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专业分类教学探索

2021-08-23罗慧仲计水常百灵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分类教学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罗慧 仲计水 常百灵

[摘 要]  因专业分类教学是对因材施教的一种具体化认识。在应用型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专业分类教学是遵循因材施教一般教育规律的基本做法,是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高校提升课程针对性的必然之举,同时,大数据、云计算、5G等网络技术为应用型高校的因专业分类教学提供了技術支撑。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专业分类教学的探索要从谁领导、谁负责、谁协同等几个层面构建工作格局,要牢牢抓住思政课教师这一关键队伍以及把握因专业分类教学的教学探索重点。实践证明,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专业分类教学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0310(2021)03-0006-06

Abstract:  Specialty-based classified teaching is a concrete understanding of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s the basic practice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It is the inevitable move for high-leve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characteristics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of courses. At the same time,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5G and other network technologies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classifie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xploration of specialty-based classifie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struct the working pattern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one who leads, the one who is responsible and the one who cooperates. We should firmly grasp the key facto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and grasp the teaching exploration focus of the specialty-based classified teach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school of Marxism in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as made phased achievements in exploring the specialty-based classified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Keywords: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Classified teaching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3.18”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2]。这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要增强实效性,发挥其为应用型高校服务地区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命相配合的作用,实行因专业分类教学是大势所趋。

所谓因专业分类教学,就是对因材施教的一种具体化认识。它既是源于教育家孔子首创的教育传统方式,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因材施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思想,在承认教育对象共性的特征中,强调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即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知识及实践经验积累上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但由于教育对象受先天生理条件以及后天环境影响不同,在心理、性格、知识、能力、兴趣、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特殊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因此,因专业分类教学是适合社会环境变化的产物,也是目前形势下较好贯彻因材施教的做法。

1 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的必要性

1.1 分类教学是思政课遵循因材施教一般教育规律的基本做法

古往今来,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般规律。中国历代教育大家均主张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强调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是新时代思政课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不同性质的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在心理、性格、知识、能力、兴趣、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实施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考虑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理解能力及思维特点等差异性,针对思政课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对因专业分类教学的全方位改革,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自身专业的相关性,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指导下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3]。

1.2 因专业分类教学是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高校提升思政课针对性的必然之举

目前,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思政课在组织教学中难免出现大班授课的情况,对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不敏感,尚未在教学大纲中精准融入大学生的主体性,也缺乏对不同专业学生群体的持续动态地调研和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角色和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角色难以有效匹配和融合,导致思政理论课的方案制定和实施使用同一教材、同一教案、同一PPT,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走马灯式巡讲,很难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化。因此,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然大打折扣。要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绝不能搞大水漫灌,千篇一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顺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北京的“四个中心”建设,北京联合大学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目标要求,这就决定了思政课建设必须立足自身特色,在增强实效性和应用性上下功夫,实行因专业分类教学,把北京红色教育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北京的生动实践、北京联合大学的校情校史等,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努力讲出思政课的北京味道、联大特色。

1.3 大数据、云计算、5G等网络技术为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

传统情境下,思政课教师实施因专业分类教学无法全面分析数据,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教育受众识别的有效性和精准度。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思政课普遍实施线上授课,进一步普及并强化了广大教师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有助于精准研判教育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大数据、云计算、5G等网络技术的运用,使教学供求信息的精准性、及时性、互动性,有了翻天覆地的质的改变。教师采取因专业分类教学的技术手段已经日渐普及和成熟,为精准思政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智能算法通过对受众群体的网络行为“痕迹”进行全样本数据收集、关联性数据分析和动态化数据处理,实时监测学生的关注动向,剖析学生的价值观,了解其思想变化,从而实现对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精准画像”,更好地推动思政课教学工作由以往的定性传播向适切性服务转变。

2 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探索

2.1 构建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工作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思政课建设“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2]。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建设也需要解决谁领导、谁负责、谁协同的工作格局问题。

2.1.1 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的领导

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建设是现阶段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举措,党委必须要将其纳入重要工作议题,切实担负起课程建设的主体责任,必须站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在统一思想认识、组织保障、经费支持、制度保障等方面系统谋划,做好顶层设计[4]。

通过加强对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的认识、宣传和教育,让校领导、思政课教师等充分认识到开展因专业分类教学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意义,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落实。

2.1.2 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的中间组织

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的中间组织者是各个教研部以及在教研部下设的因专业分类教学工作组。各教研部负责本部门内因专业分类教学工作组的组织实施工作,一是建立教学工作组团队,即根据教研部教师的不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意愿,将教师分成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3个教学组。教学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由资深教师担任,教学组成员根据教师学科背景、兴趣专长以及负责人遴选等方式产生,在学院和教研部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教育资源共享等活动。集体备课是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改进起到重要作用。思政课集体备课的范围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以及备原著等。北京联合大学多校区办学,教师们因教学工作安排,不可能做到固定在某个学院,集體备课重在加强教师的协同合作,体现了对学生学情的关注和研究,强调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的共建共享,进而促使教学智慧的生成创造。二是分类设置教学班级,制定差异化教学设计方案。依据因专业分类的教学班级,具体开展学情分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差异化教学设计,应包括细化的教学大纲实施方案、考核方案、社会实践课方案等。三是建立职责清晰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学工作组负责组织任课教师的教学。各工作组任课教师负责深度挖掘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了解学生的热点、疑点、痛点,进行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

2.1.3 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的相互协同

因专业分类教学的持久推进不能仅靠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院之力,也不能靠一个教研部之力,更不能靠教师个人的一己之力,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纵向需要层层发力、形成共识,横向需要多部门相互协同、互相支持[5]。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的协同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校级层面的相互协同,主要是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部门和思政教学部门的协同。主要体现在教学班级设置上,依据分类标准设置思政课教学班级,允许学生按专业、按学科背景、按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达到一定人员数量的班级即可开课;在实践教学方面,安排并落实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二是思政课内部的协同,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学组之间以及教学组内部的协同,其中又包括团队协同和课程协同两方面。团队协同是指在教学组内部实行组长负责制,发扬老中青传帮带的作用,以形成良好的梯队。教学工作组之间的协同体现为在学院和教研部的统一规划下,开展因专业分类教学学生特点、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的研讨,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包括细化的教学大纲、考核方案、社会实践方案等,各教学组之间加强分工合作与共享沟通,避免各门思政课程出现雷同重复等现象。三是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如果说课程思政是从专业课中挖掘思政元素,那么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要突出与专业学科的对接,并为课程思政提供方向指导,即通过设立专门的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课程研究中心,构建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合作机制,打通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壁垒,形成“育人共同体”。

2.2 牢牢抓住思政课教师这一关键队伍

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直接实践者,是推进因专业分类教学建设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因此,教师作用的发挥是做好因专业分类教学的前提,校院党委要通过因专业分类教学建设,抓好三大关键,牢牢抓住思政课教师这一关键队伍,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执教能力。

2.2.1 夯实学科基础建设

夯实基础建设是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垫脚石,主要围绕学科建设、团队建设、基础建设等方面持久用力。在学科建设方面,从2016年以来,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26项,经费900多万元;发表论文335篇,其中,发表在CSSCI刊物106篇,CSSCI刊物(扩展版)69篇;出版著作42部;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优秀调研课题二等奖1项,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优秀社会调研成果二等奖1项;4名教师获北京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术论文征文比赛一、二等奖。在团队建设方面,把教师队伍按照兴趣、研究专长进行分组,依托研究团队,夯实分类教学的基础。学院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所、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等8个团队以及2个教师训练营,同时也在各教研部门成立因专业分类教学组。在基础建设方面,学院为每位教师征订各类期刊、杂志,加强学习研究,积极汲取前沿知识与经验,着力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2.2.2 搭建个体发展平台

个体发展平台是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科学化发展的助推器,主要从搭建理论研究平台、培训平台、交流平台等方面入手。在理论研究平台方面,为了鼓励教师开展因专业分类教学的研究,学院设置相关专项课题,资助教师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开展理论研究,发表论文,引导教师深入挖掘研究因专业分类教学。通过搭建理论研究的平台来培养能够关联专业知识、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功底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培训平台方面,校院通过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全体培训與骨干培训、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教师培训,助力教师个人生涯成长。在交流平台方面,学院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对新进教师实行导师制,由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一对一地对其进行教学指导,同时在集体备课、听课、比赛演练等环节中,形成互相学习、交流碰撞乃至挑毛病的机制;鼓励思政课教师到相关专业的政府机关、公司、工厂等实践基地学习,提高思政课教师对相关专业的认知程度,激发教师队伍的创造性。

2.2.3 构建教师发展的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护身符,要从管理体制、制度支持、资源供给等方面给予保障。分类教学是对原有课堂的延伸和深化,其组织实施必然会带来额外的工作量和教学难度,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在管理体制方面,必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校级相关部门协同、各学院之间协同以及各个工作组之间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工作组具体推动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因专业分类教学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制度支持方面,注重提供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激励措施。在职称晋升、绩效考核以及工资补贴等方面制定相应制度来引导和鼓励教师参与此项工作。在资源供给方面,深度挖掘并共享各类因专业分类的教学资源,结合北京红色教育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北京的生动实践、北京联合大学的校情校史等进行因专业分类教学。

2.3 把握因专业分类教学的教学探索重点

2.3.1 对教学对象进行科学分类是基础

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分属不同的学院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生具有相同性,也有差异性。在全校层面按照过于细化的专业开展教学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学情调研分析,可从3个方面对教学对象进行分类(见图1),即第一个方面是按照教学对象的专业来划分,大概可将智慧城市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机器人学院、应用科技学院归入理工类;管理学院、商务学院、师范学院等文理兼收的学院,可大体归入文史类;艺术学院、旅游学院等学院中的绘画、音乐、体育等专业归入艺术类。第二个方面是按照学生入学前的学科背景,将学生分为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三大类别,这主要是考虑到在具体教学中,有些文史类专业里会招收理工类的学生,或者文史类专业会有体育特长生等情况。第三个方面是按照学生的兴趣、特长来进行分类,这种情况较少,但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还是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成长期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分类是一个总的原则,事实上,同一个学院里也经常会有不同的学生分类。总的来说,因专业分类教学的对象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要形成动态调整机制。

2.3.2 差异化教学设计是核心

差异化教学设计应该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政课教学目标,按照三大类别专业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两大模块[6],进行差异化教学设计体系。其中,理论教学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模块和拓展知识模块,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教学、与专业相关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及与思政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制定差异化的理论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依据不同类别专业设计有针对性的分类教学方案。就案例教学而言,针对学生专业特点搜集有针对性的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对文史类学生可选取社会科学领域热点问题、中外哲学史等领域的问题作为案例;对理工类学生可选取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与学生专业贴近的热点问题作为案例;对艺术类学生可选取与艺术相关领域的故事及热点问题作为案例。在制定差异化的实践教学中,针对文史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长于理论分析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经典写体会的征文活动;针对理工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本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等社会实践活动;针对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话剧、小品等艺术形式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等。就教学手段而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实现对不同专业学生需求期待的精准研判,及时把握学生的核心关切,在引导社会热点、化解思想困惑中引发情感共鸣、增进思想认同,不断增强学生受众对思政课的黏性。总之,依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对象,选取适合学生学科特点和思维特点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果。

这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例,针对文史类、理工类和艺术类3类不同的专业,讲解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针对文史类学生知识面宽、理论思维较强的特点,着重从历史维度和辩证关系的维度来讲解。以塞罕坝的事例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典范,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塞罕坝的发展历程、生态领域的杰出代表以及生态治理系统论等方面出发,挖掘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教育因素,侧重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强调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文史类学生学习积极性高,长于理论理解,可以结合自然辩证法的内容进行经典文献讲解,加深学生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针对理工类学生擅长理性、逻辑的思维特点,在给机器人等专业的学生讲授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反面教材入手,以化学DDP农药的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依据,探讨璀璨的玛雅文明的衰落是源于“生态危机”论,即玛雅人过度开垦土地、人口严重膨胀,最终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文明消亡。针对艺术类学生思维直观、感性的特点,如果单纯听理论讲授,容易出现抵触、消化不了的情况。讲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讴歌美,发现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将美丽北京、美丽乡村融入课程当中,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美丽中国、美丽乡村与所学专业的关系,让学生懂得美丽的丰富内涵。比如针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强调在实践中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中,在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中,要注意保持原有的地貌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打造出每個城市的特色,避免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自然风光难觅、青山绿水难寻的局面。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乡村的实例,将乡村规划设计通过绘画或者设计方案呈现,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3.3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是关键

分类教学体现的是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统一,其考核方式势必也要求相应的多样式和差异化。现有的考核方式多为读后感、学习心得或期中测试,能体现学生独立思考和真实感悟较少;期末考试重点考察对知识点的记忆,所以最终的考核结果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对理论的掌握、运用以及真正接受并确立正确信仰和价值体系的状况。思政课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不同特点,按不同学科类别设计不同试卷,或按不同学科类别运用不同考核方式进行考核,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特长,多形式、多层次开展课程考核,实现差异化、规范化、科学化考核。比如,可以因专业而尝试采用开放式的考核方式、线上考试、口试等不同类型,加强考核方式、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考题,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既兼顾不同学科的专业背景差异,又能体现不同学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真学、真思、真信、真用。

3 结束语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改革和建设,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在取得了标志性成果之后,在北京高校又率先实施了因专业分类教学的改革试点。经过几年的建设,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因专业分类教学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成绩促使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北京市第二批重点建设马院。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合理利用专业教育资源,深入贯彻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自身专业的相关性,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在业务工作中现实的指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应用能力。今后我们将进一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从学校学院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力争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 周志成,李焱,曹海娟.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德育的目标、思路与重点[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8,32(1):9-14.

[4] 李正军.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四位一体”工作格局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5):67-70.

[5] 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6] 钱翠玉.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分类教学体系建构[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1):47-49.

(责任编辑 李亚青)

猜你喜欢

分类教学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等数学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培智学校体育课中有效实施分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