情境、模拟情境、实践情境等。我们通常会在一节课的导入部分创设经验情境和问题情境,前者为铺垫,后者为引导;在课堂中则通过历史情境、生成性情境的创设,进行场景再现,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模拟情境和实践情境一般用于课堂延伸,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体悟。

2.依经验激兴趣——活动感悟红色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感悟红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红色革命传统兴趣的重要渠道。经验学习是活动的主要形式,学校以学生经验学习为载体,建构了红色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方法:经验交流—确立主题—知识综合—自主展示—内化提升。

每个班级每学期必须开展一到两次基于红色文化认知的综合实践活动,全校每学期利用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举行主题活动。活动实施前,学生通过交流,表达自己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接着,学生对活动中获取的知识进行综合,再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示;最后,通过总结评价进行内化提升。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了解红色知识的兴趣,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后,我们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课本剧《崛起》,进一步感受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图大志;在周恩来诞辰纪念日、逝世纪念日举行纪念活动,组织学生诵总理诗歌、说总理名言、讲总理故事,感悟青年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求学精神,启迪学生立志行远。

3.重选择显个性——社团弘扬红色文化。

学校尊重儿童感受,关注儿童兴趣,每周定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课程。

开学初,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特长与兴趣,指导他们自主选择社团或重新组建新的社团。在组建社团时,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以红色文化為主题打造的“红军娃讲解团”“翔宇诗社”“少年军校”成为学校的热门社团。“红军娃讲解团”的成员们独立撰稿、互帮互助、快速成长,他们活跃在学校的恩来园、长征园以及校外的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等场域;“翔宇诗社”成员们诵读红色经典诗作,创作爱国励志诗篇……

4.自组织重体验——研学升华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育人不是简单的说教。学校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外红色研学活动。通过研学教育独特的寓教于乐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不一样的红色文化,在润物无声处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研学活动开展之前,学生们以同伴互助的方式自由组队,或远行或近游,三五成群,自由开展活动,收集研学主题资料;活动后,各队在约定地点集中,汇总资料,交流体验感受。在诸多研学课程中,“红军娃重走长征路”“沿着党的足迹前进”等极具特色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已成为区域红色教育的亮点。2021年春季开学初,学校组织了“百年足迹 践行初心”主题研学活动,红军娃们走进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开展的系列活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红色文化育人资源的构建

红色资源是师生感受、传承、发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红色文化鼓舞人、激励人、启迪人的作用,要充分挖掘、深入阐释、活化利用好红色资源。学校从校园红色育人场域的开发与创设、红色文化基地的探索与整合、红色教师队伍的打造和提升三方面对红色教育资源进行系统构建。

1.校园红色育人场域的开发与创设。

学校以红军精神元素和周恩来精神元素为核心文化标识进行课程育人场域开发,从人防文化、廊道文化、园林文化、雕塑文化等方面立体构建特色的红色文化课程育人场域。

学校将人防工程与民防国防教育相结合,设置民防国防教育园,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将园林文化与红色教育相结合,构建革命传统教育空间的八大主题园,其中长征园、恩来园、周恩来精神展馆等集中体现红色元素,成为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将楼宇文化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学校的四栋教学楼分别命名为翔宇楼、崛起楼、腾飞楼、植美楼;将雕塑文化与红色文化紧密结合,形成周恩来红军小学独特的文化印记。

2.红色文化基地的探索与整合。

学校深入挖掘家乡文化中蕴藏的红色教育资源,通过探索寻访与实地考察,将区内外红色教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心整合,让它们成为红色文化课程的源头活水。

学校整合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烈士陵园、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车桥战役纪念馆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让他们成为红军娃学习红色文化的本土教育基地;整合盐城新四军纪念馆、连云港开山岛、红军长征途经的重要纪念地等红色场域,让它们成为学校红色文化传承的共建教育基地。

3.红色教师队伍的打造和提升。

学校号召全体教师学党史,以传承红色基因为职责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打造了一支政治坚定、绝对忠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红色文化传播队伍,为学校红色文化教育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红色文化育人的学生发展评价

学校创新红色文化课程评价模式,以关注学生的品质发展为核心,遵循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红色印记——记录袋里的别样成长”“红色徽章——争章活动中的能力认定”“红色典礼——线上线下的全面展示”三个方面,形成“红色成长”评价体系。

1.红色印记——记录袋里的别样成长。

学校精心设计《学生成长评价手册》并依托评价手册设计红色成长记录袋,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在红色文化课程、实践、社团、研学等活动中的表现被一一记录在册,毕业时,这些记录会被制成光盘并上传至班级空间、学校网站等。记录是为了展示,展示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对六年成长过程的回顾。学生从对自身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步深入到对内在品质的评价。

2.红色徽章——争章活动中的能力认定。

学校基于红色文化传承的需要,开展学生争章活动。“智慧红星章”“实践红星章”“艺体红星章”“研学红星章”“星星火炬章”等极具标志性的特色徽章,给予红军娃们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学校在争章活动中进行能力认定,以此吸引更多的红军娃参与到红色文化传承活动中来。

3.红色典礼——线上线下的全面展示。

线下开展极具仪式感的学生颁奖典礼,线上利用学校公众号平台、学校网站进行优秀红军娃风采展示。学校通过颁奖和展示,提升红军娃的荣誉感与自豪感,让红色文化传承成为每一位学生心中神圣的使命与担当。

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财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意志、家国情怀和价值追求。学校利用好、传承好、发扬好红色文化,对新时代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学校将努力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让红色成为时代新人的鲜亮底色。

【参考文献】

[1]徐斌,陈阳波.红色文化的基因延续与守正创新[J].人民论坛,2014(14):133-135.

[2]陈红梅,罗雪松,叶桉.江西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与创新[J].江西科技师范大學学报,2020(3):47-52.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
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探索
红色旅游对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研究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红色文化: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效载体
遵义会议题材宣传画中的象征手法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