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科教实力的评价及耦合协调分析

2021-08-14王慧芳

山西农经 2021年14期
关键词:科教黄河流域自治区

□王慧芳

(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1 研究背景

2019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的更大步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从不同角度构建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魏敏和李书昊(2018)[1]构建了经济结构、创新驱动、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经济增长等10 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体系。李金昌等(2019)[2]构建了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5 个部分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学者开始关注黄流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周清香和何爱平(2020)[3]从动力转换、结构优化、成果共享、环境保护4 个维度测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并研究了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石涛(2020)[4]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 个方面测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并研究了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

2 指标说明与研究设计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说明

一方面,根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借鉴钞小静和任保平(2011)[5]、周清香和何爱平(2020)的研究思路,基于科学、系统、可比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数据可得性与可靠性的基础上,分别从动力转换、结构升级、成果共享、生态保护4 个维度构建评价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全要素生产率则利用DEA-Malmquist 指数方法进行测算,其中固定资本存量的测算参照张军等(2004)的做法。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科技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据此,借鉴刘洪和蔡伟(2014)的研究思路,从科教投入和产出两个维度构建量化科教实力的指标体系。各指标特点及量化方式详见表1。

表1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科教实力的量化指标体系

2.2 熵权Topsis 模型

第一,通过指标数值取倒数的方式将逆向指标正向化,然后将各指标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数量级和量纲的影响,具体见下式。

式中:i表示省区,j表示量化指标,Xij和Zij分别表示标准化前后的指标数值。

第二,计算各评价指标的信息熵Ej,具体见下式。

第三,计算各评价指标Zij的权重Wj,具体见下式。

第四,构建评价指标的加权矩阵R,具体见下式。

第五,根据加权矩阵R确定最优方案与最劣方案,具体见下式。

第六,计算各评价方案与最优方案及最劣方案的欧式距离和,具体见下式。

第七,计算各评价方案与理想方案的相对接近度Ui,具体见下式。

式中:Ui∈[0,1],Ui即各省(自治区)的高质量发展或科教实力的综合评价值,且Ui越大,省(自治区)i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或科技实力越好。

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为进一步分析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实力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需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实力之间相互影响程度,T是反映二者的综合协调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表示高质量发展和科教实力对省份发展的贡献程度,考虑二者均很重要,取α=β=0.5。同时将计算的耦合协调度D划分为5 种类型见表2。

表2 协调度等级及其划分标准

3 高质量发展与科教实力的综合评价

以黄河流域的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9 个省(自治区)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中国及各省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充,需要折算的数据均以2005 年为基期。

3.1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与分析

3.1.1 时序特征

基于熵权Topsis 模型测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值U1,见表3。从时间维度来看,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基本稳步提升,2015 年以后提升幅度更大,高质量发展特征愈发明显。

3.1.2 空间特征

表3 的得分均值代表了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平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山东、河南、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内蒙古、山西、宁夏。进一步计算得到9 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平均水平的平均值M为0.171,标准差SD 为0.049,表明考察期内9 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不同省份存在空间差异。依据平均值(M)与标准差(SD)的关系可以判断,山东、河南、四川、陕西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平均水平高于M+0.5SD),且山东最为优异(0.248),这些省份地理位置相对较好,各种资源较为丰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甘肃、青海高质量发展水平属于中等程度(平均水平介于M-0.5SD~M+0.5SD)。内蒙古、山西、宁夏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平均水平低于M-0.5SD),最低为宁夏(0.108),虽然这些省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视高质量发展,但存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生态保护力度不强的现象,阻碍了当地高质量发展的推进。

表3 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值

3.2 黄河流域科教实力的评价与分析

基于熵权Topsis 模型可计算得到2015—2018 年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科教实力的综合水平值U2,结果见表4。

由表4 可知,从时间维度来看,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科教实力均得到提升,其中最明显的是陕西,提升幅度达0.700 以上。从空间特征来看,表4 中的得分均值代表了黄河流域每个省(自治区)科教实力的平均水平,进一步计算得到9 省(自治区)科教实力平均水平的均值M 为0.189,标准差SD 为0.118,表明这些省(自治区)科技实力得分整体较低,不同省(自治区)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依据均值(M)与标准差(SD)关系可以判断,陕西科教实力突出(平均水平高于M+0.5SD)。陕西科教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科教综合实力雄厚。山东、四川、甘肃、青海的科教实力属于一般水平(平均水平介于M-0.5SD~M+0.5SD),这些省份科教资源较为充足,有一定的创新实力,但科教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表4 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科教实力综合水平值

4 高质量发展与科教实力的耦合协调分析

4.1 时序特征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科教实力的耦合协调度D。整体来看,2005—2018 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科教实力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平均水平逐渐提升,高质量发展与科教实力的协调发展模式得到优化,见图1。其变动分为3 个阶段:2005—2008 年,协调度处于0.277~0.311,属于中度失调,科教实力与高质量发展相比略显落后,此阶段经济增长略显粗放,科教支撑力量薄弱;2009—2016 年,协调度处于0.329~0.492,仍属于中度失调,但科技实力水平略高于高质量发展,尤其2012 年以后区域发展进入“稳增长、调结构”时期,迅猛提升的科教实力驱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2017—2018 年,协调度处于0.541~0.591,上升为低度失调,科教实力提升基本同步于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4.2 空间分布特征

进一步将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与科教实力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统计分析,见表5。

表5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科教实力的协调发展模式判断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科教实力的协调发展模式逐年向好,区域特征明显。2005 年,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属于中度失调,存在着高质量发展或科教实力落后的局面。2010 年,经过5 年的发展,经济实力领先的山东、科教资源丰富的陕西率先上升为低度失调水平,其他省(自治区)保持不变。2015 年,陕西脱颖而出,上升为中度协调水平,山东仍属于低度失调,河南、四川、甘肃、青海上升为低度失调水平,而其他省份仍属于中度失调。2018 年,陕西的高质量发展和科教实力率先实现良好协调,协调度达0.810 2,但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山东、河南、四川上升为中度协调,甘肃、青海保持低度失调不变,山西、内蒙、宁夏上升为低度失调。

5 结论与建议

研究发现,2005—2018 年黄河流域9 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和科教实力水平基本稳步提升,山东、河南、四川、陕西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好,陕西、山东、甘肃、四川等省(自治区)科教实力较强。同时,2005—2018 年高质量发展与科教实力的协调发展模式总体得到优化,且区域特征明显,各省(自治区)均经历了中度、低度失调的发展阶段,山东、河南、四川最终实现中度协调,陕西率先实现良好协调。据此,给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黄河流域的各省(自治区)要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从注重经济量的发展向质的提升转变。

二是创立专项科教扶持资金,激发科教创新热潮,打通科技人才成为企业家的通道,促进科教成果向经济社会领域的转化。

三是在实践中,不断破解当前高质量发展与科教实力协调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促进科教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如陕西、四川、甘肃应早日实现科教资源优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化,山东、河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探寻科教创新的发展路径。

四是加强黄河流域内外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先进地区发展优势的外向溢出,形成优势互补,实现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科教黄河流域自治区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自治区方志办、自治区档案馆工作座谈会召开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