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弥合探索

2021-08-28汪洋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汪洋

摘  要: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作为践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两大主体,二者参与高校协同育人具有了方向的一致性。但是,二者育人的主体职责是相对独立,高校辅导员是以“教育管理”为主,专业课教师是以“教学科研”为主。在高校育人的具体实践中,辅导员和专课业教师职责的差异,表现在育人实践上和具体行动上的各自为政。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要实现协同育人需要弥合二者在育人实践上的分离,而弥合的媒介即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一以贯之,“教风”跟“学风”的呼应,学生组织建设和课堂建设的协同,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辅相成。

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弥合路径

高校以往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教师与高校辅导员相对脱钩的育人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興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时代要求。因此高校探索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等多主体参与协同育人的弥合路径,是形成育人合力,达到育人实效,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一招。而弥合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育人路径的大前提是切实存在的,二者的育人方向具有一致性。

一、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育人方向的一致性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界定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可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是参与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主要力量,这也是二者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协同育人上进行深度弥合的重要条件。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是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育人的大前提,也是统摄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同时,《意见》中还提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育人的方向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也是我们构建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弥合路径的基础,二者参与高校协同育人具有了方向的一致性才能继续探讨由职责的相对分立所引发的育人实践分离弥合的可能性。

二、传统意义上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育人职责的相对独立性

虽然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是参与高校育人工作的主要力量,二者的育人方向也是趋于一致的,但是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内容与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内容是相对独立的。

(一)高校辅导员育人职责的教育管理属性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职责属性是“教育+管理”的双重属性。《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也是如此规定,广东省高校也是按照文件要求贯彻落实。但是相较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还是以管理服务属性为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辅导员承担的职责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辅导员队伍更多承担着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德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参与到课程思政背景下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更多的应该是在管理服务维度与专业课教师共生共融。

(二)高校专业课教师育人职责的教学科研属性

高校专业课教师是专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课程建设“主战场”的主要参与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是守好课堂建设“主渠道”的责任人。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在相对固定的场域里面上好专业课程,传播专业知识,做好科学研究。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是在专业上和学业上的互动,课堂上和实验室里的有限互动。以课程和项目为媒介链接专业课教师和学生, 所以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中所体现的育人属性是以教学科研为主,育人为辅。例如“水课”的出现,师生关系紧张,是教学科研功利性增强,育人职责式微的有力佐证。

可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责是相对独立的,育人属性各有侧重。二者在高校育人的具体实践中,不同育人职责所指导下的辅导员和专课业教师的育人实践会表现出各自为政的分离性。

三、传统意义上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育人实践的分离性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由育人职责的相对独立性所引发的是二者在具体的育人实践中的分离,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不同场域进行着各有侧重的育人工作。

辅导员聚焦于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具体工作。辅导员在这个工作场域里同学生进行互动,进行相关工作的贯彻落实,而这个工作场域下的工作内容,专业课教师的参与是非常有限的。基于笔者的工作经验而言,除了班主任工作队伍以外,二者在辅导员工作场域下的工作内容的交集几乎是空集。专业课教师聚焦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师的工作场域里,辅导员同样也没法参与到专业课教师的场域和工作内容。所谓二者的工作场域和分工的互补性只能是基于制度性的主观臆想,各自为政情况下的同向同行,就像两条除了平行关系外,没有任何关系的平行线。

所以,此处阐述的育人实践的分离性是有共同方向的平行分离,而不是完全的失序的分离。而正是因为有了基于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育人实践共同方向的大前提,所以才会有弥合二者协同育人路径的坚实基础。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的可弥合性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表明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培育人才“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可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力量是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背景下探讨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更多的应该是以专业课教师为中心去探讨协同育人的可弥合性,去构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共融共生的弥合路径。辅导员更多的应该是从自身职责范围出发,在教育管理服务维度参与到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协同育人的实践中去建立弥合的路径,形成育人合力,达到育人实效。

(一)思想政治工作和价值引领要一以贯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的工作,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可见,思想政治工作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之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大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需要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贯彻高校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和价值引领的要求要一以贯之。这既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参与主体“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也是我们继续探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基于课程思政背景建构弥合路径的总方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只有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并一以贯之,才能继续建构围绕课程思政建设,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共融共生的协同育人路径。

(二)“教风”与“学风”的呼应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这也涉及到了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如何协同育人的现实问题。专业教育涉及到的主体即是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专业教育向思政教育靠近需要专业课教师从改进“教风”着手,在课堂教学中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教风”的改进需要学校统筹,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协同推进。专业教育逐步向思政教育靠拢,作为思政教育主体之一辅导员如何找到参与专业教育的切入口,向专业教育靠近呢?

学风建设便是辅导员参与专业教育的切入口,是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可以携手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弥合点,形成共融共生式育人合力的路径。

1.搭建课程思政建设对话的开源平台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全校开展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落实‘三全育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教学大讨论的活动,以此为契机可以弥合专业课教师的“教风”建设和辅导员的“学风”建设,促使二者产生交集和呼应。学校二级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工作坊”可以要求辅导员参与工作坊,把工作坊建成一个开源的工作坊,给辅导员一个接口。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搭建开源式的对话平台是弥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路径。在全校范围内的大讨论活动中,在“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工作坊”里,专业课教师可以就专业教学科研的“教风”与辅导员负责的“学风”形成呼应,针对“教风”的改进,“学风”建设可以主动的切入,而不是各自为政。

2.延伸专业课教学的场域

课堂是专业课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场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但是,要形成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教风”与“学风”的呼应,专业课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场域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一单一的场域。专业课教师需要主动延伸专业课教学的场域,“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同时,还是要融入到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场域。专业课教师所延伸的教学场域要对应辅导员学风建设的场域。学风建设场域里涉及到学科专业内容的具体情况,学生开展专业性与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学习活动等,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辅导员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等也需要专业课教师参与,才能有的放矢,精准育人。

(三)学生组织建设与课堂建设的协同

党团和班级建设是辅导员进行学生组织建设的主要范畴,课堂建设是专业课教师开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组织建设与课堂建设秋毫无犯,学生骨干的遴选、培养、激励工作,开展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团组织建设等无需专业课教师的参与;课堂教学等课堂建设工作也无需辅导员参与进去。传统意义上辅导员的学生组织建设与专业课教师的课堂建设没有交集,并不意味着不能有交集。

1.学生组织建设的堡垒作用

班委会是高校班级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重要抓手,也是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凭借的力量。辅导员是协助和指导班委会成员建设好班级的指导老师,在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与班级主要负责人会就学生事务进行常态性的沟通。相较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班委会成员的互动更多的局限于课堂上专业课教学的互动。在为期18周的专业课教学中,至于更深层次的就班级课程教学和课堂建设与学生组织的交流是处于缺位状态。

学生组织建设与课堂建设的协同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活力,改变原本班委成员意识层面班级日常事务就是自身全部的主责主业。为了弥补专业课教师在学生组织里的缺位,需要辅导员引导和带领学生将专业课教师纳入到班级短期的课堂建设规划中,体现课程思政建设育人的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和相互支撐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能做到“不是一家人,进到一家门”,共融共生于学生组织建设与课堂建设协同育人的载体。

2.延伸专业课堂建设的外延

第一课堂是专业课教师参与建设的主要阵地,第二课堂的建设则是辅导聚焦的主要范畴。课程思政背景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则需要突破课堂建设的边界,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心,延伸专业课堂建设的外延。有别于上文提到的延伸专业课建设的场域,延伸专业课堂建设的外延需要专业课教师参与到第二课堂的课堂建设,需要专业课教师对于第二课堂的建设出谋划策。虽然学生组织是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支撑,但是仅仅依靠辅导员与学生组织推动第二课堂建设向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心靠拢是难以达到课程思政育人要求。例如,辅导员指导,学生组织参与开展的“共享互助”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的活动,若没有专业课教师的深度参与,很难产生“共享互助”育人实效。所以,延伸专业课建设的外延,可以让专业课教师深度参与专业课堂以外的涉及专业课程的课堂建设,进一步践行课程思政的初衷。同时,在实践中也弥合了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的路径。

(四)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辅相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党和国家一直重视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关乎毕业生未来的发展,也是关乎民生的切实问题。辅导员需要对高校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相关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实际上,辅导员层面只是就学生在择业与就业方面提供相关的指导,至于就业的根本性问题,主要就涉及到学生专业学习的扎实程度以及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的成长情况。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和内容重点,需要深化職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力军践行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需要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而不是仅仅就专业而论专业,对于学生未来发展不做考量。

从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角度,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可以有效的协同起来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涯,课程思政背景下二者的育人逻辑是可以统一到学生群体。专业课教师以课程思政理念进行专业教育的时候就能潜移默化对受教育对象进行影响,而辅导员在进行就业专项的工作的时候就能够顺利承接,二者形成联动。

所以,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可以从就业与专业层面进行弥合,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辅相成可以弥合各自为政情况下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各自同行的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5-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7-09-29)[2021-05-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1-05-05].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4]刘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0):63-65.

[5]张强,陈逸超.“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35):15-16.

[6]罗仲尤,段丽,陈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38-143.

[7]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1):125-128.

[8]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9]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10]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黄邦道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