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整本书“项目化”阅读

2021-08-17吴云洁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红楼梦核心素养

吴云洁

[摘   要]随着普通高中新课标的颁布,我国以素养为导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项目化学习立足于学科知识、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习素养的培养探索。“双新”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一直是困扰教师的教学难点。文章以《红楼梦》整本书“项目化”阅读为例,基于整本书阅读与项目化学习的结合,论述如何通过学科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及真实情境的创建落实任务驱动,让学生不仅能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而且能构建自我的人生体验,还能培养学习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9-0001-08

一、项目化学习设计理念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缩写PBL,又译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教学设计。它以小组形式组织学习,致力于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进行学习设计、问题解决、学习内容或决策调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主进行信息收集、探究分析、心得阐述及评价交流等。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着自主性。整个学习活动以学生呈现成果或陈述成果的形式结束。统编语文教材提出整本书阅读的要求,而项目化学习方式正好有利于这一要求的落实。

二、项目简述

(一)项目介绍

本项目基于教材中学生已学的小说单元内容,用“赏析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这一关键概念,用“通过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个本质问题重构已读过的《红楼梦》,用“创构客观准确、完整系统的小说人物档案册,撰写小说人物综述”这一驱动性任务,一方面提升学生分析、鉴赏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创性思维;另一方面让学生能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

(二)教材和相关资料

1.教材。

统编语文教材必修 高一(下)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2.相关资料。

(1)底本类。

《红楼梦》曹雪芹 著,高鹗 整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曹雪芹 著,脂砚斋 评,吴铭恩 汇校,万卷出版公司,2013年10月

(2)通俗解读类。

《蒋勋说红楼梦》蒋勋 著,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8月

《大观红楼》欧丽娟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

(3)专业研究类。

《红楼梦研究》俞平伯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紅楼小讲》周汝昌 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

《周汝昌点评红楼梦》周汝昌 著,团结出版社,2004年1月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蔡义江 著,中华书局,2004年9月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美] 余英时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2月

《〈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再阐释》詹丹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5月

三、项目目标

(一)项目目标:大概念化

整本书阅读大概念化强调以核心概念引导阅读,促成学习“主题化”“生活化““项目化”,进而打开阅读的视域。《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书中人物的经历,以走进历史现场,更好地体验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并反思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败的原因。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引导学生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构建自我人生体验,并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及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项目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在多样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提高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1)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时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描写人物时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点面结合等及其表达效果。

(3)赏析语境中人物言语行为的特殊意义与作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并提升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

(1)把握好人物形象的特点。

(2)区分辨别小说中核心人物的真实情感,了解作家是如何塑造人物、如何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的。

(3)梳理小说情节和作者情感的变化脉络,把握作者是如何表达小说的主旨的。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1)体验与评价小说中金陵十二钗的独特魅力。

(2)感受悲剧的审美意义与影响。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开阔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杜绝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1)感受《红楼梦》的丰富文化内涵,重新认识与评价传统文化。

(2)学会辨别与欣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与鉴赏。

(三)项目目标:学科关键能力

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要借助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1.阅读与鉴赏:对于学生来说,阅读与鉴赏是感知、理解、审美、内化的过程,是基于作品内容问“what”和“how”的思考过程。

如思考: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是什么?每个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怎么样?

2.表达与交流:这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想自主表达自我的学习感悟与体会,便要具有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如思考:你对主要的人物形象的看法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3.梳理与探究:学生阅读后的归纳、整理、发现过程,也是建立知识关联的过程。学生需要反思:如何归纳梳理?有何特点与不足?

如给小说人物建立档案册,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四、项目任务

(一)驱动性核心任务

1.通过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梳理与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2.创构客观准确、完整系统的小说人物档案册,撰写小说人物综述。

(二)学习基本任务

1.个人任务与阅读成果要求。

(1)完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2)完成阅读调查问卷。

(3)作为小说人物档案册创构者之一,选择创构档案册过程中的某一处或几处细节,论述自己的心得或感受,再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人物研究小论文。要求:说明自己的选择初衷、研究过程、研究收获或反思等,并简要论述当前红学领域对相关内容的研究情况。可适当运用图表辅助说明。

2.团队任务与成果要求。

和小组成员一起制作小说(主要)人物档案册,深入探究给自己带来独特阅读体验的人物。档案册应包含人物姓名、別名、职业等内容。表1为档案册样张。

(三)成果公开方式

1.通过校园网公布。

2.开办班级成果展。

除此之外,在整本书阅读单元学习结束时举行一次网络视频交流会。参与人员有本班学生、任课教师、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师生。届时每组人员都需要呈现人物档案册的电子版本,并进行口头汇报(配演示文稿)或播放讲解视频,最终通过集体评价产生最具特色的人物档案册奖。

(四)评价设计

1.评价目标。

(1)使学生更好地鉴赏人物形象、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掌握作品素材的组织方式等,促使他们个人的读、写、思能力融为一体。

(2)深化学生对鉴赏人物形象这一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

2.评价标准。

(1)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是否具备客观准确、完整系统地评价人物的能力。

3.评价表(如表2)。

五、项目化学习的实施

(一)《红楼梦》整本书“项目化”阅读实施安排与任务管理

1.初读小说阶段。

(1)学生自主了解小说情节概要。

(2)学生自主了解小说人物关系。

(3)学生自主了解作者及小说创作背景。

(4)教师补充相关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等。

(5)教师制作微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6)教师布置驱动性任务。

2.探究实践阶段。

(1)学生分组。

(2)各小组明确组内分工,明确研读目标。

(3)教师指导探究方向。

(4)各小组初定评价量表。

(5)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搜集资料、梳理信息、开展研究。

(6)各小组设计调查问卷等。

(7)教师明确每周的任务,并定时接收学生的反馈。

3.成果展示阶段。

(1)班内交流,推荐优秀成果。

(2)班际交流,互相学习。

(3)基于网络,以视频会议或直播等方式,展示交流。

4.评价反思阶段。

(1)各小组修订评价量表。

(2)各小组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

(3)各小组再次设计调查问卷,进一步获得相关的优化信息。

(二)项目小组的建立与活动指导

初读小说之后,划分合作学习小组。一个班级分为5到6个小组,每组5到7人。学生可依人数自由组合并自选组长。组内成员尽量有男有女,在学习能力上尽量强弱互补。各小组自行商定本组要研究的人物对象。教师全程关注,及时答疑,及时点评。

1.项目小组的建立。

(1)合理建组,均衡分配。

各小组的人数要合理。人数过少,传递的信息量必然有限;人数过多,交流的时间会受限,且个人展现自我的机会会减少,这容易导致个别学生消极怠工。小组人数一般以5到7人为宜,且应男女混合。男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女生细致入微、关注细节。男女生共同合作,小组探究效果会更佳。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内都包含高、中、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又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更有利于增强各小组的竞争信心,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职责明确,互助探究。

各小组要选好组长,因为组长的有效引领非常重要。组长需了解小组内各成员的特点,以明确他们在各阶段的分工。组长要给每一个组员分配工作,让他们都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从而为整个小组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组长与组员之间的沟通协调,组员与组员之间的联系合作,都十分关键。

2.项目小组的活动指导。

(1)团队协作,明确目标。

明确所要研究的人物,是各小组共同的目标。人物档案册的内容不仅涉及描写人物的角度、所用的表现手法等,还涉及人物的家庭成员、社会关系、外貌特征、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社会评价、生平经历等。这些都需要小组成员一起努力去探究发掘。所以“合作+目标”是小组合作的核心词。

(2)教师引导,关注过程。

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正确、适时地进行引导。如在学生制作《〈红楼梦〉人物档案册》和撰写《红楼梦》人物综述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自始至终给予指导和关注。在教师的影响下,小组各成员能够有相容心理,能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师生之间能够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从而共同提高能力水平。各小组成员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彼此的责任感,不断完善研习策略。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其所在小组的爱护和关心,还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项目化学习前期准备

1.教师准备阶段。

(1)提供相关的《红楼梦》文本解读资料。

(2)制作微课《王熙凤出场》等,从情节赏析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内容。

2.学生前期阅读反馈。

(1)小说前二十回情节梳理。

(2)展示小说前二十回中出现的人物的大致关系图。

(3)提出的一些小问题,由其他学生解答。

(四)探究过程

第一周:小组成员合作寻找相关的档案册信息并填表。教师提供参考样张。(简略版,如表3)

第二周:个人评价+人物小论文。

学习任务:

1.交流学习。

(1)自主阅读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

每个人适当做笔记,并给某一小组提出优化建议。各组长汇总后提交。

(2)開展小组评价。

(3)评价标准:

①人物特点概括、归纳是否准确全面。

②原文出处是否明确标注。

③可加分项:引述名家点评、表达有创意等。

2.写作人物小论文。

选择你对本组所选小说人物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刻的一处,展开分析、鉴赏,并写作小论文。

要求:

①属于同一小组的学生尽量不要选择同样的鉴赏点(组长统筹)。

②尽量搜集、引用相关专家的点评。

③观点明确,态度鲜明,分析有理有据。

④自拟标题,字数600字左右,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

最后由组长进行汇总。

第三周:构建《红楼梦》人物思维导图。

1.明确构建《红楼梦》人物思维导图所需的信息。

(1)基本信息:姓名、字号、职业……

(2)生平经历。(说明:具体以时间为序)

(3)人物特质:兴趣爱好、性格特征……

(4)社会评价。

(5)名家评价。

(6)谶语(判词)。

……

最后还要有总结性评价。

2.教师提供《红楼梦》人物思维导图示例(简略版,如图1)。

3.小组讨论后完成成果提交。

(1)提交本组所作的《红楼梦》人物思维导图。

(2)依据完成的思维导图和同学的互评建议,增补人物档案册的内容。

[注:组长协调分工,并做好讨论记录(录音/聊天记录)。构建人物思维导图可用WPS、迅捷思维导图软件等。]

第四周:改进+指导。

学习任务:

1.小组成果——学习+优化提升+设计。

(1)学习各小组的合作成果 《红楼梦》(主要)人物思维导图。

(2)完善本小组所制作的档案的内容。

(3)设计创建《〈红楼梦〉人物档案册》(电子版)。

2.个人成果——学习+评价+指导。

(1)阅读本组其他成员所写的人物小论文。

(2)教师总体评价学生的小论文写作情况,结合教材要求指导专题小论文或人物综述写作。

第五周:学习+思考。

学习任务:

1.小组成果——学习+设计。

(1)完成《〈红楼梦〉人物档案册》的制作。

(2)设计创建《〈红楼梦〉人物档案册》(电子版)。

2.个人成果——学习+思考。

(1)再次阅读本组其他成员所写的人物小论文。

(2)学习其他小组的成员所作的优秀人物小论文。

第六周:成果+交流+感悟。

学习任务:

1.小组成果——创建+讨论+交流。

(1)完成《〈红楼梦〉人物档案册》(完整电子版)的创建。

(2)思考讨论《红楼梦》的现实意义。

(3)参与读书交流分享会,每小组录制一个相关的音频。

2.个人成果——学习+评价。

(1)学习其他小组成员所作的优秀人物小论文。

(2)完成问卷调查。

六、项目化学习构建

(一)知识能力的建构

本次《红楼梦》整本书“项目化”阅读开发了小组阅读自我管理机制。整个项目研究有步骤、有标准,使原本的单一化阅读变为互动性阅读,使抽象性阅读变为具体形象化阅读,使一般性阅读变为结合学生自我实践经历的表达性阅读。整个项目研究是顺着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来开展的,其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的发生过程,成功地呈现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过程。从个人成果展示到思维导图构建再到人物档案册制作的活动安排,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局限,多点触发了学生的思维,极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经历与体验。

(二)学习支架的搭建

支架原意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心理学家伍德把它引入教学领域,解释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所给予的有效支持和帮助。搭建与运用学习支架对整本书“项目化”阅读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把握新课标的宗旨,并落实项目化学习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提高阅读质量,将所学知识、方法有效迁移,提升阅读能力。

在本次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搭建学习支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步骤、方法与途径。Martha J.Larkin提出搭建有效支架的六个条件:基于学生的现实学情、任务的难易程度符合学生认知的水平、教学方式恰当、学生之间的地位平等、教师的有效辅助指导、学生具备学习独立自主性。

1.范例型支架。

这是教师比较熟悉的支架类型。在学生明晰驱动性学习任务后,教师展示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如重要的学习探究步骤或典型的成果等,以使学生避免学习的含糊或冗杂。在本次“项目化”阅读活动中,教师制作内容为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母等人物的具体特点的微课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理解鉴赏人物的范例支架。还有档案册样张、人物思维导图示例的提供,让学生有了参考的对象,从而能够进行深层思考。

2.思维型支架。

思维型支架可以提供策略性思考程序,比如思维导图、学科鱼骨刺图,PMI思维方法(也称三视角思维支架,P是“plus”的缩写,代表想法的肯定部分;M是“minus”的缩写,代表想法的否定部分;I是“interesting”的缩写,代表兴趣点)等。每个小组的学生均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客观真实、全面细致地分析人物,并在众人评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评价认识。不同思维导图构建软件的运用也展示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具有差异性,这使各小组的合作学习呈现独创性。

3.比较型支架。

此支架比较适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比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教材中相关单篇《林黛玉进贾府》《香菱学诗》等的阅读,将课内的“单”合理拓展为课外的“整”,真正做到单篇和整本书的前后勾连、整体把握,进而养成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而不同红学研究者对这些人物的理解分析五花八门,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见解,以更深刻地去体悟文本的内容与作者意图,并从中探寻不同读者的理解认知的交叉点、结合点、平衡点。

4.网络型支架。

本次项目化学习的开展正遇特殊时期,所以各项目的研究学习完全基于“云课堂”,可以说是借助技术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整个过程中的阅读指导、小组组建、交流讨论、学习成果归纳、体验分享,全部在“云端”进行。教师推荐的阅读材料等,全部来源于“云端”的资源库。这其实能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推动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表明他很重视活动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心理机制不是内部自发的,而是产生于活动中的,学习发生在互动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搭建学习支架,便能让学习支架牵手协作学习,将学生的主体性、支架的辅助性、教师的引导性融为一体,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促使学生向更高的学习阶段迈进。

七、评估与反思

(一)总体得失评价

1.项目设计。

本次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方案非常的细致,总体的项目目标非常明确。在充分探究学科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选择开展立足于学科知识、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习素养培养的《红楼梦》整本书“项目化”阅读来引导高一学生分析人物的做法,充分体现了项目化学习的特征,即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强调创设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并形成探究成果,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此次项目化学习过程完整,最终效果非常显著。

2.学生表现。

科研成果的获取首先需要的是个人的努力和投入。在《红楼梦》整本书“项目化”阅读过程中,学生充分地投入,积极地阅读。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激发了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懂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了有效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及继承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本次项目化学习的最终学生个人成果和小组成果都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科研成果的获取还需要团结与协作。学生在组内合作时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不仅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还主动提升个人的责任感。这体现了项目化学习中研究探索与做事、做人(素养)之间的关系。应建立起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这是项目化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

3.教师表现。

笔者非常认真地拜读学习了夏雪梅博士所写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刚刚接触项目化学习这一理念时,笔者对自己始终有很多的怀疑,常常问自己:我能学吗?我能学会吗?我能去做吗?我能做好吗?但是随着一遍遍地阅读,一遍遍地思考,在理解书中相关概念及具体分析案例的基础上,笔者一步步地走进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内涵。笔者不断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慢慢尝试将先进的理念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得到提升,并且对于项目化学习有了自己的认知。要从认知到实践再到认知,这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项目化学习的研究和本学科教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能促使教师反思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改善教学策略和手段,丰富教学资源,从而获得专业成长。

(二)学生成长

1.从泛读到精读再到深读,通过阅读经典名著,获得文学滋养。

整本书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这其实从侧面说明了选择读什么很重要,可以将关注点放在“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的作品上,这类作品非常值得学生去阅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要求在统编语文必修高一下册教材的第七单元中出现,照应了课标提出的“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的建议。《香菱学诗》《林黛玉进贾府》是典型的单篇教学课文,如果能将单篇教学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将能有效落实课标提出的“读整本的书”的目标。不难发现,语文单篇教学常做演绎分析,而整本书阅读则需要做归纳分析。可以说单篇教学和整本书阅读的结合,是使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的有效途径。学生长期阅读经典名著,必然能从整部作品中感受到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更能獲得文学的滋养。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所提倡的“读名作、读经典”就是一种导向。钱理群先生认为,惟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使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2.掌握分析鉴赏人物的方法和思维途径,获得言语经验。

“读整本的书”这一观点最初是由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前,整本书阅读正逐渐走向课程化的道路。学生应“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认真阅读小说细节,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从不同的角度去探寻鉴赏人物形象的核心方法,尝试构建思维导图去比较小说人物描写方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在阅读中会去挖掘文本中的核心语言点,注重分析文本语言的深层意蕴、言外之意,即只有在那个特定环境、那个特殊条件情况下才能有的意思,进而了解语言的实用价值,并获得相应的言语经验。整本书阅读的根本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建构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核心素养的提升。

3.培养学术研究意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自主研习为阅读方式,体现出良好的学术素养和研究潜质。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一定量的语言文字基础和认知积累,学生是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华的。如果不能很好地从外界爆炸式增长的资源中获得有益的新知,学生所进行的学术研究必将成为一潭死水。阅读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拥有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更好地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归纳、论证阐述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知道自己读了什么,还要知道这些“什么”背后的“为什么”,要和文本对话、和自己对话、和作家对话。有深度、有质量的阅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潜质。

4.提升阅读品质,丰富阅读维度,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多次提到,“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虽然判断某一个读者是不是范多伦所说的“一个好的读者”,有很多评价维度和评判标准,但这个“读者”首先一定是“自我要求很高”的。阅读一篇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必然会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切入点及理解认知。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更加多样的思维方法,丰富阅读维度,提升阅读品位,培养审美眼光。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应积极构建思维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激发,提出和讨论“真问题”及“有价值的问题”。

5.合理建组,互助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整本书阅读成果包括学生个人成果和小组成果。在本次项目化学习中,学生自愿建组,共同研究人物的选择、人物的评价、思维导图的构建和档案册的制作,每一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体现出了浓厚的团结协作意识,而这也恰是进行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科学研究、学术钻研都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的,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参与集体讨论,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所以在《〈红楼梦〉人物档案册》中既有学生的个人小论文,又有集体署名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出这是一个集体的智慧结晶。这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宝贵的经验和收获。

(三)教师成长

1.专业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

经典小说集文学艺术之大成,它包含丰富的文学体验。在文学名著宝库中,《红楼梦》是集大成者,无论什么人,都能在其中获得启迪、产生共鸣。因此《红楼梦》是极好的语文学习范本。语文教师帮助学生读好读懂读深《红楼梦》的过程,不仅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在师生共读共研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提升的。吕叔湘先生说文本解读就是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解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文章的语言。语言承载着作者在再认识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捕获的意义,寄托着作者的真知灼见,渗透着作者饱满深沉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当始终保持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敏感性,捕捉文本潜在的信息,潜心涵泳、品味小说的语言艺术,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教师要秉持细读精读的态度经历自我解读文本的过程,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的魅力,体会经典名著的博大精深。

2.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

2020年一场疫情的暴发,让网络直播教学广受关注,在线教育匆忙上线,许多一线教师变成了“十八线主播”,开始进行网络直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一直是师生共同探究的重点。本次项目化学习致力于探索网络环境下,如何正确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以为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得天独厚的土壤,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有效提高。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师生共同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语文知识的“云”学习、“微”分享。这样的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时代意义。

3.指导和激励学生阅读的过程见证着教师的自我成长。

其实就本质而言,经典名著大多淳朴如生活本身,只要有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就能进行有效的欣赏。学生已有近十年的阅读经验,已养成基本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咬文嚼字,通过探析富于表现力的词句来感悟文本中的文化、思想、情感。在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专业素养和能力。

(四)优化建议

1.时间上的合理分配。

本次项目化学习历时三个月左右。这一方面是由于《红楼梦》的篇幅较长,需要有阅读时间上的保证。另一方面是由于高一学生刚刚接触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且《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复杂、情节错综、主旨内涵丰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整本书阅读耗费的时间比较长,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有效的阅读效果,可以再做进一步的计划和调整。

2.“单”与“整”、“读”与“写”的结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作为教学内容出现,照应了“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的要求。高一学生对于小说阅读有了一定的认识,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香菱学诗》《林黛玉进贾府》等典型的单篇教学课文,教师若能有效整合这些课文,使单篇教学与整本书阅读相结合,便能更加有效地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读整本的书”的目标。如何真正做到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前后勾连,进而指导学生养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还有待深入思考。另外,“听说读写思”整合一体,体现了学习方法的综合性,其中的“写”突破了“作文”的概念,上升到“写作”,如阅读过程中的勾画批注、讨论过程中的记录、重要知识的整合摘抄等。这可以助推学生由“读下去”转变为“读进去”,完成“阅读循环”。但在实际操作上,因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情况会略有不同,所以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3.有效考虑学习资源的适切性。

在本次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了相关的《红楼梦》学习资源、参考资料等,但是从学生的实际反馈来看,教师所提供的资源并非全部是学生需要或能接受的。高一学生在认知和理解学术性较强的专业评析读本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时,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兼顾专业性和通俗性。

(五)反思迁移

1.落实同类型经典作品的阅读。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基于手机等设备的片段性、碎片化、快餐型阅读对传统纸质阅读造成巨大的冲击。整本书阅读的回归能够助力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需求和阅读现状之间的矛盾的有效解决。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使得整本书阅读重新走进了语文教学的视野。本次整本书“项目化”阅读有效地引导学生在阅读《红楼梦》的基础上分析其中的人物,进而学会阅读思维的迁移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式和途径。在这一基础上,学生会更自主地广泛地去阅读同类型的以人物为主的经典小说,如《儒林外史》《水浒传》等,并积极分析这些小说中的人物的特点,探究塑造这些人物的意义和作用。

2.设计与实施方面的局限性。

本次整本书“项目化”阅读历经自主阅读、师生共读、评价激励等过程,从整体上看效果良好,同时体现出教师对古典长篇小说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有积极的探索和思考。通过反思应认识到,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且当前的教育资源分配尚不均衡,因此这样的项目化学习设计适用的范围较狭隘,在经典作品类型的选择上存在局限。这些将有待进一步探究和完善。

项目化学习研究者夏雪梅博士说:“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教育在21世纪发生变革,当代学生不仅要学习學术知识,还要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创造性地思考,如何在团队中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本次《红楼梦》整本书“项目化”阅读有以下重要特征:它是真实的,它确实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它更熏陶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与未来世界更好地接触。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项目化学习红楼梦核心素养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