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课, 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2021-08-24杨丽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分数的意义数学本质教师专业成长

杨丽芳

【摘要】研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研课需要考虑研什么和如何研的问题,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教师要定期开展主题研课,形成序列,达到研一课而研透一类课的效果;还要开展难点课例的研课活动,寻求点上突破,不断凸显数学的本质.

【关键词】研课;教师专业成长;分数的意义;工程问题;数学本质

研课,顾名思义,就是对课进行推敲和研究,一般是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通过多种教学研究的形式,经历多次“设计——实施——反思——再设计”的过程,使该课的教学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本文中的“研课”,是指一个团队(一般3人以上)对同一节课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研究,不含那些未经共同备课,只是简单听课评课的活动.

一、研课的意义

研课的意义有三,其一,任何一节优质的课,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与实施的,也就是说,要上好一节课,必须有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基础,从这个意义来说,研课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学习与反刍.其二,所学的教学理论,只有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体现其价值与作用.而“如何有机结合”就是一个技术活了,需要教师去深入研究,而“研课”就是深入研究的一种有效方式.其三, “用课来说事”是教师的基本功,课例研讨是目前最受教师喜爱且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研讨的形式,没有之一.因此,开展研课活动对于教师落实本职职能、提高工作实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研课的路径与方法

组织研课一般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研什么和如何研.研什么,指的是内容层面的,包括研究的主题、研究的课例等;如何研,指的是研究的组织与方法,属于组织形式与策略层面的.

1.主题研课,形成序列

围绕某一主题,精选有代表性的一组课例,通过对这组课例的研究,从中总结教学规律,形成教学的序列,并推广应用到同类课的教学实践中.研课的主题,可以围绕某一类课型的教学,如按内容所属知识版块分的概念教学课、计算教学课等;或者按照课堂教学结构分的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等;或围绕某个教学的要素,如课堂提问设计、情境的创设、板书设计、过渡语、评价语等;或围绕某个教学的环节,如复习环节、新授环节、练习环节等;或围绕某种教学的模式、手段,如翻转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等;或围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模型思想的教学渗透等.

笔者曾经结合“在解决问题中渗透模型思想”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先是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开展研究,然后拓展到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广角等的教学中,形成序列.下面以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工程问题”一课为例,从中展示研课活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例题:一条道路,如果甲队单独修,10天能修完,如果乙队单独修,15天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1)组织学习

集体备课开展前两周就把有关模型思想的学习资料发给教师学习,要求各位教师带着学习后的思考参与集体备课.

(2)集体备课

围绕建模的步骤和方法针对这一主题进行备课,初步确定为“解决例题,建立具体的模型”和“丰富例证,抽象一般模型”两大步骤.

(3)第一次试教与研讨

①围绕研讨主题展开评课.

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问题1:为什么要假设总长?没有很好地基于数量关系的分析而引出.问题2:对于每人假设的数据都不同,这完全超出了学生固有的认知,“数据还能随意假设?这行吗?”学生的心里是怀疑和忐忑的.对于“为什么假设的道路总长都不同,但是最后算出来的天数却相同”这个问题,教师未能很好地突破.

②针对存在的问题研讨对策

针对问题1,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法(如图1所示)引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总长.

针对问题2,设计如下的问题链(如图2所示)并通过线段图(如图3所示)突破.用两种不同总长的线段图进行对 比,再随意拉长或缩短表示总长的那条线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从变中找到不变:总长变了,每天修的具体长度变了,但是每天修的都是总长的110和115这个没变.

(4)第二次试教与研讨

①明确要突破的问题

如何把教师的“明白”变成学生的“明白”?

通过几轮的讨论,对于如何建立数量关系的模型,教师们都很清楚也很明白了,但是如何让学生也明白和感悟到呢?

②對策

把例题教学中的“回顾与反思”和全课总结这两个环节做扎实.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量关系是如何从一题到多题逐步抽象出来的,用了怎样的方法.长期进行这样的引导,会让学生逐渐掌握构建数量关系模型的方法.

像上面这样,让教师们围绕主题,在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中不断修改完善,才能达成研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2.难点课例,点上突破

除了按主题开展系列的研课外,有时候我们需要对一些重难点的课例、争论比较多的课例进行突破性研课,以期帮助教师抓住数学的本质.

下面以“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展示研课的简要过程.

(1)确定研究课例

之所以选择“分数的意义”这一课,原因有三:一是,在国际上,分数被认为是小学阶段最抽象、最复杂、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概念,每一届的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总是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二是,这样的一节老课,像华应龙、张齐华、刘永宽、夏青峰这样的名家,在这几年先后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公开教学,思路迥异,尤其是华应龙,更是别具一格.这说明,这一课是有研究的价值的.三是,张奠宙教授在《揭示数学本质提升“分数”教学》中,对分数意义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观点,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探究.

(2)文献研究

我们在“教学的重点是什么”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的焦点为:“单位‘1 ”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哪个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材料,其中张齐华在2009年第7期的《小学教学(数学版)》杂志上发表的“分数的意义”教学实录上非常重视单位“1”的教学,把单位“1 ”这个概念诠释到了极致,令人叹服.华应龙在2011年第6期的《人民教育》杂志上发表的《分数:先分后数——“分数的意义”教学新路径》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分数就是先分后数的数,通过平均分,产生了分数单位,再数出分数单位的个数,分数单位的累加就形成分数.因此他认为 “单位”是重要的,“1”是重要的,“单位‘1”是不重要的.可以不讲“单位‘1”,但要重讲“分数单位”.

猜你喜欢

分数的意义数学本质教师专业成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回顾反思”策略探析
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的本质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抓住问题本质渗透归纳类比数学思想
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在研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以“分数的意义”为例谈“分数的教学”
探寻起点 直面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