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属高校在高考综合改革中的机遇与挑战探赜

2021-08-23刘峰马英杰冯涛邓涵瑜

成才之路 2021年23期
关键词:双一流策略发展

刘峰 马英杰 冯涛 邓涵瑜

摘 要: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对每一所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尤其对于数量众多的省属高校更是如此。文章以省属高校西安理工大学为例,客观分析高考综合改革给高校在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招生计划编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带来的变化,并结合“双一流”建设目标,对省属高校在高考综合改革中的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考综合改革;省属高校;发展;策略;“双一流”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3-0018-02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4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已在国家选拔人才、学生健康成长、体系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及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浙江、上海确定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2017年,第二批(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省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相继启动。2018年以来,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相继公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由此,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期。省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融入到高考改革的浪潮中。

一、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

考试招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世界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定位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招生计划的科学配置、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完善、录取机制的改革创新、监督管理的强化跟进和试点省份的稳妥推进等方面。本轮改革坚持的基本原则如下。第一,贯穿育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改革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成长成才,重点解决“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第二,确保公平公正。本轮改革将公平作为第一要求,底线是确保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第三,突出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本轮改革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权,提高选才的科学性,确保改革任务稳步推进、有序开展。第四,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稳妥推进。本轮改革所涉及的范围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逐步实施,通过对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的综合改革,最终形成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二、高考综合改革在省属高校的效果分析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西安理工大学2016级和2017级浙江学生本科两年的学分绩点,发现2017年参加“新高考”的浙江学生比2016年参加“老高考”的浙江学生的学分绩点成绩有所上升,这说明新高考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动力有所增强,学习成绩有所提升。研究还发现,2017级浙江學生的大学物理成绩比2016级学生的成绩略有下降,这主要是因为西安理工大学在浙江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中未将物理作为必选科目。由此可见,高考综合改革的效果喜忧参半:其更尊重考生的选择权,重视学生兴趣在人才成长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体现了育人为本的理念,提高了高校人才选拔的精准度,但高校在改革过程中的准备不足等问题也有所暴露。

其一,考试科目设置的变化。在新高考中,考试科目由原来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综(理综)变化为考生在政、历、地、物、化、生6门中选择3门选考科目,与语、数、外3门课程组成考试科目。这个制度设计考虑了考生的兴趣引导因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引导着高校针对每一个招生本科专业提出选考科目要求。

其二,志愿填报方式的改革。新高考是以专业为投档单位进行投档的,可以使学生填报志愿时有更大的选择权,并能提高录取精确度。比如,浙江考生可填报80个专业志愿,上海考生可填报24个志愿组,共可填报96个专业志愿。同时,志愿填报数量的增加,势必会加大学生填报志愿的负担,也对高校提出了适应“专业+学校”录取模式的要求。

其三,对高校招生计划编制提出挑战。在以往以院校为投档单位的录取模式下,每所高校都会使用预留计划调控生源地和专业报考的不平衡,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改革后,以专业为投档单位的录取模式便失去以上优势,这对高校科学编制招生计划提出了更高要求。编制与地区发展经济相适应的招生专业,科学设置选考科目要求,是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其四,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影响。高考综合改革要求各高校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西安理工大学提出对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每2年进行一次适度调整,每4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此外,高校本科教育正在推行的以“厚基础、宽口径、淡专业”为培养模式的“大类招生”,与新高考以专业为投档单位的录取模式并不相同。因此,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平衡,是高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省属高校在高考综合改革中的发展建议

1.积极推进大类招生改革

省属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学科特点,积极推进大类招生改革,调整专业结构,突出学校特色,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2019年,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将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和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自动化类进行招生,拉开了大类招生改革的序幕。大类招生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也倒逼着学科和专业重视人才培养与生源结构。

2.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它对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会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全社会共同在价值导向、经费保障、人才配置、条件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撑。省属高校应利用大数据分析,对本校学科专业优化进行调整与布局,对招生计划的编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预测,以便为各项重大决策提供支持。

3.建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效的衔接机制

基础教育、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这三个阶段的教育必须做好衔接。高考是连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通道,是体现社会公平和国家教育资源分配的系统性工作。在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如何促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教育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1)扩大招生宣传的广度。省属高校招生计划往往集中分配在高校属地,因此招生宣传主要在省内。而新高考需要省属高校加强外省招生宣传工作,与外省、市的中学建立联系,这样才能为自身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促进社会纵向流动。

(2)与中学并肩做好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省属高校应发挥自身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与中学一起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在我国部分省市,政府、高校与中学共建实验室的做法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政府出资支持,高校提供技术和人才,中学负责组织和具体实施,这样的资源组合让中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就能接触到学科前沿,培养职业志向,进行职业规划。

(3)在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大学先修课起步于60余年前的美国,目前我国对其也有了初步尝试。大学先修课打破了中学生发展的“天花板”,建立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有效衔接的通道。

参考文献:

[1]王小虎,潘昆峰,苗苗.高考改革对高水平大学招生的影响及其应对[J].中国高教研究,2017(04).

[2]于世洁,徐宁汉.高校多元招生录取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3]秦春华.AP 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在美国大学招生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5(01).

猜你喜欢

双一流策略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